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薪資成長數據之謎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每個月,行政院主計總處都會發佈「國情統計通報」,最近發佈的一則通報(2019.04.12)說明平均薪資有所成長,但通常報喜不報憂,過於形式,久而久之就略過不讀了。

108 年 1-2 月全體受僱員工總薪資平均年增 1.6%。
今(108)年 2 月工業及服務業全體受僱員工(含本國籍、外國籍之全時員工及部分工時員工) 經常性薪資平均為 41,187 元,較上年同月增 1.9%;加計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後,總薪資平均為 54,693 元,年減 37.2%,主因今年較多廠商於 1 月發放年終獎金及績效獎金 所致(上年多於 2 月發放)。
今年 1-2 月平均經常性薪資及總薪資各為 41,442 元及 74,442 元, 分別增 2.1%及 1.6%;經消費者物價調整後,實質各成長 1.9%及 1.4%。

先別得意,看到標題薪資平均年增 1.6%,一般反應一定是拍拍手,但一定有人有感,有人無感,因為這是「平均薪資」,且包含了農曆年前發放的年終獎金。但這個資料包含了非本國籍的勞工資料。

接下來看5月10日發佈的3月份的資料:

3 月本國籍全時受僱員工(不含外國籍與部分工時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 43,832 元,年增 2.37%,加計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後,3 月總薪資平均為 49,031 元,年增 0.21%。
3 月全體受僱員工(含本國籍、外國籍之全時員工及部分工時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 41,674 元,年增 2.25%,加計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 資後,3 月總薪資平均為 46,530 元,年減 0.10%。

看到沒,經常性薪資就變成43,832元,總薪資就變成49,031元,沒了過年的年終獎金因素,薪資就下降了。

其實,平均的名目薪資,代表的是各行各業的平均值,因為名目的平均值,參考性其實有限。

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薪資在何種水準(看中位數),建議可以參考「薪情平台」。

一般來說,經濟分析使用薪資時要特別注意,媒體用的資料來自於政府,政府發佈的薪資數據喜歡使用名目的「平均薪資」,因為這包含了加班費與獎金,實際上要看的「經常性薪資」,而我們更要在意的是「實質薪資」。

先看日本的新聞。

日本實質薪資創四年大最大跌幅,這就代表日本上班族的薪資,再扣除物價因素後,實際上是負成長的。

政府計算的平均薪資包括受僱員工(不含執行業務所得者)每月經常性薪資(含本薪與按月給付之固定津貼及獎金)及非經常性薪資(含加班費、年終獎金、非按月發放之績效獎金與全勤獎金等) 之報酬總額;但不含保險費、退休金與資遣費等非薪資報酬。

簡單說,平均薪資=經常性薪資+非經常性薪資

實質薪資=薪資/物價指數

所以,根據國情通報中有一項「實質薪資成長率」,就是把物價考慮之後實際的薪資成長率,就是下圖綠色那條線,注意到沒,102年與105年是負成長喔!

