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他這三個代名詞,可以直接了當的指稱某些特定的對象。可是,當你、我、他成了「你們」、「我們」、「他們」的時候,指稱的對象還這麼直接了當嗎? 這是長期以來,因為好奇,下意識就會默默觀察的現象問題之一,有許多衝突和冒犯,似乎很常從這幾個帶有群體概括意味的代名詞而來;也有許多誤解和忽略差異,也從這些被概括後方便指稱的代名詞發生。這些代名詞的出現不分男女老少、身分職業,當這些名詞成為了某人嘴裡的陳述對象時,往往已經彌平了對象的個體差異,而是將這些「現象」集合成了一個全體,呈現出來的全體卻像是有許多個體都必然會這個樣子似的。 「他們真的很糟糕,明明沒有努力過,只會出一張嘴怪別人。」「你們這些人遲到、翹課、報告一拖再拖⋯⋯現在的大學生都這樣嗎?」 或者「你們女人⋯⋯」「你們男人⋯⋯」「這些奧客⋯⋯」「那些大老闆⋯⋯」等等,不見得必須出現你們、我們,當一段對話當中出現帶有概括承受的代名詞時,往往就是地圖炮,轟炸所有擁有共同屬性或特徵的人群個體。最近討論度最高的議題應當就是性別,可擁有無論是共同生理性別或心理性別的個體,就必然擁有共同的優缺點嗎?對一個陳述者而言,使用概括的代名詞是很方便的指稱方式;對一個聆聽者而言,是不是應該對這樣的代名詞也一同概括承受呢?大多數公眾的經驗告訴我,語言陳述與接受的落差往往是一個混戰的開端。在一個基本陳述、顯而易見的小片段:指稱的對象,往往就是爭議的起點。 對一個想要陳述意見的陳述者來說,在發話的時候界定好自己的對象範圍,並且小心謹慎使用代名詞並不為過。可是我們已經知道光是只有代名詞,並無法精確的定義出討論範圍,而加上過多的補充陳述又會太冗長,甚至太繁雜,基本上完全不適合對話,甚至是日常討論。所以,或許除了在陳述端下功夫之外,接受的聽者也可以過濾這些容易引發爭端的代名詞。當一個陳述者說出「他們那些⋯⋯」或「現在的小孩⋯⋯」的時候,聆聽者可以先有「這是概括簡便討論」的假設。當然不能排除陳述端的陳述其實就是地圖炮的事實,不過那是討論之後的後話了。 其實在一個輕鬆聊天的場合中,代名詞的指涉範圍也許沒有那麼重要,或許陳述者要的不過是一種壓力的發洩,這種「語境」大概也只有與陳述者一同聊天的人才能夠體會。然而當要起頭一個比較嚴謹的話題時,或許我們就該去注意自己陳述的對象是否容易引起誤會,畢竟當我們要正式討論某些問題的時候,是希望能夠解決它,(除了刻意誘發)而不是再引發更多無法切題的問題。 但也並不是每個陳述者都能夠掌握好陳述的範圍,對我來說,這也是極難的課題,這時候,除了多加留意與練習說話方式之外,大概也要仰賴對話者能進入共同的語境當中,或者能過濾那些容易誤會的代名詞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