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經西岸(2):以巴和解,只是個遙不可及的夢?

2016/07/12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前言:許多讀者對於「以巴衝突」一詞十分熟悉,但可能沒有很多人瞭解這個衝突的由來跟經過。打開以色列地圖,大家也會注意到所謂的「巴勒斯坦」,指的是兩個不連結的地區:「西岸」(west bank「加蕯」(Gaza。這兩個地區隸屬於不同的巴勒斯坦政府:西岸由法塔赫(Fatah統治;加蕯則由哈馬斯(Hamas)統治。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要問:「怎麼這麼複雜?這是怎麼回事?」

 

這篇文章的時間點是我剛到以色列不久後,跟雅爸出遊時行經西岸。面對複雜的中東情勢,問了雅爸不少「入門」的問題。希望藉由這篇文章,讓有興趣的讀者瞭解一下以巴的情勢形成原因。(延續上一篇:〈行經西岸(1):難分難解的以巴衝突〉

 

買完東西,上完廁所,跟當地的攤販哈啦完,我們一行人又上車繼續行程。

 

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呢?你怎麼看他?」我繼續問雅爸。

 

「妳知道阿拉法特並不是在巴勒斯坦長大的?」雅爸問我。

 

喔?這個我並不知道。

 

 

阿拉法特:建立「巴勒斯坦國」的埃及國民

 

「阿拉法特的父母是巴勒斯坦人,但他從小住開羅,是在埃及被培養大的。」雅爸繼續說:「當時很多阿拉伯人的民族概念是大於國家概念的,阿拉法特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埃及國民,但一生都在打游擊戰。他在科威特創立法塔達 (Fatah),後來以約旦當時佔領的西岸為總部,在約旦國王的支持下,勢力一直茁壯,茁壯到有一天他覺得可以幹掉約旦國王,取得約旦做為反攻巴勒斯坦的基地,派人暗殺約旦國王,而且差點成功。」

 

「自然,後來約旦就把法塔組織當做『恐怖份子』要逐離他們出境,因而開始與他們作戰;而敘利亞則支援法塔達,派兵打約旦。」雅爸又開始擠眉弄眼。「敘利亞為了法塔出兵喔!別以為中東問題就是以色列跟阿拉伯國家的問題。阿拉伯國家在『大阿拉伯國家』的帽子下,並不是鐵板一片,大家各自有各自的利益,有各自的派別,幾十年來也是打來打去。」

 

阿拉法特

阿拉法特。Photo Credit:Thomas Hawk@flickr CC BY-NC 2.0

 

「法塔達組織轉移到黎巴嫩,造成黎巴嫩內戰,毀掉了那個國家幾十年的經濟成果。後來是以色列派兵支援黎巴嫩基督教勢力,終止了那個國家的內戰。」雅爸說。「不過阿拉法特是出色的政客,退出黎巴嫩後,總部移往北非突尼斯。他開始游走各個西方國家,並且釋出善意,願意承認以色列,在與以色列共存的狀況下,建立『巴勒斯坦國』。」

 

所以,1993年跟拉賓(Yitzhak Rabin,當時的以色列總理)簽了合作協定後,阿拉法特才抵達巴勒斯坦,開始統治巴勒斯坦。

 

「咧?那他不是空降部隊嗎?又不是西岸及加蕯人民選出來的。」我不大明白一個從來沒在當地生活的人,如何成為當地的領導者。

 

「是啊,那是個大問題,而且他成立的政府,一直也沒有辦法成功的控制當地的其他激進組織;相反地,他為了取得這些組織的認同,以及拿來當做與以色列談判的籌碼,常常表面上和以色列聯手抓恐怖份子,以色列軍人後腳一離開巴勒斯坦,他就下令放掉恐怖份子。」雅爸很不滿地說。「而且法塔一直是個貪污沒效能的政府,以色列跟各個西方國家、聯合國每年給了那麼多錢,軍隊一直訓練不起來,基本的社會福利也沒做好,最後竟然是哈馬斯(Hamas)在蓋學校及醫院。」

 

哈馬斯(Hamas)之前被西方國家及以色列列為「恐怖組織」,現在統治加蕯地區,他們的宗旨是趕走所有猶太人,建立一個從約旦河到地中海的巴勒斯坦國家。

 

「以色列有給錢給巴勒斯坦組織?」我吃驚地問。

 

「是啊,以色列政府是神經病,拿熱臉去貼人家冷屁股。明明是敵對狀況,做什麼好人?巴勒斯坦人可憐,那些富裕的阿拉伯國家不會出錢給他們啊!」雅爸如是說。

 

西方國家(包括美國以及以色列)對於巴勒斯坦的經濟援助,一直到 2007初哈馬斯贏得選舉,卻繼續堅持不承認以色列的存在後,才被取消,現在則由其他支持哈馬斯政府的阿拉伯國家(包括伊朗)經援。

 

 

簽訂和平協定,卻更加不和平?

