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人的家鄉味,南洋姊妹Rose 的私房菜

異鄉人的家鄉味,南洋姊妹Rose 的私房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留學歐美的學生,總要經歷一段飲食不適期;同樣的,來自南洋的新住民也會懷念家鄉味。社團法人南洋台灣姊妹會自2014 年起,透過一系列的料理課程與訪問,帶領我們去認識美食後頭的歷史、文化,以及那些將食物帶來台灣的人。本期季刊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菲律賓母女Rose 與Keziah的家。

撰文=胡頎 照片提供=時報出版

(原文收錄在2017 年7 月時報出版的《餐桌上的家鄉》,感謝時報出版鼎力協助,同意轉載於《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受訪者介紹: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

南洋台灣姊妹會的前身是1995 年在美濃創設的「外籍新娘識字班」,希望以語言為見面禮,讓新移民訴說她們的故事。2003 年,姊妹會正式成立。除了教學外,更推行各種法令政策倡議,並鼓勵新移民姊妹積極投入社會,透過各種課程、講座和戲劇活動,讓大家真正認識另一種文化和生活。

Rose 與女兒Keziah。

Rose 與女兒Keziah。

留學歐美的學生,總要經歷一段飲食不適期;同樣的,來自南洋的新住民也會懷念家鄉味。社團法人南洋台灣姊妹會自2014 年起,透過一系列的料理課程與訪問,帶領我們去認識美食後頭的歷史、文化,以及那些將食物帶來台灣的人。本期季刊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菲律賓母女Rose 與Keziah的家。


初次見面時,Rose 的女兒就蹦蹦跳跳跑來牽住我的手。

「你的項鍊真好看!」她這麼開頭,接著從自己的手鍊、髮飾開始,沿路說著她喜歡與不喜歡什麼、昨天吃了什麼、最常玩什麼。走在前頭的Rose 悄悄說,Keziah 實在太喜歡親近人了,她有些擔心……

小女孩今年五歲,她的父母在菲律賓因工作相識。四年前,母親Rose 辭掉工作隨先生來台。

「我到台灣的第一個晚上,他就帶我去夜市,吃蛇和青蛙……」

Rose 的先生喜歡帶她嘗試各種新鮮的食物,也喜歡讓她試著做。春捲、河粉、酸辣湯、檸檬魚等這些她在宿霧(Cebu)從沒聽過的食物,一道道經由她的手出現在台灣的餐桌上。

「不做菲律賓的菜嗎?」

「我先生不太喜歡吃酸……」

菲律賓雖然被歸在東南亞,但飲食偏好和台灣人一般習慣的泰國、越南口味有些差異。比如菲律賓人對酸的喜愛遠高於辣,且同樣吃酸,相對於其他國家常見的檸檬、羅望果,他們更傾向使用金桔與羅望葉。

寄託著人們對恆久的期望的冬粉料理:Pancit Palabok

Pancit Palabok:冬粉直接燙熟,淋上醬料,再將炸豬皮、水煮蛋片、蝦子、金桔等配菜鋪在上頭。

Pancit Palabok:冬粉直接燙熟,淋上醬料,再將炸豬皮、水煮蛋片、蝦子、金桔等配菜鋪在上頭。

「不過,我在台灣做的第一道菲律賓菜我先生很喜歡。因為Pancit Palabok 的金桔和其他配料一起鋪在最上面,要吃多酸可以自己擠。」Rose 笑著說,扮了個俏皮的鬼臉。

Pancit 源於福建話的「便食」,最常見的是Pancit Bihon 和Pancit Palabok 兩種料理。前者和我們熟悉的炒米粉很像,將冬粉與配料拌在一起,除了醬料,最大的不同在於冬粉是用湯汁煨的。後者的冬粉則是直接燙熟再淋上金黃的醬料,並將炸豬皮、水煮蛋片、蝦子、金桔等配菜一一鋪在上頭。人們將對天長地久的期望寄託在細長又帶著韌性的冬粉上,因此這道菜總會出現在生日和各種節慶的宴會桌上。你提供一些蘿蔔、他提供一些蝦子,左鄰右舍湊一湊,豐盛的配料就像小山一樣堆在潔白晶瑩的冬粉上,然後在一片觥籌笑語間緩慢見底。

Rose 的先生在台灣的時間不多,婆婆和小姑也都上班到很晚,平日只有她和小女孩兩個人在家簡單吃。小女孩上課時,她就一個人在電腦前,研究下次可以為先生煮什麼食物。

「不工作嗎?」

「我偶爾去幫忙打掃,但家人不太鼓勵我這麼做……」

「不和朋友出去玩嗎?」

「我在台灣的前兩年,一個朋友都沒有。」她笑著搖頭。

婆婆是緬甸華僑,先生也在香港出生,所以家中日常溝通都是用廣東話。而到外頭買菜,市場攤販使用的又是截然不同的閩南語。這使得「中文」對Rose 而言既陌生又混亂。她也曾試著去上中文課,但是班上除了兩位印尼姊妹,其他全是越南籍的姊妹。

