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 27 歲的小註解
沒有誠實覺察自己的脆弱與害怕,往往會讓同樣的困境在人生中重複上演。
回頭看看,花了兩年左右的時間專注地練習「課題分離」與「正念」的思維了呢。
先簡單解釋一下這兩種思維:
課題分離,根據阿德勒的解釋是,每個人都掌握著自己的情緒感受。沒有人能「使」你感到忌妒,或沒有安全感──使你有這些感覺的人就是你自己。無論別人做了什麼事,你的反應與感覺,都是由你的內在所決定的。即使有人故意試圖傷害你,你也可以選擇自己的感受。你可能覺得生氣、受傷、害怕或者內疚。這選擇常常是無意識的,但那是你內在的選擇。
正念,根據卡巴金的解釋是指,對自己當下所有的情緒、認知、與身體感受有高度且不帶評價的覺察。
Content
。練習的動機
。如何練習
。反思
。推薦書書
練習的動機。
建立自己的生活吧。你才會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情感(經歷生命後的那種)。看書、看電影,即使再寫實,還是別人的二手生命。年輕時,很容易去電影和書籍找答案、找共感、找經驗,可是,即使找『到』了,說到底,總是要『活過』了,才痛快。 – 傅秀玲,政大傳播學院
過去的成長脈絡,讓我習慣用保護自己的姿態去面對其他人。覺得抽離情感、讓自己不歸屬任何一個地方,就不會受傷,當時還很引以為傲的把這視為一種勇敢一種獨立自主,享受外界對我的讚賞與認可。
但沒說出口的是,總有股空虛感。現在想想,那些看似獨立實質逃避的行為,其實讓我跟自己離的越來越遠、覺察不到真正的感受與需求,所以有種做了好多事,我應該要快樂的呀但為何總感覺空空的呢。
一切出現改變,是在接觸到設計領域中的田野調查與用戶訪談後。那時我發現,人的行為背後的動機似乎不僅止於他們口中說出來的。為了練習如何觀察以及引導出更深的動機,我也開始將這樣的練習套用到自己身上,然後就意外開始這串奇幻的認識自我旅程。
如何練習。
學習基本知識+找戰友分享激盪
跟學習任何領域的知識一樣,認識自己其實就是認識「人」這生物,應該需涉獵到所有舉凡跟人有關的知識。
我那時完全求知慾黑洞大噴發,當學生時都沒有這麼渴求知識,程度是兩週內可以啃完四根手指厚充滿科學專有名詞與論文註解的書那種。自己讀之外,也會跟各領域的朋友組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腦神經科學、正念啦等等主題的讀書會。過程中真的很過癮,書中某些概念或某些話,常常會成為一種媒介,引導大家拋出內心深處的疑惑,讓彼此、讓自己與知識產生真正的對話與啟發,然後就跟上癮一樣想循著去了解更多。比如說接觸腦神經科學時就發現,哇原來很多主觀感受可以用客觀科學的角度去解釋、原來我是能夠掌握自己的情緒!接著就開始好奇,那這裡指的主觀感受是什麼呢?於是開始接觸意識哲學等等。
這段不斷塑造調和自己原有思維的過程,最主要的 takeaway 是一種精神的解放,在面對一些議題、面對他人與自己時,較能意識到隱性的框架限制、外界對我的影響以及跟我當下身心狀態的關係,並從中跳脫出來、不被侷限住。 具體來說,那段時間形塑出我目前的人生觀世界觀:比起追求人類社會所訂出的成就,體驗人這個生物形體能有的所有感受,或許才是適合我的人生目標。因為這個世界沒有絕對對錯、且還充滿許多未知,我看到的一切很有可能是虛幻、由我自己主觀投射出來的。
實踐+專業引導+社交安全網
讓我成長最多的實踐,是修補與家人的關係以及開始願意嘗試踏入關係。
專業引導與社交安全網對我來說是必要的輔助方式,因為過去的我習慣在親密關係中抽離。當我願意用一個「人的姿態」去探索時,我就要冒著受傷的風險,這對當時的我來說真的蠻掙扎的。為了避免創傷(接觸過心理學腦神經科學後真的對這些會很 cautious),我會尋求專業心理諮商的引導以及堅強的好友群的支持。
細節不談,方式大致上就是,直球面對那些自己過去一直逃避的時刻,挖掘以及直視我真正在害怕些什麼,然後透過引導(包括諮商師、好友以及自我引導),去重建自己與所害怕的事物的關係。雖然這些實踐看似都是我與外在的關係,但其實大部分都是我跟我自己的關係的投射。因此我會練習,覺察與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與感受,找出它們的源頭,真誠不帶評價的跟相關的人分享我的感受,目的並非指責或控制,而是避免造成傷害,以及建立更健康 sustainable 的關係(both 跟他人的關係與跟自己的關係)。
體悟很多,這邊列舉幾點
- 爸媽不只是爸媽,他們也是普通人,可以理解他們但不用逼自己去認同或改變他們
- 相信自己的感覺並做覺得舒服的事,因為那正是現階段的我需要學習的課題
- 坦誠述說自己的感受,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因為每一次的述說都能重新塑造自我人格
- 能夠建立更穩固關係的溝通最好是從自己的感受開始(e.g. 你這麼晚回家,我很擔心)而不是把主體放在對方(e.g. 你怎麼這麼晚回家?)
- 平時就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質與堅強的社交安全網非常重要,因為我們要確保自己有足夠的力量去度過難免的低潮時期
- 清楚辨識哪些是 自己/別人 or 自己可控/自己不可控 的課題
- 心理諮商讚讚讚推推,適合自己的諮商師可以幫助自己學習如何健康有系統地引導自己,畢竟我們的教育似乎在這超重要的一塊缺席了😢
反思。
這兩年花了不少時間在重建自己與自己的關係,最近感覺,恩~是時候進入下個階段了!身心狀態很舒服,其實應該是活了二十幾年感覺最好的時候了(雖然還是各種小怪病抵抗力小差ㄏㄏ)
謝謝所有遇見的書與人
還是要職業病病 retro 一下
❤️ 身為心力有限的人類,大多時候還是要 only do things that add value
❤️❤️️️ Explore in a sustainable and lasting way
❤️❤️❤️ 好好珍惜好好愛著那些一直在身邊的人事物
推薦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