 

「那你怎麼看1993年的和平協定?」我繼續往下問。

 

「那個協定是個大進展,卻是拉賓這輩子最大的錯誤。」雅爸說:「那時和平協定簽了,全世界的局外人都以為中東和平即將來臨,但巴勒斯坦的恐怖組織及以色列的居民卻不是這樣想的。」他頓了一下,接著說:「拉賓被暗殺,西方國家單純以為是以色列極右派的反撲,這是個天真而政治正確的想法——大家都不肯面對事實。」

 

隨著和平協定的簽定,拉賓在一次又一次的會議上讓出了一片又一片的土地。邊界的撤軍,使得以色列國防門戶洞開,恐怖份子可以輕易地進到以色列國內,進行恐怖攻擊,以色列左派政府卻對於恐怖攻擊束手無策。以色列公車突然變成恐怖攻擊的目標,也是那時候開始的。根據以色列政府的統計,歷年的恐怖攻擊為:

 

  • 1990年:8次,死亡11人;
  • 1991年:12次,死亡10人;
  • 1992年:10次,死亡11人;
  • 1993年:26次(9月以巴在華盛頓握手之後15次),死亡28人;
  • 1994年:42次,死亡82人;
  • 1995年:17次,死亡55人;
  • 1996年1月到3月(大選之前):8次,死亡64人;
  • 1996年3月以後(以色列右翼强硬派當選之后):7次,死亡12人。

 

當時國際社會對於和平進展一片看好,對於恐怖攻擊完全忽視;好像大家都以為,只要和平來到,恐怖組織就會因為大家不支持而活不下去,漸漸消失。

 

奧斯陸協議

1993年,以巴簽訂「奧斯陸協議」。Photo Credit:wikipedia

 

「恐怖組織的邏輯並不是如此,而且他們不是在西方政府或巴勒斯坦人民的支持下存在的。」雅爸說:「對他們而言,以色列讓出土地及撤軍,是一種示弱的做法,代表他們之前的戰略是正確的,而且要趁著以色列軟弱時一網打盡。當時阿拉法特政府並不跟以色列政府合作打恐,國際媒體也一直淡化恐怖攻擊的新聞,擔心阻礙和平談判進展。這對於以色列人民而言,是國際只要和平,無視以色列人鮮血的舉動;另一方面,恐怖組織的金錢跟武器來自某些阿拉伯團體,西方政府若不對給錢的國家跟團體施壓,恐怖攻擊又怎麼可能消失?」

 

我也聽說過,和平協定簽定前,至少以色列人民是可以坐公車的,自從簽定之後,很多人連公車都不敢坐了,1994年一年42次的攻擊,一個月3~4次,集中在耶路撒冷、特拉維夫等大都市,讓大家「聞恐色變」,拉賓的政策被譏笑為「以土地換子彈」。那時有首歌曲非常流行,歌詞的第一句就是:「大家都在談論和平,但正義在那裡?」具警覺心的人都知道恐怖行為會毀滅和平進程,卻沒有任何政治家,包括拉賓在內,能夠處理這個問題。

 

當時以色列的母親是十分憤怒的,很多的示威者表示願意讓她們的長大的子女死在戰場,也好過讓自己幼小的子女每天生活在恐怖中來得好;當時以色列的民眾也是憤怒的,拉賓就算不是右派說的賣國賊,也是個把敵人從前線引入日常生活的人。國際社會可以當做以色列人灑的鮮血是活該,或是該忍耐;但做為一國的總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是基本職責,他如果做不到,早晚會被趕下台。

 

 

釋出友好善意,卻讓恐怖組織有機可乘

 

拉賓死不死,跟和平進程完不完蛋並沒有絕對的關係;和平進程無法延續,跟以巴兩方政府控制不了恐怖組織有關。拉賓死後,巴勒斯坦的恐怖組織愈演愈烈,1996年以色列大選前,3個月內發生3次大型巴士爆炸,以及數次小規模攻擊,一共死了64個人。恐怖組織也成功地把以色列的右派拱上台,徹底打毀了以色列數十年左派政府的勢力。

 

「我之前跟一個台灣前輩談過,他認為要解決以巴問題,以色列要先釋放善意,應該宣布不管以色列如何被攻擊,都不還手,這樣恐怖組織就沒有生存的舞台。」我跟雅爸說。

 

聽了這個話的雅爸,十分地憤怒。「怎?左臉被打了,右臉也伸過去被打?猶太人出了耶穌還不夠?」我也不知他是在說笑還是認真的:「他以為這樣恐怖組織就會消失嗎?我告訴妳,不只不會不消失,而且可能會讓以色列周遭的國家認定以色列是個弱國,可以再進行一次六國聯軍,看能不能滅掉以色列。」聽到這裡,我沉默了。西岸一片綠野,風光明媚,我卻陷入沉思......

