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薪資成長數據之謎

2019/05/2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每個月,行政院主計總處都會發佈「國情統計通報」,最近發佈的一則通報(2019.04.12)說明平均薪資有所成長,但通常報喜不報憂,過於形式,久而久之就略過不讀了。
108 年 1-2 月全體受僱員工總薪資平均年增 1.6%。
今(108)年 2 月工業及服務業全體受僱員工(含本國籍、外國籍之全時員工及部分工時員工) 經常性薪資平均為 41,187 元,較上年同月增 1.9%;加計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後,總薪資平均為 54,693 元,年減 37.2%,主因今年較多廠商於 1 月發放年終獎金及績效獎金 所致(上年多於 2 月發放)。
今年 1-2 月平均經常性薪資及總薪資各為 41,442 元及 74,442 元, 分別增 2.1%及 1.6%;經消費者物價調整後,實質各成長 1.9%及 1.4%。
先別得意,看到標題薪資平均年增 1.6%,一般反應一定是拍拍手,但一定有人有感,有人無感,因為這是「平均薪資」,且包含了農曆年前發放的年終獎金。但這個資料包含了非本國籍的勞工資料。
接下來看5月10日發佈的3月份的資料:
3 月本國籍全時受僱員工(不含外國籍與部分工時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 43,832 元,年增 2.37%,加計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後,3 月總薪資平均為 49,031 元,年增 0.21%。
3 月全體受僱員工(含本國籍、外國籍之全時員工及部分工時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 41,674 元,年增 2.25%,加計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 資後,3 月總薪資平均為 46,530 元,年減 0.10%。
看到沒,經常性薪資就變成43,832元,總薪資就變成49,031元,沒了過年的年終獎金因素,薪資就下降了。
其實,平均的名目薪資,代表的是各行各業的平均值,因為名目的平均值,參考性其實有限。
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薪資在何種水準(看中位數),建議可以參考「薪情平台」。
一般來說,經濟分析使用薪資時要特別注意,媒體用的資料來自於政府,政府發佈的薪資數據喜歡使用名目的「平均薪資」,因為這包含了加班費與獎金,實際上要看的「經常性薪資」,而我們更要在意的是「實質薪資」。
先看日本的新聞。
日本實質薪資創四年大最大跌幅,這就代表日本上班族的薪資,再扣除物價因素後,實際上是負成長的。
政府計算的平均薪資包括受僱員工(不含執行業務所得者)每月經常性薪資(含本薪與按月給付之固定津貼及獎金)及非經常性薪資(含加班費、年終獎金、非按月發放之績效獎金與全勤獎金等) 之報酬總額;但不含保險費、退休金與資遣費等非薪資報酬。

簡單說,平均薪資=經常性薪資+非經常性薪資

實質薪資=薪資/物價指數

所以,根據國情通報中有一項「實質薪資成長率」,就是把物價考慮之後實際的薪資成長率,就是下圖綠色那條線,注意到沒,102年與105年是負成長喔!
薪資成長率
資源來源:主計總處
把時間拉長一點看,臺灣上班族的實質薪資,處於負成長與低水位的狀態(如下圖)。
實質薪資年成長率
資料來源:統計資訊網
曲線急速往下掉的那幾年,大抵是政府大陸開放探親後,台商開始西進的那幾年。
臺灣實質薪資成長率低水位的原因有很多種,最主要的原因是產業沒有轉型,以及台商西進大陸之後,產業部分出現中空,民間投資不振,整體的就業情況變差,因市場供需原則,薪資成長就出現困境了。
這是一個以通俗經濟角度寫作的垂直自媒體,以臥底的角度探討社會經濟問題與現象,歡迎訂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