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存底逐年攀高
上圖是臺灣歷年外匯存底的餘額,各位可以發現,外匯存底逐年攀高,尤其在2000年以後的成長率,讓臺灣的外匯存底餘額一路加速,到2019年5月,高達USD4,644億之多。
為何外匯存底會這麼高?答案是「出口」,而且是「出超」,再加上外資匯入。
好!這麼高的外匯存底,能夠拿來做什麼?投資嗎?非也,這是大部分人,包含政客們都會犯的錯誤,也就是對外匯存底最根本的誤解,就是,什麼是外匯存底都不知道,只知道中央銀行有一堆外匯而已!
然後,中央銀行每每不厭其煩(應該很厭煩了)的跳出來說明,各位大大,不要再動外匯存底的歪腦筋了,事實,根本不是你們所想像的!明年又逢總統大選,這次是韓國瑜跳出來說外匯存底是臺灣的儲蓄(驚),根本不會破產!
外匯存底怎會是全民的外匯儲蓄?該不會被外匯存底這麼名詞誤解了?
什麼是外匯存底?
簡單來說,外匯存底就是出口商賺來的外匯,以及外資匯入投資,因為這些外匯(如美元)並無法在臺灣使用,因為臺灣的法定支付貨幣是新臺幣,所以出口商與外資必須把這些外匯透過銀行換成新臺幣,而這些銀行的外匯部分透過中央銀行換成新臺幣。所以,最終的外匯大部分都會集結到中央銀行。(註:在1987年以前,外匯都必須交給中央銀行,在此之後,商業銀行可以持有部分外匯。)
故事還沒有結束。
上述提到,外匯最終到中央銀行換成新臺幣,因此,中央銀行是左手收外匯,右手放出新臺幣,基本上是平衡的,當外匯存底愈多,中央銀行釋出的新臺幣也愈多。所以......
因為,中央銀行每印出新臺幣,他都必須要有發行準備,當兩邊平衡時,可以說是資產(準備)和負債(新臺幣)平衡。
2011年彭淮南當中央銀總裁時,還特別跳出來說明,政府不要動外匯存底的歪腦筋!當年愛台12建設需要有4兆元的總經費,所以府院把腦筋動到近3,000億美元(約新台幣10.5兆)的外匯存底,用來救經濟。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大動作捍衛外匯存底,並表示動用外匯存底將可能造成通貨膨脹,也會導致國內財務惡化,危及國內金融穩定。
不懂的還不只總統府和行政院,連立法委員也不清楚啦!我找到的
案例如下:
在立委質詢稿中提到「外匯存底是以台幣買進外幣,當欲以外匯存底轉企業融資,理論上必須在市場上收回等值台幣,否則會影響人們對台幣幣值的信心。」剛好相反,動用外匯存底反而是在市場釋出新臺幣,會影響貨幣供給,首先就是利率,當需求不變時,貨幣供給增加就會造成利率下降,其次,短時間釋出外匯存底,等同是拋匯,新臺幣的匯率短期內會升值,但萬一造成通貨膨脹,外資賣出新臺幣,可是會讓讓新臺幣貶值,而非升值喔!
到底立法委員有多覬覦中央銀行的外匯存底,我相信,非常覬覦到沒有經濟學常識!
外匯存底無法支用於財政建設與投資
一段時間後,政壇就會有人動外匯存底的歪腦筋,當然,我們無法要求所有的政治人物(或政客)都有經濟學的教育,但是,網路很發達,建議還是問一下GOOGLE和維基大神,至少,不會糗到火星上去!
譬如說,搞投資......,中央銀行一定馬上跳出來說,根本不是那回事。
當動用外匯存底時會產生什麼後果?各位知道嗎?之前說過,在臺灣,法定支付貨幣是新臺幣,之前收到的外匯已經變成外匯存底的一部份,如果再把外匯存底拿出來投資或使用,不就把外匯換了兩次?會怎樣?當然是變成更多的新臺幣,也就是貨幣供給,各位用腳趾頭想一下,當新臺幣無端端的突然變多時,結局是什麼?
如何使用外匯存底?
中央銀行運用外匯的途徑只有兩個,一個是供應國內正當的外匯需要,一個是存放國外孳生利息(這個很重要,因為中央銀行可以賺錢且上繳國庫,以及賺匯盈!)。
政治人物就幫個忙,毋須再幫中央銀行找生意作了!
咦?等等,中央銀行使用外匯存底有孳息和匯盈,可以上繳國庫(有預算),當然,也會立委說這等同於對全民徵稅,要還稅於民啊!
補充一下,另外一種此用外匯存底的途徑就是中央銀行干預匯率。
中央銀行曾經對外表示過,匯率是市場決定的,那時候我曾評論過,請問市場是誰?其實,中央也是一種市場,會進場干預匯率,動用外匯存底也是「另」一種干預手段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