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人的家鄉味,南洋姊妹Rose 的私房菜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留學歐美的學生,總要經歷一段飲食不適期;同樣的,來自南洋的新住民也會懷念家鄉味。社團法人南洋台灣姊妹會自2014 年起,透過一系列的料理課程與訪問,帶領我們去認識美食後頭的歷史、文化,以及那些將食物帶來台灣的人。本期季刊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菲律賓母女Rose 與Keziah的家。
撰文=胡頎 照片提供=時報出版
(原文收錄在2017 年7 月時報出版的《餐桌上的家鄉》,感謝時報出版鼎力協助,同意轉載於《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受訪者介紹: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
南洋台灣姊妹會的前身是1995 年在美濃創設的「外籍新娘識字班」,希望以語言為見面禮,讓新移民訴說她們的故事。2003 年,姊妹會正式成立。除了教學外,更推行各種法令政策倡議,並鼓勵新移民姊妹積極投入社會,透過各種課程、講座和戲劇活動,讓大家真正認識另一種文化和生活。
Rose 與女兒Keziah。
留學歐美的學生,總要經歷一段飲食不適期;同樣的,來自南洋的新住民也會懷念家鄉味。社團法人南洋台灣姊妹會自2014 年起,透過一系列的料理課程與訪問,帶領我們去認識美食後頭的歷史、文化,以及那些將食物帶來台灣的人。本期季刊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菲律賓母女Rose 與Keziah的家。
初次見面時,Rose 的女兒就蹦蹦跳跳跑來牽住我的手。
「你的項鍊真好看!」她這麼開頭,接著從自己的手鍊、髮飾開始,沿路說著她喜歡與不喜歡什麼、昨天吃了什麼、最常玩什麼。走在前頭的Rose 悄悄說,Keziah 實在太喜歡親近人了,她有些擔心……
小女孩今年五歲,她的父母在菲律賓因工作相識。四年前,母親Rose 辭掉工作隨先生來台。
「我到台灣的第一個晚上,他就帶我去夜市,吃蛇和青蛙……」
Rose 的先生喜歡帶她嘗試各種新鮮的食物,也喜歡讓她試著做。春捲、河粉、酸辣湯、檸檬魚等這些她在宿霧(Cebu)從沒聽過的食物,一道道經由她的手出現在台灣的餐桌上。
「不做菲律賓的菜嗎?」
「我先生不太喜歡吃酸……」
菲律賓雖然被歸在東南亞,但飲食偏好和台灣人一般習慣的泰國、越南口味有些差異。比如菲律賓人對酸的喜愛遠高於辣,且同樣吃酸,相對於其他國家常見的檸檬、羅望果,他們更傾向使用金桔與羅望葉。
寄託著人們對恆久的期望的冬粉料理:Pancit Palabok
Pancit Palabok:冬粉直接燙熟,淋上醬料,再將炸豬皮、水煮蛋片、蝦子、金桔等配菜鋪在上頭。
「不過,我在台灣做的第一道菲律賓菜我先生很喜歡。因為Pancit Palabok 的金桔和其他配料一起鋪在最上面,要吃多酸可以自己擠。」Rose 笑著說,扮了個俏皮的鬼臉。
Pancit 源於福建話的「便食」,最常見的是Pancit Bihon 和Pancit Palabok 兩種料理。前者和我們熟悉的炒米粉很像,將冬粉與配料拌在一起,除了醬料,最大的不同在於冬粉是用湯汁煨的。後者的冬粉則是直接燙熟再淋上金黃的醬料,並將炸豬皮、水煮蛋片、蝦子、金桔等配菜一一鋪在上頭。人們將對天長地久的期望寄託在細長又帶著韌性的冬粉上,因此這道菜總會出現在生日和各種節慶的宴會桌上。你提供一些蘿蔔、他提供一些蝦子,左鄰右舍湊一湊,豐盛的配料就像小山一樣堆在潔白晶瑩的冬粉上,然後在一片觥籌笑語間緩慢見底。
Rose 的先生在台灣的時間不多,婆婆和小姑也都上班到很晚,平日只有她和小女孩兩個人在家簡單吃。小女孩上課時,她就一個人在電腦前,研究下次可以為先生煮什麼食物。
「不工作嗎?」
「我偶爾去幫忙打掃,但家人不太鼓勵我這麼做……」
「不和朋友出去玩嗎?」
「我在台灣的前兩年,一個朋友都沒有。」她笑著搖頭。