raw-image

把時間拉長一點看,臺灣上班族的實質薪資,處於負成長與低水位的狀態(如下圖)。

raw-image

曲線急速往下掉的那幾年,大抵是政府大陸開放探親後,台商開始西進的那幾年。

臺灣實質薪資成長率低水位的原因有很多種,最主要的原因是產業沒有轉型,以及台商西進大陸之後,產業部分出現中空,民間投資不振,整體的就業情況變差,因市場供需原則,薪資成長就出現困境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怡克納米斯的臥底經濟學觀察誌
134會員
176內容數
這是一個以通俗經濟角度寫作的垂直自媒體,以臥底的角度探討社會經濟問題與現象,歡迎訂閱。
2022/12/11
這一次,我將和AI機器人談《巷子口經濟學》中的一篇「一杯咖啡的價格」,比較中性的經濟分析,看看AI機器人會如何反應?首先,我請AI機器人扮演怡克納米斯的角色回話,它竟然接受,且以的怡克納米斯角色和我對話。
Thumbnail
2022/12/11
這一次,我將和AI機器人談《巷子口經濟學》中的一篇「一杯咖啡的價格」,比較中性的經濟分析,看看AI機器人會如何反應?首先,我請AI機器人扮演怡克納米斯的角色回話,它竟然接受,且以的怡克納米斯角色和我對話。
Thumbnail
2021/12/18
最近物價的漲幅想必大家都有感,連我們家附近的臭豆腐攤一盒五塊豆腐50元,在12月1日起調漲為55元,漲幅10%。但為何主計總處公布的外食費指數年增率,這麼的令人無感?
Thumbnail
2021/12/18
最近物價的漲幅想必大家都有感,連我們家附近的臭豆腐攤一盒五塊豆腐50元,在12月1日起調漲為55元,漲幅10%。但為何主計總處公布的外食費指數年增率,這麼的令人無感?
Thumbnail
2021/11/13
經濟部此舉的「抗漲專區」與《呂氏春秋》講的「掩耳盜鐘」,不就有異曲同工之妙,不是嗎?以為成立個「抗漲專區」,要業者把一些看起來沒有漲價的商品集中銷售,官員先麻痺自己的物價感覺,然後老百姓就會慶幸原來物價沒有上漲,過去的耽驚受怕,原來只是一些人傳遞的假消息,讓大家「杞人憂天」罷了!
Thumbnail
2021/11/13
經濟部此舉的「抗漲專區」與《呂氏春秋》講的「掩耳盜鐘」,不就有異曲同工之妙,不是嗎?以為成立個「抗漲專區」,要業者把一些看起來沒有漲價的商品集中銷售,官員先麻痺自己的物價感覺,然後老百姓就會慶幸原來物價沒有上漲,過去的耽驚受怕,原來只是一些人傳遞的假消息,讓大家「杞人憂天」罷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世間所有看到的人事物、眼前的景象、過程或暫時的結果,都一定有脈絡可尋…
Thumbnail
世間所有看到的人事物、眼前的景象、過程或暫時的結果,都一定有脈絡可尋…
Thumbnail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國內生產毛額,代表的是一個國家在一個期間內,經濟活動所閃出的產品或勞務市場價值總額。這個數字通常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的健康狀況與發展水準。所以,當GDP數值越高,代表景氣越好、經濟活動越活躍。 景氣越好,經濟活動越活躍,跟人民所得有甚麼關係?
Thumbnail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國內生產毛額,代表的是一個國家在一個期間內,經濟活動所閃出的產品或勞務市場價值總額。這個數字通常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的健康狀況與發展水準。所以,當GDP數值越高,代表景氣越好、經濟活動越活躍。 景氣越好,經濟活動越活躍,跟人民所得有甚麼關係?
Thumbnail
"低薪世代"是近20年來踏入職場年輕人的普遍心聲。明明看著報紙上寫著經濟多好,GDP成長多少,但為什麼落到我頭上的薪水就是那麼少?關於低薪世代的苦,人類學徒在很久很久去香港工作前,曾經在台灣最知名的那間外商銀行當過理財專員兩年,當時算是金融界菜鳥的我起薪是3.4萬元。隔了很多年之後...
Thumbnail
"低薪世代"是近20年來踏入職場年輕人的普遍心聲。明明看著報紙上寫著經濟多好,GDP成長多少,但為什麼落到我頭上的薪水就是那麼少?關於低薪世代的苦,人類學徒在很久很久去香港工作前,曾經在台灣最知名的那間外商銀行當過理財專員兩年,當時算是金融界菜鳥的我起薪是3.4萬元。隔了很多年之後...
Thumbnail
本文分享重點: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低薪定義(低於薪資中位數三分之二)。 110年全台有超過405萬人,約有一半員工平均月薪資低於4.2萬元。 104人力銀行調查近兩年求職會員,發現今年全體63個產業的平均月薪約為4.3萬。低薪產業高達三分之二。 產業K型發展拉大薪資M型化結構。 經濟成長
Thumbnail
本文分享重點: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低薪定義(低於薪資中位數三分之二)。 110年全台有超過405萬人,約有一半員工平均月薪資低於4.2萬元。 104人力銀行調查近兩年求職會員,發現今年全體63個產業的平均月薪約為4.3萬。低薪產業高達三分之二。 產業K型發展拉大薪資M型化結構。 經濟成長
Thumbnail
受前兩年歐美國家寬鬆貨幣政策、俄烏戰爭及疫情帶來的供應鏈問題等因素的影響,現在真的是全球都在面對高通膨的壓力。但在台北不開車(對油價無感)和不自己做飯(不怎麼上超市採買食品)的我,對物價波動一向比較沒有感覺。不曉得大家覺得台灣物價上漲的厲害嗎?
Thumbnail
受前兩年歐美國家寬鬆貨幣政策、俄烏戰爭及疫情帶來的供應鏈問題等因素的影響,現在真的是全球都在面對高通膨的壓力。但在台北不開車(對油價無感)和不自己做飯(不怎麼上超市採買食品)的我,對物價波動一向比較沒有感覺。不曉得大家覺得台灣物價上漲的厲害嗎?
Thumbnail
這二三十年來,大部分國家的物價趨勢都是往上的,但有一個國家例外,那就是日本。 這二十多年來國際原物料仍持續上漲 看到這裡,相信一些比較聰明的讀者可能就發現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商品售價長期不調漲,但原物料價格一直往上,不就影響到公司利潤了嗎?那總是要有人為此買單吧?
Thumbnail
這二三十年來,大部分國家的物價趨勢都是往上的,但有一個國家例外,那就是日本。 這二十多年來國際原物料仍持續上漲 看到這裡,相信一些比較聰明的讀者可能就發現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商品售價長期不調漲,但原物料價格一直往上,不就影響到公司利潤了嗎?那總是要有人為此買單吧?
Thumbnail
調漲基本工資,大概變成一種舉國歡騰的事情,但有多少人受惠呢 ?
Thumbnail
調漲基本工資,大概變成一種舉國歡騰的事情,但有多少人受惠呢 ?
Thumbnail
最近的一則新聞,引起了我的好奇… 新聞的主要內容是說,十年來月薪5萬的買房人口減少很多,一般上班族愈來愈負擔不起高房價…
Thumbnail
最近的一則新聞,引起了我的好奇… 新聞的主要內容是說,十年來月薪5萬的買房人口減少很多,一般上班族愈來愈負擔不起高房價…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