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畢業設計分為兩部分討論,明確目標&議題討論
除了基本會想解決基地的問題以外,藉這基地以及機會討論自己所困惑以及有興趣深入的議題。
明確目標
改善太武山登山口以及墓園現今狀況
議題討論
討論生死本質來推論下一階段可能性
明確目標
想以太武山下登山路口以及忠烈祠選作基地,覺得現在兩者的狀態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設計擠在同一塊基地上。
- 登山口-認為缺少鮮明意象,只是一條小路從墓園旁進入,也無適當休息處供使用者停留。
- 太武山公墓-因其深厚歷史背景以及鮮明的宗烈祠型式,除了節日祭拜以外鮮少民眾願意踏入。
想將登山口以及公墓從新整理合併
至少符合基地特色的一個登山口,以及做為一個宗教紀念性建築至少願意讓人有意願進去使用。
議題討論
新的形式
- 生與死的討論-這問題可能從古至今有人類開始就被討論著,但要談紀念性建築前我想對於紀念的本質與意義終將會回歸到生命為基礎上討論。
- 紀念性建築的下一個階段-人力機械化、商店網路化、書本電子化到教育線上化甚至現在都有建築3D打印化了,隨著虛擬化世代的來到,那麼紀念性建築的下一步又會是如何?
生與死
這議題或許從有人類開始時就被討論著。當大家都討論著生的美好時;相對的死帶給人們則是未知以及負面的感受。
傳統的社會將死亡屏除在外,死者與其場所被驅逐於社會的邊界,在這個意義上,死者給予傳統社會一種象徵性的階級,可能為最低階的種類(宗教建築反倒是有時位於城市政中心,那最高的階層)。
常說人生到底只是一段旅程。佛家相信輪迴-靈魂會重複的體驗不同的旅程直到涅槃超脫世俗、基督教相信永生-因為靈魂是屬於上帝的並且不會消散
竟然靈魂要不是永生或是轉世輪迴去了,那麼墓園應該就非亡者所待之處,而是給生者紀念所用。
生命帶給我們的印象往往是充滿活力、熱情等相關的正面情緒。死亡帶給我們的恐懼往往與分別有所聯繫,但是死亡是生命形式最強的黏著物,人出生開始,就知道這條路的終點必定就是死亡。生命的盡頭與開始總是相連,若你不在生命當中你也脫離了死亡。我們無法確定生命的過程以及長短但唯一能確定的是死亡終將是結局。
人們辛苦以及努力的活著則是為了爭取更好的體驗過程,體驗這名為生命的遊戲。坦若能更了解死亡所代表的意義那麼是否可以重新以一個更理性更正向更客觀的眼光來討論死亡的形式與空間。
若我們不在害怕新型式的到來那麼紀念性建築的下一個階段又是如何。
紀念性建築的下一個階段
墓園意旨墓地園林化,是為目前各地所想趨勢,將死者與生者的空間模糊化並且疊加使用的理想概念。
在當今社會中先是從機械取代人力、電子化商品出現取代了實體,甚至未來的人工智能到來可能可以取代身為人的最後優勢。那麼建築是否會依然會是我們所熟悉建築。
TERA-AI SpaceFactory公司製造的一種3D打印建築-由生物聚合物玄武岩複合材料製成-一種由玉米和甘蔗等農作物開發的材料-由NASA測試和驗證的強度至少為混凝土材質強度的三倍。目前已經製造出適用於火星上使用的MARSHA以及專為地球使用的TERA。
若不久的將來房屋大多數是由3D機器打印出來,那麼傳統以來的磚造、木構甚至當今普遍的鋼筋混凝土等工法必定會淡出市場。也許只有公共性的建築因為其特殊以及大小性無法採用3D建造。但其形式還會是我們現在所認定的建築樣式嗎。我覺得不變得只剩空間本質的追求。
那麼討論到公共建築,以紀念性建築為例。紀念性三個字所追求的本質(上一段生與死的討論)將會決定其空間的可能性。或許空間兩個字終將會蛻變不再是我們所熟悉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