前陣子在投資聚會上,一位朋友問大家,畢業後也10多年了,該有的基本都有了,現在有什麼更大的目標支持自己繼續努力?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我當時回答投資自己的健康最重要,但當下沒講的很好,現在來梳理一下。
矽谷富豪的御用長壽顧問Peter Attia在多年前的MIT大學演講上,提到怎麼定義「健康」:健康度分為:(前兩項跟年齡有關)
1.認知能力:執行功能、處理速度、短期記憶。
2.身體:維持肌肉量、功能性動作(生活所需的必要動作,不必代償)、不為疼痛所苦。
3.增加痛苦耐受度的方法(每個人對同件事的感受度不同)。
4.人生意義和社會支持。
高品質人生為上面四項為綜合評分。
假設人的壽命90歲,健康度在40歲達到顛峰,70歲只剩巔峰的一半。到90歲降到0。
我們的目標:
1.延長壽命,你活愈久,愈有機會等到人類找到長壽方法的科學研究。
2.減緩健康衰退。
3.壓縮得病時間,最好死前一刻才發病,之前都是健康狀態。現在的醫療大多只是讓病人延長活著的時間。
(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健康狀況,目標往紅線移動)

可先研究人瑞是怎麼死的?死因跟一般人差不多(心血管、癌症、阿茲海默症、意外),只是比較晚得病,比一般人晚20年。重點是晚點得慢性疾病,疾病是累積的。
好了,答案很清楚了。
沒有什麼命是天註定,更不要相信你的命運被某種奇怪的玄學決定好了,你的壽命(更重要的是健康餘命)是可以透過努力延長的。
可以延長多少?
Rejuvenation Olympics是那位知名的抗老富豪Bryan Johnson與 Dr. Oliver Zolman 共同發起的抗老化大賽,與檢測機構 TruDiagnostic 合作,使用其生物年齡/衰老速率測試。
先不論這些指標準不準,只是讓大家有個簡單的概念,冠軍可以達到平均老化速度的0.665倍,比Bryan的0.72還厲害。重點是她的花費很少,每天做不同種類的運動穿插、健康飲食、營養品補充、冷熱療法(桑拿和冷水浴)。
如果不要這麼認真,一週只有運動三次,飲食大致上很注意,偶爾還是會吃犯規美食,但保持心情愉悅,睡眠充足,只達到老化速度的0.8倍,那假設一個40歲的人,原本餘命還有50年,如果他開始很認真養生,大致上就可以延長到50除以0.8。
跟我觀察到多數長輩們的樣本一樣,一個很注重各方面養生的人,65歲看起來像50歲,80歲看起來像70歲,最後的健康餘命能拉長10-20年。
(相反的,如果常常熬夜喝酒、或暴飲暴食、久坐等不良習慣,那老化速度就是1點多甚至2倍)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幹嘛那麼累,說不定明天就出意外了。
命運當然不是完全可以自己掌握,例如搭到墜機的空難、基因突變的癌症...就是運氣決定,但也絕不是天註定,命運是運氣和努力等各種因果共同的合力,最後讓你的壽命成為一個機率分布,例如只能活到明天的機率很小,不到萬分之一,活到90歲的機率最高,超過90歲的機率又開始下降。你只是透過努力,把機率分布往右邊推10幾年。(懶得畫圖了,請自行想像🤣,橫軸為壽命,縱軸為壽命落在該年的機率)
這邊就不展開具體的抗老方法,因為這些是一大堆很散很細的知識,我在每週的心得都多少會分享,這邊提供一些重要的方向:
首先,醫生並沒有特別了解,醫生無論是七年的學生訓練,還是之後的專科訓練,都是在培養怎麼分科治病,所以有病要看醫生,但想要保持健康、抗老化,要看那種狂讀論文的生物駭客。
但論文也不要到全信,因為研究樣本有大有小,有時候研究人員還有偏見的把實驗設計成有利於自己的假設,所以可以常看到不同論文各說各話,或者過了幾年後新研究把之前的共識推翻。
