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溼悶熱的氣候,可謂濕疹發作的高峰期。濕疹在醫學上的名稱為「非特異性皮膚炎」,其成因複雜,且誘發原因又因人而異,亦即皮膚因任何原因造成發炎皆可稱為濕疹,引起發炎的原因如接觸性皮膚炎、缺脂性皮膚炎、日光性皮膚,炎、鬱血性皮膚炎、蟲咬性皮膚炎、汗疹、尿布疹、顏面濕疹、富貴手、汗泡疹等等。
中醫師張尚智表示,臨床表現以皮疹形態多,易於滲出,病程遷延和反覆發作為特徵,慢性濕疹是由急性、亞急性階段反覆發作經久不癒演變而來。濕疹可出現在身體任何部位及任何年齡層。自身過敏性皮炎是濕疹最常見的一種,大部分有家族過敏史,發病時輕時重,與飲食和外界環境有著密切關係。
張尚智說明,中醫常以濕疹所發的部位及範圍不同,而給與不同的名稱。如泛發全身,浸淫遍體的叫「浸淫瘡;發於哺乳期的嬰兒面頰稱「奶癬」;局限一處,發於耳邊叫「旋耳瘡」;發於掌指之間叫「窩瘡」;發於陰囊者叫「腎囊風」。早在《內經‧玉機真臟論》中就有「浸淫」兩字,如「帝曰復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生熱而膚痛,為浸淫。清《醫宗金鑒‧外科心法》曰:「浸淫瘡發火濕風,黃水浸淫似疥形,蔓延成片癢不止,治宜清熱並消風。」
發病原因複雜,內在因素如飲食不當、精神緊張、失眠、過度勞累、情緒變化、感染及內分泌失調等,均可加重濕疹病情;外在因素如如日光、紫外線、寒冷、炎熱、乾燥、潮溼;化學物質如染料、藥物、油漆、肥皂、洗衣粉、不當的護膚品等,以及動物皮毛、羽絨、玻璃絲、植物等物質的刺激均可誘發濕疹。
患者應避免過度精神緊張及疲勞,張尚智提醒,飲食方面宜清淡,忌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致敏食物如魚、蝦、蟹、牛羊肉、鴨、鵝、花粉等引起過敏反應,導致濕疹復發或加重病情如酒、煙、蔥、大蒜、生薑、辣椒、花椒等味辛、性溫食物,耗陰助陽,對濕是一種刺激,應避免食用。
張尚智建議,可以吃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食物,如綠豆、苦瓜冬瓜、菊花、金銀花、薏仁、茯苓等。平常更可按摩大椎、足三里、三陰交、風市、曲池、膈俞丶血海、風門等穴位,以達到健脾補土燥濕、祛風止癢的效果。
濕疹是一種反覆發作不易根治的疾病,根治之道應從改變體質為首務,且要有耐心持之以恆。除了醫師在治療皮膚病從整體出發,講究辯證施治;同時不排斥對症用藥、局部用藥、辨病用藥以減緩病人的痛苦,減少疾病的復發。最重要的是病人的自我養護預防、調理觀念也要徹底實行,藉由調整飲食習慣改善個人體質問題,才雙管齊下最佳的解決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