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以色列,一般人想到的大概就是「戰爭」、「黃沙滾滾」、「耶路撒冷」、「新創企業」以及「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衝突」。直到真的下定決心要去以色列觀光後,才突然發現,這個國家最令人害怕的,不是海關的安檢,或是在有鐵穹系統保護下的地區跑警報。這個國家讓國民與觀光客最頭大的,是以色列各行各業的罷工。
要寫這篇文章時,我想了一下我在以色列十幾年,印象中的幾次罷工:
Photo source : wikipedia@CC BY-SA 3.0
我很確定這十幾年來,各行各業的罷工次數比我記憶中多很多。為什麼以色列工會力量如此強大?很簡單,以色列是個左派立國的國家,左派勢力龐大。由於以色列在國際社會上的民族與國家主義如此影顯、軍事力量強大,因此屬於這個國家或民族的基本特質就會被淹沒。
以色列強大而特殊的工會力量就是其中之一。要談以色列強大的工會力量,就不能不談這國家奇特的「以色列總工會」,以及它特殊的歷史。
「以色列總工會」(希伯來文發音:Histadrut,英文名稱:General Federation of Labors in Israel)成立於1920年(以色列於1948年建國,總工會的歲數比國家的歲數還大)。1921年,以色列第一任總理的戴維·本·古里安(David Ben-Gurion)成為這個組織的秘書長;到了1927年,以色列總工會的會員約有25,000人,約佔在「英屬巴勒斯坦」(Mandatory Palestine)區猶太勞動人口的75%。
這個組織,漸漸成為以色列建國之後的重要組織,以及猶太復國運動中的中流砥柱;甚至為了協助國家建設,成立了幾家大公司,曾經是以色列最大的雇主單位。目前仍然擁有Solel Boneh(以色列最久以及最大的建築與工程公司之一,成立於1921年)、Koor Industries Ltd.(為控股與投資公司)、Kupat Holim Clalit(醫療單位,是以色列地方級的連鎖診所。以色列第一級診所已經私有化)。
耶路撒冷希伯來文大學教授Michael Shalev,在論文「以色列的勞工運動」(The Labor Movement in Israel:Ideology and Political Economy)提到「以色列總工會」成立時的歷史特殊性:移民者為定居地的少數民族,依賴無財產的大量移民建立新國家、依賴資本的外部來源。在這樣的狀況下,這個工會組織擁有國家主義導向,又結合資產階級的運作與國家企業體,更是以色列工黨執政下的好合作對象。換言之,這個組織本身並不反對資本主義,其主要目標是創造更平等對待的勞資關係。
所以,這個組織是奇怪的工人與資本家的組合體。1983年工會會員有160萬人(包括家屬),佔當時以色列人口的1/3,受薪人口的85%,其中有17萬會員是阿拉伯人。80年代後,以色列整個國家與政府開始右傾,放鬆經濟管制與自由化,部門大興。擁有「雇主」與「勞工」合體身份的「以色列總工會」因此受到許多責難與內部對立和矛盾,特別是在工黨於90年代一而再失去政權,「以色列總工會」的身分與地位更是受到許多質疑;但「以色列總工會」開始轉型,並且把名下許多公司賣掉,更加傾向於「勞工」的身份。
「以色列總工會」的轉型,完全說明了以色列這個國家從左傾到右轉的歷史。幸運的是,到目前為止,總工會仍然是以色列社會與國家經濟中的強大力量。目前會員約65萬人。
「以色列總工會」多年來推動,主導、串聯多次罷工——由於絕大多數政府部份員工、交通運輸以及教師組織多是總工會的會員,因而在罷工上有不同的組織相互支援、串連。像是2006年,地方政府公務員因為政府欠積數月薪水未發而罷工,以色列海關與機場員工支援罷工,只過了一天法院就下命政府要馬上把積欠的薪水付清。
近年來最成功的罷工案,是2012年為「合約工」(contract workers)發動的「總罷工」(general strike)。「合約工」向來是勞動市場上的弱勢,他們為計時工、薪水低,請病假須扣薪水,也沒有退休金。他們來來去去,很多付錢的老闆都不見得認識他們。這些人社會地位低、掙扎著生計、養家糊口,根本不可能有能力去組織抗議。
於是,以色列總工會在與政府協商破裂之後,發動「總罷工」。2月8日當天關閉央行、股市、機場、海關,以及所有政府部門機構。財政部估算,罷工每天將造成約5億美元經濟損失。
勞工共同罷工。Photo source : public domain
這次罷工幫以色列的合約工爭取到退休金與其他福利,並且大幅增加他們的薪水。私部門雖然不同意給予正式職員的位子,但同意增加薪水與福利。政府並同意增加公私部門的查訪人員,查看政府與總工會最後協商結果是否有被落實。
2014年底,「以色列總工會」與「以色列工業協會」(MAI,The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of Israel )在私部門大型罷工之前,達成在未來3年內(從2015年~2017年)將最低月薪資往上調高700謝克爾(約台幣5800元)的協議;也就是在2017年年底,以色列的私部門最低薪資將調整到5000元謝克爾(約41000台幣/月),為工會史上提高最低薪資協商下的大勝利。公部門的薪資調整則在2015年底,以全國公部門大罷工做為籌碼,與財政部協商公部門調薪,最後以雙方同意在未來5年中,政府逐漸增加至75億謝克爾(約622億台幣)的公部門任職人員薪資支出做收場。
如今,以色列不管是左右派政府,都是在資本主義邏輯下玩經濟遊戲。「以色列總工會」則代表著這個社會厚實的左派基底,這也是以色列這個看似右派以及大民族主義國家的表面下,有著無止盡罷工事件的主要原因。
延伸閱讀:
封面圖片來源:wikipedia@CC BY-SA 3.0
編輯:葉菀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