「她們一直和我微笑,對我說話,可我一句也聽不懂……」

幸也不幸,英文讓她勉強可以應付生活,卻也反過來剝奪了她練習的機會。語言像一堵高牆,將她圍在小小的房間裡,只能對著電腦,琢磨一份又一份的食譜。

加入彩椒和糖,成就獨一無二的美味:Paklay

Cebu Paklay:將豬、羊或牛的內臟切成條狀,和洋蔥、薑、蒜一起炒後,再加入蔬果與肉汁一起燉煮。

Cebu Paklay:將豬、羊或牛的內臟切成條狀,和洋蔥、薑、蒜一起炒後,再加入蔬果與肉汁一起燉煮。

內政部規定,新移民要取得國籍必須證明自己有「基本語言能力及權利義務基本常識」,也就是需要參加政府機關開設的課程72 小時以上,或者在公私立各級學校進修一年。而Rose 就是在夜校上課時初次遇見同鄉。

五十多歲的大姊是菲律賓華僑,就像照顧妹妹一樣,時不時邀請Rose 到她家吃飯。

「幾次之後,我告訴她,我希望她和她的女兒能吃吃我煮的東西。」於是Rose 煮了她父親的私房菜Paklay。

Paklay 源於民答那峨島(Mindanao)的達沃市(Davao),將豬、羊或牛的內臟切成條狀,和洋蔥、薑、蒜一起炒後,再和竹筍、鳳梨、彩椒、胡蘿蔔等蔬果與肉汁一起燉煮。不過,在Rose 的家鄉宿霧,人們不會加額外的蔬果與湯汁。也許是這樣,Rose 才會說:「只有宿霧人才吃Paklay !」而父親加了彩椒和糖,平衡原本火爆鹹辣的Paklay,成了獨一無二的美味。

「那次之後,我幾乎天天做Paklay 送去給她吃……喔,我那時真的跟瘋了一樣!」她嘆一口氣說:「我和我的兄弟姊妹都非常非常愛吃爸爸做的Paklay,每次吃,都覺得天下沒有比家更好的地方!」

透過做菜,重溫與家人團聚的時光

Rose 的父親是漁夫,平時也會做些木工,而且非常會做菜。各種簡單的食材到了他手裡,都能翻出不可思議的味道。

「當我們沒有錢買食物的時候,爸爸就會拿還沒熟的波羅蜜切成小塊,然後用熱水煮熟,加一點點鹽和椰奶,配上糯米,那味道非常香……有時他也會把一種叫Tablea 的巧克力磚用熱水或牛奶煮融,加進糯米,吃一點就會覺得好溫暖……啊,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喜歡配著醃魚吃!」

Rose 家裡有六個兄弟姊妹,每天總是由父親做菜,母親燒飯。雨季的時候,全家人便一起煨粥。不管再怎麼嚴酷的天氣,大家窩在一起此起彼落啜著粥湯的聲音總能令她暖和起來。

因為父親的關係,Rose 在菲律賓不太做菜,直到將一道道陌生的異國料理從螢幕搬上餐桌才發現自己的天分。除了排遣孤寂,食物對Rose 而言也寄託了對總是一同享受父親巧手的家人的思念。

raw-image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 年6 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新北市文化》季刊官方網站

加入官方臉書粉絲團「讀新北 Reading Life」好文章與活動訊息不漏接

avatar-img
新北市文化季刊的沙龍
91會員
111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汐止不僅是迅速集聚島內移民與城市化的縮影,小城歷史猶如《百年孤寂》中魔幻寫實篇章,承載政權更迭、產業變遷與家族興衰的交織記憶。一幢幢百年古厝,如同小說中的布恩迪亞家族,成為歲月的見證,繁華與衰落交錯成詩,故事如煙霧般飄散,卻又透過一次次水患,深深嵌入每一寸泥土中,訴說著隱藏在時間縫隙中的瑰麗與夢想。
新北市貢寮區的馬崗社區,是臺灣最東邊的小漁村,居住人口不到50人,近年卻因土地開發案議題,意外闖入大眾視野。憑著獨特的人文底蘊、漁港的自然資源與景觀,刺激觀光人潮前來朝聖,也吸引更多文史工作者匯聚於此,帶領在地居民與外地人從日常中欣賞不一樣的漁村文化。
在淡水,有一群二度就業的媽媽們,走出家庭,導覽「淡水女路」,講述六個時代女性在淡水發光發熱的歷程。由李琪創辦的旅學堂,將旅行和女性歷史結合,陪伴在地的二度就業婦女,建立信心並與社會重新接軌,成為在地的導覽合作夥伴,創造了美麗的人文風景。
汐止不僅是迅速集聚島內移民與城市化的縮影,小城歷史猶如《百年孤寂》中魔幻寫實篇章,承載政權更迭、產業變遷與家族興衰的交織記憶。一幢幢百年古厝,如同小說中的布恩迪亞家族,成為歲月的見證,繁華與衰落交錯成詩,故事如煙霧般飄散,卻又透過一次次水患,深深嵌入每一寸泥土中,訴說著隱藏在時間縫隙中的瑰麗與夢想。
新北市貢寮區的馬崗社區,是臺灣最東邊的小漁村,居住人口不到50人,近年卻因土地開發案議題,意外闖入大眾視野。憑著獨特的人文底蘊、漁港的自然資源與景觀,刺激觀光人潮前來朝聖,也吸引更多文史工作者匯聚於此,帶領在地居民與外地人從日常中欣賞不一樣的漁村文化。
在淡水,有一群二度就業的媽媽們,走出家庭,導覽「淡水女路」,講述六個時代女性在淡水發光發熱的歷程。由李琪創辦的旅學堂,將旅行和女性歷史結合,陪伴在地的二度就業婦女,建立信心並與社會重新接軌,成為在地的導覽合作夥伴,創造了美麗的人文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