婆婆是緬甸華僑,先生也在香港出生,所以家中日常溝通都是用廣東話。而到外頭買菜,市場攤販使用的又是截然不同的閩南語。這使得「中文」對Rose 而言既陌生又混亂。她也曾試著去上中文課,但是班上除了兩位印尼姊妹,其他全是越南籍的姊妹。
「她們一直和我微笑,對我說話,可我一句也聽不懂……」
幸也不幸,英文讓她勉強可以應付生活,卻也反過來剝奪了她練習的機會。語言像一堵高牆,將她圍在小小的房間裡,只能對著電腦,琢磨一份又一份的食譜。
加入彩椒和糖,成就獨一無二的美味:Paklay
Cebu Paklay:將豬、羊或牛的內臟切成條狀,和洋蔥、薑、蒜一起炒後,再加入蔬果與肉汁一起燉煮。
內政部規定,新移民要取得國籍必須證明自己有「基本語言能力及權利義務基本常識」,也就是需要參加政府機關開設的課程72 小時以上,或者在公私立各級學校進修一年。而Rose 就是在夜校上課時初次遇見同鄉。
五十多歲的大姊是菲律賓華僑,就像照顧妹妹一樣,時不時邀請Rose 到她家吃飯。
「幾次之後,我告訴她,我希望她和她的女兒能吃吃我煮的東西。」於是Rose 煮了她父親的私房菜Paklay。
Paklay 源於民答那峨島(Mindanao)的達沃市(Davao),將豬、羊或牛的內臟切成條狀,和洋蔥、薑、蒜一起炒後,再和竹筍、鳳梨、彩椒、胡蘿蔔等蔬果與肉汁一起燉煮。不過,在Rose 的家鄉宿霧,人們不會加額外的蔬果與湯汁。也許是這樣,Rose 才會說:「只有宿霧人才吃Paklay !」而父親加了彩椒和糖,平衡原本火爆鹹辣的Paklay,成了獨一無二的美味。
「那次之後,我幾乎天天做Paklay 送去給她吃……喔,我那時真的跟瘋了一樣!」她嘆一口氣說:「我和我的兄弟姊妹都非常非常愛吃爸爸做的Paklay,每次吃,都覺得天下沒有比家更好的地方!」
透過做菜,重溫與家人團聚的時光
Rose 的父親是漁夫,平時也會做些木工,而且非常會做菜。各種簡單的食材到了他手裡,都能翻出不可思議的味道。
「當我們沒有錢買食物的時候,爸爸就會拿還沒熟的波羅蜜切成小塊,然後用熱水煮熟,加一點點鹽和椰奶,配上糯米,那味道非常香……有時他也會把一種叫Tablea 的巧克力磚用熱水或牛奶煮融,加進糯米,吃一點就會覺得好溫暖……啊,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喜歡配著醃魚吃!」
Rose 家裡有六個兄弟姊妹,每天總是由父親做菜,母親燒飯。雨季的時候,全家人便一起煨粥。不管再怎麼嚴酷的天氣,大家窩在一起此起彼落啜著粥湯的聲音總能令她暖和起來。
因為父親的關係,Rose 在菲律賓不太做菜,直到將一道道陌生的異國料理從螢幕搬上餐桌才發現自己的天分。除了排遣孤寂,食物對Rose 而言也寄託了對總是一同享受父親巧手的家人的思念。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 年6 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加入官方臉書粉絲團「讀新北 Reading Life」好文章與活動訊息不漏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半世紀以來,新住民一改過去的刻板印象,以獨特的美食悄悄融入你我的生活。在新北中和華新街,就有超過四十多家緬甸小吃店,以及各行各業達百家商店。這一次,讓作家胖胖樹帶領我們從歷史與植物食材重新認識華新街。 撰文.照片提供=胖胖樹 王瑞閔
    新北市和台北市的區域劃分,不過是最近幾十年的行政區分,在日治時期這一大片土地都屬於台北洲。本期「在地撰述」跨河邀請專注獨立出版的《五花鹽》四人團隊,分享他們用青春和熱情澆灌的在地文本背後的動人故事。 撰文.圖片提供=《五花鹽》編輯團隊(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8期)
    當我們越認識自己的家鄉,不僅能提升「認同感」,也會增加「幸福感」。資深創意人梁勝欽創辦地方誌《新莊騷》,結合在地人才與支持,讓一個歷史悠久的老城走出了新面貌。 撰文.圖片提供=梁勝欽(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8期 | Cover Story:在新北拜拜)
