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友人傳送了一個連結給我,不經意地點開來看,斗大的標題上寫著:PISA評比學生害怕失敗程度,台灣女生居世界之冠。「好難想像,台灣學生竟然是全世界最害怕失敗的族群,其次是新加坡,而且女生又比男生更害怕失敗。」友人透過Line,試圖分享他對這則新聞的感受。我想,讓他難以置信的觀點在於,或許我們都承認自己害怕失敗,但卻從沒想過從世界排名的角度來看,竟然是世界第一,而且女性明顯高出於男性。
數感實驗室整理各國學生害怕失敗程度,台灣居冠。圖/數感實驗室提供
這份資料來自於教育部所公告,台灣於「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2018」(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的結果統計,主要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每3年評量79個國家或地區的15、16歲學生表現。
報告中的摘要寫道,亞洲國家學生對失敗的恐懼最大,歐洲國家學生則較少;在幾乎所有教育系統中,女孩都比男孩對失敗的恐懼更大,而且這種性別差距在表現最好的學生中更廣泛。不難想像,15、16歲,在台灣屆臨青春期、國高中階段的孩子,在現行體制及整體文化價值觀下所承受的壓力。
「擔心其他人怎麼看我」是多數台灣學生的焦慮
PISA的調查方式,是透過詢問學生三個問題,包括「當我失敗,我擔心其他人怎麼看我」、「當我失敗,我怕其實自己沒天分」、「當我失敗,我會質疑自己的未來規劃」,再根據學生回答的同意程度,計算害怕失敗指數。報告指出,台灣男、女學生位居全世界害怕失敗指數之冠,其次是新加坡。同屬東方社會的日本、香港、澳門學生也都害怕失敗,而歐洲國家的學生則比較不怕失敗。
有趣的是,每個國家學生對失敗引發的後果及在意程度也不同。例如,同樣都是害怕失敗指數偏高的國家,台灣對於「擔心其他人怎麼看我」、「害怕其實自己沒天分」相對在意,新加坡則是對「懷疑自己的未來規畫」有強烈反應。
或許,我們還是習慣用世俗的成功眼光來定義每個人存在的價值,以致於只要不符合社會的期待,就被貼上「 失敗」的標籤,一旦過度在意他人眼光,害怕自己沒有天分,把自己徹底地定義為魯蛇之際,又如何有勇氣看見自己、擁抱未來?
我們對於「人生勝利組」都有標準化的規範與想像
泰戈爾說:「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人生就是一場對種種困難無盡無休的鬥爭,一場以寡敵眾的戰鬥。」我們都曾聽過「失敗為成功之母」,然而現代社會還是瘋狂地迷戀成功,總是關注人們如何在極度競爭的環境中脫穎而出。當做不到時,襲擊而來的責難總是讓人喘不過氣。然而,當我們在廣泛談論成功顯學的同時,是否曾認真思考過,什麼是失敗?而什麼又是成功?
上週參加了「創業壓力有點大-河西任性創業論壇」,引言人曾詢問在場的五位創業者:「你們會不會擔心失敗?」記憶很深刻的是,有一位主講者回覆:「我不確定什麼才叫成功,但如果持續走回原來的路必定是失敗。」
從小到大,我們對於「人生勝利組」都有標準化的規範與想像,似乎只要循著成績好、薪水高、有名望,就可以得到成功的入場券,卻忽略了,每個人對於成功都有不同的態度及定義。學校並未教導我們如何擁抱失敗,然而當整個社會普遍都在對「成功」歌功頌德時,卻忽略了「失敗」才是人生必修的課題。
你害怕失敗嗎?在追完《俗女養成記》及看到這份調查報告的同時,我才突然發現,原來,我們都曾經是劇中的那位陳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