不過再怎麼樣,參考論文都比「個人經驗」有價值的多,100個人的對照組實驗都會不準了,更不要信哪個親友或名人的養生法了,常會錯誤推斷因果,其實是A有效但誤以為是B,所以還是要以論文研究為主。
但偏偏身體是很複雜、錯綜影響的,個體差異化又大,所以你拿這些建議去飲食規劃或運動,試了一下發現不舒服,那就要思考是不是不適合自己,而不是硬試,容易有反效果。
現在繁體中文有一些不錯的生物駭客會用心整理論文的YouTube影片,例如張修修、防彈大叔…他們都會嚴謹參考國外的最新研究,也追隨國外的頂尖功能醫學專家,很熱血的無償分享,不看對不起自己。
最後來提一下客製化保養身體的方向。
你最後生命會結束,比得是每個器官的最低生存門檻,也就是說,你心臟練到100分,但你腎臟剩下30分,你還是會死。
所以在健檢報告上,要特別注意你的哪個器官在拖後腿,想辦法加強,特別是有些器官是不可逆的,只能延緩退化,回不去了。
心血管要特別注意,你說未來科技讓特定器官換新還有可能,但血管太密太多,未來不太可能有新藥或手術能換新,努力運動可以部分恢復,但整體能延緩硬化就不錯了。
總之,要讓自己在90歲時,每項器官都還60分及格。往生的前一天若還能活跳跳,達到「善終」,那是再多財富也求不得的。
運動的選擇上,並不是某個專項運動練到超強,而是混合練,重訓,耐力、爆發力,每天穿插練。
每項運動帶來的好處都會邊際效應遞減,例如一週練一次可以拿到好處的60分,一週練兩次拿80分,因此,以長壽健康的角度,重點不是某類運動拿100分,其他都沒拿,而是每項運動輪流練,都拿60分,這樣就能力量、心肺、耐力都強。
這些你只要付月費1000台幣的健身房就都做得到,除了重訓,各種團課都免費上,練完再來烤箱和spa,就能愉快的走出健身房跟自己說:哎呦不錯喔,今天又是老化只有0.8倍的一天!
—-
巴菲特在某一年的股東會有段回答,我一直記得: 「假設你16歲,我送你一台車,隨你挑,但前提是,這是你唯一的一部車,你要開一輩子。你會如何對待這部車?
你會先拿起手冊,讀5遍,更換機油的頻率比現在高一倍、很少亂加速狂飆...
你們應該那樣對待自己的身體,這回報是格外不凡的。你最好的資產,就是你自己。」
無論是運動、飲食、睡眠,都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意願問題。例如運動已經有非常多研究證實對於多個器官和心理狀態都有極大的幫助,效果無庸置疑,但真的正視並把它列在每天代辦事項第一位的人並不多。
可能有人會說,工作、家庭讓他沒時間運動,但往往事實是因為慢性病是悄悄多年累積的,沒有那麼急迫,所以就把運動和健康飲食擺在後面。這跟有沒有錢無關,很多富人並沒有想清楚這點,還在為賺更多錢操勞身心,等老了才驚覺一身毛病。
我自己愛吃甜吃炸,雞排珍奶也愛,我不會因此不吃,但量都有控制,運動就沒什麼藉口了,一週運動三次以上,每次高強度執行60分鐘,體檢沒紅字,快40歲了,體能正處在人生的巔峰,還在創高。(準備明年2月的HYROX)
多少逼著家人跟著我一起,一週做一兩天也好,我愛家人的方式,就是送給他們最珍貴的禮物:「健康」。你可以仔細想想,家人其實不需要多名貴的物質或山珍海味(剛好相反,現代人都是吃過量而傷身),但每個人都需要健康。
健康的時候,願望有很多個,不健康的時候,願望只有一個。願大家都能在人生剩餘的短短幾十年,保持健康,才能體驗的盡興。
——
想要每週定期看,可到我的首頁按"加入沙龍",之後原則上每週六早上有新文章(如果我沒太忙),自動寄到你email,覺得內容不錯,歡迎推薦給朋友,免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