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段
考古南島民族遷徙理論
根據考古研究,大約在五萬年前,南島民族已來到現今的東南亞、印尼、澳洲、紐西蘭等區域,大約在一萬年前,其足跡已擴及近大洋洲的諸多島嶼,包含現在的所羅門群島。
一萬年前的人類應該沒有高明的造船技術,或許應該說連可以把樹幹挖空成獨木舟的工具都沒有,應該也沒有所謂帆的材料,當然也就不會有使用帆的概念,唯一能夠讓他們航海的載具應該就只有「竹筏」,也許也有所謂「槳」這種東西, 但靠槳來划竹筏,效率應該很差,勉強用在沿岸海域來捕魚還可以,用它來渡海難度就太高了。
而自從有了獨木舟這類較有效率的渡海載具之後,南島人在短短的5000年之間造訪了遠大洋洲的幾乎每一個島嶼,從目前的考古資料顯示南島人大約4000年前到達帛琉、加薩林群島,3000年前到達斐濟、東加、薩摩亞,2000年前到達社會群島,1000年前到達夏威夷群島、和復活節島,渡海的路線明顯的是由西向東,由北往南,逐次擴展出去,而台灣正好是這個路線的最北、最西端,如果再從整個大洋洲南島民族所使用語言,居然也都和台灣的原住民語同出一脈來思考,我們不難推論出近六千年來的藉由獨木舟來造訪整個太平洋的航海行為應該是源起於台灣的原住民。
考古學家發現琉球最早的人類遺跡是三萬年前,三萬年前台灣與大陸相連,但與琉球相隔海洋。日本的考古學家認為,最早的琉球人很可能是從台灣順著黑潮漂流過去。
但是三萬年前的竹筏,真的可以禁得起風浪跨海越洋,載人到達距離台灣東邊一百五十海浬的琉球嗎?沒有文獻的記載,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們答案!我們自己來研究!
康堤基號--偉大的航程
第5段
黑潮漂流
台灣東岸面向太平洋,有一股北赤道暖流,由南而北經過,俗稱 黑潮。
漁民乘船出海打魚,離岸大約三海裡就會開始感到悶熱,因為接近黑潮,海水高溫26℃。在太陽的照射下,因為懸浮物少水質乾淨,反光較少,海水呈現暗黑的顏色,這也是黑潮名稱的由來。原本垂直下沉的魚線會被洋流拖行與海面呈近水平的角度,因為黑潮是北太平洋流速最快的海流,流速約1-2公尺/秒。
黑潮主流台灣段流程:大約從小蘭嶼外海與菲律賓交界海域(E 121°36”N 21°57”)進來,再沿著呂宋火山島弧約北北西流向北上,經蘭嶼、綠島及台灣東部沿海,最後來到宜蘭東澳鼻後轉向東北,流到台灣與日本與那國島間交界海域(E 122°13”N 24°16”)。約200公里寬,700公尺深,流量≒6500萬立方米,是臨近台灣且持續永恆的最大天然力。對台灣環境、生態與人文影響深刻。黑潮主流及其支流近岸流經台灣海域,黑潮將低緯度陽光熱能往北輸送,影響整個北半球氣候;寬闊黑潮海面所形成的濕熱氣團,隨東南風上岸,形成山區降雨,時時滋潤東部斷層海岸有利於陡峭山坡的植被養成,黑潮將西太平洋大洋性生態推靠近台灣東部沿海,是浮游性海洋生物重要浮游途徑,不時有鯨豚出沒。黑潮是北半球熱帶海洋生態往北擴散的主要管道;也是人類南島語族北向遷徙的重要憑藉。最早的琉球人很可能是從台灣順著黑潮漂流過去的。
台灣是依海為生的海島社會,但翻開台灣的近代史,由於長期政治戒嚴,海防嚴苛,加上長期來缺乏海洋教育,因而台灣社會人們對於海的接觸、認識及關懷不足。如此巨大的自然能量靜靜默默近距離流經台灣東側,不僅將我們海洋環境、生態、文化,連結到整個北太平洋,如果我們進一步了解黑潮,可能讓台灣海島社會整個視野轉過頭來,隨著澎湃黑潮,讓土地面積有限自然資源有限的海島先天限制轉過頭來,將發展機會望海延伸。
2016年5月黑潮基金會廖鴻基老師發起黑潮101漂流計畫,募集99位贊助者,放流99個玻璃浮球,一個塑膠浮筒拼湊的3X3公尺海上無動力平台,以及一艘動力漁船戒護,從台東外海順著黑潮向北漂流,沿途輪流一人坐在平台上近距離感受黑潮,創作文字與影像紀錄,二天就到達宜蘭龜山島。除了意外發生的船難,這是台灣首次有計畫的黑潮無動力漂流觀察經驗。
第6段
不老的夢想:南風再起
有了2016年寶貴的黑潮漂流經驗,2017年南風就開始吹動了夢想。年初蘇老師巡迴演講,號召不老水手結合夢想水手,並共同組成「南風再起」團隊,計畫一起打造三萬年前的竹筏 划出台灣,划到日本。
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是搭乘在軌道上周而復始運行的列車,但還有ㄧ些人是踏實的ㄧ步一腳印走出自己與眾不同的道路。堅定的的腳步聲落在土地上,激盪出動人的浪潮。
如果你認為用一生走遍世界各地就了無遺憾,很抱歉,這樣的人生是錯失了百分之七十的世界。(海洋)。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