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淡水老街,我一定不會錯過阿給、蝦捲、烤魷魚、酸梅湯和50公分高的霜淇淋,全套吃過一輪後,肚子還能留點空間,才開始嘗試老街新品,新品種類也目不暇給,邊走邊吃,還能邊玩BB槍、射飛鏢,也能坐船、欣賞河景和街頭藝人表演,多元又好玩,遊歷多國後,台灣的夜市、老街美食融合娛樂文化,依舊在我心中名列最愛與最驕傲,而淡水老街除了是我的驕傲之一外,竟也成了我這台北小孩遊歷他鄉的家鄉味,也是許多國外朋友第一次到台灣時,我帶領或推薦遊歷的第一站。
『淡水阿給』的獨一無二,可說是淡水老街美食的最經典代表,甚至讓人覺得吃阿給就是要在淡水吃,換到別的地方就好像少了一個味道,不是阿給本人,根據記載,這經典美食是自1965年由楊鄭錦文女士所發明,起初是為了不想浪費賣剩下的食材,而想出的特殊料理方式,創始店位於淡水區真理街上,也因為發展有成,真理街因此得了阿給街的稱號,阿給的做法獨特簡單,先將方形油豆腐皮挖空後,再把過水翻炒的粉絲內餡包入其中,後以魚漿封口蒸熟,淋上祖傳醬汁就可以吃了。
阿給這個名稱,是參考油炸豆腐的日語發音「阿不拉給。あぶらあげ。abura-age」為名,而後為了好唸才又改成現在的“阿給”。 早期碼頭的工人,常常就點一個阿給作午餐,方便攜帶又可以吃得飽,所以也是當時非常重要的果腹食物之一,後來因為它的美味與獨特性聲名遠播,竟也成了上一世代的約會美食,給了當時年輕害羞的男孩一個名正言順的藉口,給了他們邀請曖昧對象到淡水品嚐特別的阿給,再"順便一起"看浪漫的河景與夕陽的勇氣。
阿給與淡水歷史一同走著,陪伴淡水碼頭工人上工,與淡水中學(現淡水高中)學生一起成長,見證老街的興起,更是讓楊鄭錦文女士以此物出發,展現勤儉刻苦、就地取材、務實又有開創性的精神,再次呈現獨一無二的台灣人的韌性與打不倒的態度。
參考資料
- 淡水阿給,文化部 台灣大百科全書
- 淡水阿給,淡水維基館
探詢食物的歷史,有趣的是同樣的食材可以演變出不同的食品,而不同的食材也能演變出相似的模樣,讓人傻傻搞不清楚,歡迎繼續追蹤食物典,一起發現那些背後令人感動或有趣鮮為人知的事。
歡迎大家註冊方格子帳號得到第一手食物典文章通知,或註冊Civic Like幫我的文章拍手,還有更多短篇,歡迎到
食物。典 臉書逛逛,非常感謝各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