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想到老年人,浮現在你腦海的五個詞語會是什麼呢?
是疾病、健忘、動作遲緩,抑或是成熟、智慧、自在?
曾經看過一個新聞是駕訓班表示40歲以上的報名者要多收一千元,理由是年紀大需要多花一些時間學習,令民眾抗議業者「年齡歧視」。
如果你認為業者的說法不無道理,那很有可能就落入了年齡認知的偏誤,也就是說長期以來因為社會氛圍及媒體的影響,讓我們認為年老就肯定會出現反應變慢或記憶力衰退的現象,甚至許多人對於年齡漸長就會代謝變慢或產生失智症深信不疑,其實很有可能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接收資訊而得出的結論。
《不老思維》這本書的重點圍繞在「年齡信念」,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對於年老的信念越是負面,勢必發展出晚年相對不佳的健康狀態。我們可以試著想像倘若我們認為老年就是體力衰退,自然就對運動提不起勁,殊不知許多活力充沛的八九十歲老人還能參加鐵人三項,並且沈浸於對生命的熱情,這就是對於年齡信念的差異,也同時影響到壽命的長短。
世界上最長壽紀錄保持人是日本的田中加子,她曾經在筆記中提到盡可能維持心靈的年輕,也說自己不想輸給年輕人,想要充滿精神地過日子給他們瞧瞧。在116歲生日的時候更是對於自己能活著充滿感謝,並且表示人生最快樂的時刻就是每個當下。
書中表示不同文化對於老年人的看法也影響著他們對自我的評價。這就讓我想到日本的老年人很不喜歡年輕人讓座給自己,因為他們認為自己還有體力,並沒有衰老到需要被讓座的程度。作者表示很多我們認為和老化有關的生理問題,其實也是社會環境灌輸給我們的年齡信念,不知不覺地成為了一種「內隱偏見」。(無意識應對方式,會自動影響我們喜歡或不喜歡某一群體的人)
作者提出許多實例及科學實驗來證明老年並非如我們想像地一無是處,反而有許多人在老年階段締造出人生的巔峰,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看待老化及如何因應。或許現在的我們仍很難想像老年的生活,但倘若我們對於老年人的負面刻板印象沒有及早翻轉,未來當我們邁入老年的時候,將會體認到被歧視的感受,以及不被任何人(包含自己)期待的無力感。
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是:「生活意願不是崇高的哲學信念,只是一種生活值得過的感覺。」
當社會氛圍告訴我們逐漸年老這件事情很可怕,所以我們必須要積極「抗老」,其實無形中是在引起人們的恐懼與焦慮,何不先拿掉既定的思維框架,持續展現對生命的熱忱,透過建立正向的年齡信念,便能輕鬆打破許多老化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