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自從年初一月參加了港島10公里賽事後,長跑季就硬生生地結束了。一直想著下個月疫情就會過去,結果就是等了又等,似乎成了無了期的等待。本來踏入秋季,是新跑步季節的開始,但在限聚令,甚至體育設施都未必保證能運作下,一個又一個賽事宣布取消,或者無限期延期(其實和取消沒有分別)。
不過,也因為如此,許多國際知名的馬拉松比賽都改為線上跑,讓參賽者不用聚集,在自己的社區以自己的方式參賽,而且參賽資格大幅放寬,讓我這些慢腳一族也有資格參加六大馬拉松。如果疫情隨著疫苗受控,相信今年是我這一輩子唯一一次夠資格參加倫敦馬拉松。
倫敦馬拉松線上跑要求跑手在24小時內完成42.195公里,就可以拿到可以四處打卡的頂級馬拉松完賽獎牌。24小時跑一個馬拉松,而且沒有要求一次跑完,中途暫停多少次都沒有問題。表面看來不是特別困難,但疫情下,根本連正常的外出走動都大幅減少,別說做運動,加上從報名到比賽日只有一個多月。在肯定準備不足之下,我的倫馬跑遠比以往任何一場正常馬拉松比賽來得要命。
我的計劃是將全馬分為四個十公里多一點的分段跑來完成,而且路線都是在家門前的圍村、林蔭路、河畔,幾乎完全沒有上坡路、暗斜。早上七點,就在倫敦時間踏入零時零分起跑,結果,大會提供的官方程式無法啟動,在毫無支援下,只能從社交網站上各種紛亂信息中了解情況。就這樣忙亂了一個小時,在大會公布跑手可以不使用官方程式後,終於起跑,但七時和八時的太陽和溫度已經是兩個世界了。
第一個十公里還算跑得輕鬆,到第二個十公里,氣溫已經超過三十度,太陽猛烈,河岸從舒服之地,變為熱騰之境。線上跑對我們這些業餘跑手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只有自己在跑,沒有幾千人一起跑的熱鬧和士氣,也沒有人打氣。參加了多次馬拉松,我很能體會跑得愈慢的,就愈需要旁人的打氣,以及熱烈的氣氛(這也是我不喜歡香港馬拉松的原因,跑高速公路和隧道,沿途大部分路段都沒有人打氣,很淒涼)。
既然有24小時,我當然要善用。第三個十公里已是黃昏,但熱氣未散,反而顯得更侷促。雖說已休息了幾個小時,但那種沒有足夠訓練和準備的後果很快就出現;了。只是跑了五公里,已經累得腳也抬不起來。雖然已經把速度放慢至9分鐘一公里,但很明顯無力應付,也毫無鬥志可言。一個人長跑是最容易放棄的,當想到還有一個十公里在前面,終點還遙不可及,就覺得自己「死蠢」,為何要如此折磨自己?這樣死撐下去,就是捱到終點,意義何在?
在激烈掙扎後,晚上繼續最後一個十公里。我安慰自己,現在距離大會的24小時時限還有十多小時,就算我怎麼慢,都一定沒有問題的,一定有獎。我試過跑馬拉松看見截龍車在遠遠的地方緩緩前行,逐一將選手淘汰的慘烈,反而有鬥心不被超越。這次倫馬沒有截龍車,死線威脅根本不存在。這樣反而令自己更在意身體的痛苦,那種捱下去的感受很不是滋味。沒有動力和鬥心的長跑,就算跑得多慢,原來只是更大的折磨。最後我用了16個小時完成倫敦馬拉松線上跑,而當中真正跑步時間為5小時14分左右,竟然遠比我預期的8小時快得多。
無論如何,跑馬拉松真的是需要有系統訓練至少半年,而且有足夠的里數儲備,否則只是對自己的折磨與傷害,不管是身體,還是心靈。不要以為線上跑要求不高,就興奮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