    新北市中和的華新街被大家稱為「緬甸街」。短短一條街上,不只有各種美食,還有著大爹阿孃們飄洋過海的生命故事。地方誌《緬甸街》的編輯團隊,透過在地人的眼光,結合新潮引人的刊物設計,邀請大家一起來緬甸街挖掘文化的珍寶。 撰文.照片提供=鳴個喇叭!緬甸街
    中和華新街市場裡,有一家緬甸傳統雜貨店「阿美家鄉小吃」,店面擺滿緬甸和東南亞的雜貨。這家已經有23 年歷史的小店,到了2009 年由夫妻阿照與阿美接手經營,除了雜貨外,也賣緬甸糕點。許多在地人常來光顧,因為糕點的滋味十分解鄉愁。 撰文=蔡雅婷 照片提供=鳴個喇叭!緬甸街
    撰文.攝影=洪愛珠 (本文原收錄在2021 年3 月遠流出版的《老派少女購物路線》,感謝遠流出版協助,同意轉載於《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得勝街的米苔目不擱肉燥。清湯中浮著白色米苔目,祖母綠韭菜,翠青色芹菜末,一把蓬鬆新鮮的油蔥酥,胃口大者,吃完可拿空碗
    半世紀以來,新住民一改過去的刻板印象,以獨特的美食悄悄融入你我的生活。在新北中和華新街,就有超過四十多家緬甸小吃店,以及各行各業達百家商店。這一次,讓作家胖胖樹帶領我們從歷史與植物食材重新認識華新街。 撰文.照片提供=胖胖樹 王瑞閔
    新北市和台北市的區域劃分,不過是最近幾十年的行政區分,在日治時期這一大片土地都屬於台北洲。本期「在地撰述」跨河邀請專注獨立出版的《五花鹽》四人團隊,分享他們用青春和熱情澆灌的在地文本背後的動人故事。 撰文.圖片提供=《五花鹽》編輯團隊(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8期)
    當我們越認識自己的家鄉,不僅能提升「認同感」,也會增加「幸福感」。資深創意人梁勝欽創辦地方誌《新莊騷》,結合在地人才與支持,讓一個歷史悠久的老城走出了新面貌。 撰文.圖片提供=梁勝欽(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8期 | Cover Story:在新北拜拜)
    新北市中和的華新街被大家稱為「緬甸街」。短短一條街上,不只有各種美食,還有著大爹阿孃們飄洋過海的生命故事。地方誌《緬甸街》的編輯團隊,透過在地人的眼光,結合新潮引人的刊物設計,邀請大家一起來緬甸街挖掘文化的珍寶。 撰文.照片提供=鳴個喇叭!緬甸街
    中和華新街市場裡,有一家緬甸傳統雜貨店「阿美家鄉小吃」,店面擺滿緬甸和東南亞的雜貨。這家已經有23 年歷史的小店,到了2009 年由夫妻阿照與阿美接手經營,除了雜貨外,也賣緬甸糕點。許多在地人常來光顧,因為糕點的滋味十分解鄉愁。 撰文=蔡雅婷 照片提供=鳴個喇叭!緬甸街
    撰文.攝影=洪愛珠 (本文原收錄在2021 年3 月遠流出版的《老派少女購物路線》,感謝遠流出版協助,同意轉載於《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得勝街的米苔目不擱肉燥。清湯中浮著白色米苔目,祖母綠韭菜,翠青色芹菜末,一把蓬鬆新鮮的油蔥酥,胃口大者,吃完可拿空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自從離開台灣到國外居住後 Danielson 對很多台灣的節日真的都只有從網路上得知 (還好拜科技之福) 所以每次都是看到臉書上朋友們的 po 文才知道原來是什麼節什麼節 最近也是因為三不五時就看到朋友們發的粽子文 才知道端午節的腳步又近了 (為什麼時間這麼快啊?) 真的是一年又端午 前天在臉
    Thumbnail
      桑葚~攝於澎湖 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不僅在生活經濟上反映出來,飲食習慣大致也如此吧。 初到澎湖不久,我就發現這邊討海人家庭,鮮魚海味吃習慣了,幾乎餐餐離不了它;儘管你費心整治一桌包含雞、豬、牛肉鮮蔬等等好菜,只要少了魚,必定招來一句:「怎都沒有菜?」不如簡單點煮個魚,炒兩樣菜,一個湯,或
