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07 主理人職場人生觀察週記 | 對未來缺乏「想像」?連結夢想,你更需要的是「相信」自己

2019/11/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家裡客廳的牆面上有一個我最喜歡的角落,牆上陳設了一個12宮格的開放層架,佈置了部分旅行時蒐集回來的紀念杯及值得回憶的小物。層架下方張貼了幾張友人寄給自己的明信片,以及一個12吋的大相框,每到年底,我總習慣挑幾張年度最喜歡的照片,陳設於相框中當作是對隔年的盼望。
如今,這個儀式已進行了好多年,牆面上的小角落就像是自己的指南針,每當我稍有疑惑或是失去靈感時,就會抬頭看看這個世外桃源,想像自己置身在某個美麗的國度,感受那個幸福的片刻,吸口氣後再慢慢地出發。或許,有時我們對未知或未來的事都不那麼有把握或確定,但至少可以透過這樣的情境畫面保留對未來的想像空間,與喜歡的自己越來越靠近。

不要因為未知而失去了對「想像」的熱情

如果,連想都不敢想,或是對自己的未來缺乏想像,又怎麼能夠幫助自己或是身旁所關心的人?想像力代表著對自我的期許,能為未來勾勒清晰的樣貌,讓生活更有意識感,才能朝更清楚、聚焦的方向邁進。喜歡寫寫文字,但從來沒想過成為職業作家,可能一輩子都只是個業餘的文字愛好者;總是以他人為優先,把旅行當作是天方夜譚的人,或許只能在電腦前欣羨一幅幅美麗的風景。
全球創新式破壞大師,哈佛教授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認為,許多優秀的領導人知道如何運用「放鬆的情緒」及「保有獨立思考的時間」來產生聯想,他把這種具有價值的想像力定義為:把不同知識領域、產業、地區,建構出人意料的連結能力。他認為,因為未來還沒發生,因此我們更需要一個「想像」,而這個想像,是著眼於目標的價值基礎上。但隨著年紀越來越長,有時,對未知的恐懼或許會不小心讓我們失去了對想像的熱情。
「台灣人逐夢性格大調查」曾分析,有六成一的台灣人是「勇往直前型」,行動力走在思考之前,但有時缺乏想像的熱情,而一般白領階層更有超過七成屬於勇往直前型,對於跨出夢想有較大顧慮。調查也指出,年齡越小(20歲-29歲)在「夢想最美型」及「築夢踏實型」的比例分別為23.5%、24.1%,明顯高於年長者(40歲-50歲)的15.9%、14.6%。這份調查數據不禁讓人思考,進入職場多年的我們是否已被勤奮工作、認真賺錢所框架,進而缺乏對未來想像的勇氣?

「想像」之外,影響世界會如何運作的是「信念」

想像是一種對自我的期待與盼望,然而在想像之外,還有一種更重要的能力則是「信念」。《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作者陳志恆曾在許多演講場合和家長分享:「孩子會長成你們心底所相信的樣子。」許多家長頓時難以接受地回應:「怎麼可能?我們都期待孩子懂事、成熟且成功啊!」他試著反饋:「是的,『期待』是一回事,『相信』又是一回事。如果你想達成一個目標,這是你的期待;但你認為自己是否能達成,這是一種相信,而你相信『這個世界會如何運作的方式』,就是一種『信念』。」
勇於想像只是達成目標的敲門磚,真正會影響事情會如何運作,朝向哪一個目標發展的,往往是自己是否相信對未來所勾勒的願景及其運作的方式。無論是對孩子的教育或是對自我的渴望,都是一段逐步累積的過程,在想像力的背後,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願意相信對未來所勾勒的樣貌。
迪士尼創辦人華德(Walt)曾說:「我用我的信念(Faith)檢驗夢想,且敢於藉由想像力(Imagination)使夢想成真。」在2019年即將邁入尾聲之際,你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什麼想像與渴望?

來粉絲專頁逛逛 ▍Better Life好感生活研究所
    Better Life好感生活研究所
    Better Life好感生活研究所
    好感生活研究所是一個致力提升生活好感的體驗分享平台,以美好的生活為核心,著重質感風格的人事物為半徑,藉由各種有趣的課程講座及合作提案,透過人與人間的真實連結與交流,在生活場域串連起人們對於家及日常美好的想像,進而找回生命中的好感與溫度,活出自己喜歡的模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