 

那一年的我,覺得雅爸有些偏激。

 

後來的以色列總理夏蕯(Ariel Sharon)在2004~2005年單面撤屯,讓當時的我非常高興,覺得和平契機出現,是以色列的示好,讓加蕯可以回到巴勒斯坦人的手裡,開始自治。然而以色列的社會大眾卻認為這個舉動會造成加蕯恐怖勢力的大增(因為撤屯也是一種示弱),會讓主張滅掉以色列的哈馬斯組織贏得大選。

 

2006年的我,覺得以色列社會大眾太偏激了。

 

恐怖組織

Photo Credit:wikipedia

 

而事實是,而歷史的進程告訴我,他們是對的。以色列所有的讓步,總是造成巴勒斯坦的右派勢力大起,「哈馬斯」後來贏得了大選。

 

「哈馬斯」贏得大選後,巴勒斯坦開始陷入內戰。「哈馬斯」與「法塔」開始相互殘殺,手段之殘暴,以2007年六月上演的戲碼最令我吃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Youtube找影片):把活人從十幾層樓高的地方丟下來活活摔死;在醫院門口屠殺敵方前來求治的傷兵;到敵方的葬禮上大開殺戒;把敵方的領導者槍殺後,屍體在街上拖來拖去示眾…...。每次我看到國際媒體跟當地報紙及電視的報導,我總以為自己是看到了香港黑道電影的片段,震憾得下巴要闔不起來了。

 

我只能說,我太天真,我只是個單純的和平主義者,我認知的和平契機,卻是別人眼中戰爭的最好時刻;我只能說,我不瞭解巴勒斯坦人,或是說,我其實不瞭解這些阿拉伯國家人民的邏輯及思考方式。我把自己的價值觀及想法套在他們身上,所以他們的表現會讓我吃驚。

 

在哈馬斯跟法塔的巴勒斯坦內戰中,以色列政府學乖了,完全沒有介入——當然法塔達還是罵以色列當局不處理,才會讓「哈馬斯」佔上風。內戰的結果,法塔達還在加蕯被完全被鏟除,餘黨逃回西岸。以巴的狀況從對立轉為三方(以色列、法塔達、哈馬斯)的複雜局面。

 

如果你要問我,我會說,以色列人的和平夢想到那時已經破滅了(現在也沒有比較好),左派及右派的努力都不成功,而且,以色列人開始認識到,對於和平這件事,球不只在以色列手裡,也不是以色列單方努力就可以的。

 

和平,需要兩造的努力。

 

中東有沒有和平,巴勒斯坦有沒有未來,也掌握在巴勒斯坦人手裡。主張和平建國以及暴力建國的,各自有了他們的基地,他們得自己決定巴勒斯坦的走向。在目前的情況下,我也只希望,在和平到來之前,兩造手上沾到的對方鮮血量,愈少愈好!

 

想閱讀更多以色列的報導嗎?一同訂閱支持「從以色列看世界」!

10

 

 

延伸閱讀:

行經西岸(1):難分難解的以巴衝突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動畫簡介 

反猶事件層出不窮,以色列政府:被欺負就回來吧!

道德上的兩難:曾是全球難民的以色列卻不得不反對難民

 


 

封面圖片來源:Israel Defense Forces@flickr CC BY -NC 2.0

編輯:葉菀菱

 

吳維寧
吳維寧
吳維寧,台灣雲林人,台大研究所畢業。曾任高中老師,教育部政次秘書。 十幾年前遠嫁到目前大多台灣人仍陌生的國度-以色列,在一個希伯來文字母都不懂的狀況下開始學習新的語言與新的文化。認真好奇的觀察猶太人的治國理念、生活態度與教育方式。深耕在地生活,腦子想得多,眼睛看得多,筆動得少。目前育有三女,為全職的幼教老師,並兼職導遊與翻譯。 位於歐亞非交界的以色列,是認識世界很好的一個窗口。這個國土面積與人口都遠不比台灣的國家,是個語言、文化、宗教、歷史傳統、現代文明的大雜燴,是中東唯一的民主國家,充滿矛盾衝突,也充滿積極樂觀的氣息。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