    Thumbnail
    每個人總有些兒時的記憶,從小到大都不會忘記的回憶。 台灣人見了面,三五好友聚會時,談的最多的不外乎就是吃這件事 (台灣人真的是吃的民族),而台灣的美食和小吃也是每位旅居異鄉的台灣遊子最想念的一件事。
    Thumbnail
    福泰飯桌的肉燥飯 老爸是台南囝仔,從小每逢過年,我們總會跟著老爸回台南,到叔伯姑家拜年。阿祖在搬到台北跟阿嬤住之前,也有很長一段時間住在永康。阿祖的住處就在三伯的大房子前面廣場走出去左轉一條小巷子內的一幢三合院的其中一個廂房裡。每次回台南,老爸在三伯家裡聊天,我們這幾個小孩則是愛跑到阿祖家玩,要點零
    Thumbnail
    作家劉克襄曾撰文評論台中早餐文化沒有其代表性,彼時文一出引發網友熱議,紛紛列舉在地人心目中的經典早餐:熱騰騰的水煎包、現煎蛋餅、飯團夾油條、麵線糊、大碗炒麵加豬血湯······還有百搭的東泉辣椒醬。大麵羹這一味,既可為上工前的早餐,也可作放學後的下午點心。端著碗筷把滑溜軟嫩的大麵撥
    Thumbnail
    「第一廣場小書攤」的志工除了每週日擺攤借書給移工朋友之外,還舉辦導覽活動,帶領臺灣人用新的眼光探索第一廣場。多年沒來,我發現移工和新住民在這打造了一個虛擬故鄉。 盼了又盼,發薪日後的第一個週末,他們興
    Thumbnail
    『阿給』是到淡水必吃的平民小吃,根據記載,是源自1965年楊鄭錦文女士所發明,起初是為了不想浪費賣剩下的食材,而想出的特殊料理方式,創始店位於淡水區真理街上,阿給這個名稱是因為....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自從離開台灣到國外居住後 Danielson 對很多台灣的節日真的都只有從網路上得知 (還好拜科技之福) 所以每次都是看到臉書上朋友們的 po 文才知道原來是什麼節什麼節 最近也是因為三不五時就看到朋友們發的粽子文 才知道端午節的腳步又近了 (為什麼時間這麼快啊?) 真的是一年又端午 前天在臉
    Thumbnail
      桑葚~攝於澎湖 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不僅在生活經濟上反映出來,飲食習慣大致也如此吧。 初到澎湖不久,我就發現這邊討海人家庭,鮮魚海味吃習慣了,幾乎餐餐離不了它;儘管你費心整治一桌包含雞、豬、牛肉鮮蔬等等好菜,只要少了魚,必定招來一句:「怎都沒有菜?」不如簡單點煮個魚,炒兩樣菜,一個湯,或
    Thumbnail
    每個人總有些兒時的記憶,從小到大都不會忘記的回憶。 台灣人見了面,三五好友聚會時,談的最多的不外乎就是吃這件事 (台灣人真的是吃的民族),而台灣的美食和小吃也是每位旅居異鄉的台灣遊子最想念的一件事。
    Thumbnail
    福泰飯桌的肉燥飯 老爸是台南囝仔,從小每逢過年,我們總會跟著老爸回台南,到叔伯姑家拜年。阿祖在搬到台北跟阿嬤住之前,也有很長一段時間住在永康。阿祖的住處就在三伯的大房子前面廣場走出去左轉一條小巷子內的一幢三合院的其中一個廂房裡。每次回台南,老爸在三伯家裡聊天,我們這幾個小孩則是愛跑到阿祖家玩,要點零
    Thumbnail
    作家劉克襄曾撰文評論台中早餐文化沒有其代表性,彼時文一出引發網友熱議,紛紛列舉在地人心目中的經典早餐:熱騰騰的水煎包、現煎蛋餅、飯團夾油條、麵線糊、大碗炒麵加豬血湯······還有百搭的東泉辣椒醬。大麵羹這一味,既可為上工前的早餐,也可作放學後的下午點心。端著碗筷把滑溜軟嫩的大麵撥
    Thumbnail
    「第一廣場小書攤」的志工除了每週日擺攤借書給移工朋友之外,還舉辦導覽活動,帶領臺灣人用新的眼光探索第一廣場。多年沒來,我發現移工和新住民在這打造了一個虛擬故鄉。 盼了又盼,發薪日後的第一個週末,他們興
    Thumbnail
    『阿給』是到淡水必吃的平民小吃,根據記載,是源自1965年楊鄭錦文女士所發明,起初是為了不想浪費賣剩下的食材,而想出的特殊料理方式,創始店位於淡水區真理街上,阿給這個名稱是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