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政中(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專案助理)
本文節選自觀臺灣第47期:島與島,由「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編撰,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出版,現正熱銷中!
曾有那麼一段時光,「什麼時候船來?」、「今天有船嗎?」是島上最為頻繁的日常用語。 ── 劉宏文,《鄉音馬祖》
藍眼淚、戰地風景、八八坑道,這些是我們提到馬祖時的第一印象;再談得深入一點,可能會出現當兵抽中金馬獎的種種抱怨,但,然後呢?似乎就沒有然後了。
我們對於馬祖的了解,似乎比原先認為的還要少。從小時候所接觸的課本、地圖或其他文字書寫作品,馬祖的蹤影都不多,更別提對於馬祖人有多少認識。但有些人可能沒有意識到,在自己生活環境的周遭,其實就住著不少從馬祖來的移民後代,他們的移動過程與落地生根,都是值得深入探尋與發掘的故事。
早期馬祖漁民捕撈工作盛況。(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以海為路
馬祖共分為四鄉五島,散落於福建省閩江口,過往是沿海地區漁民的中繼站,因此一直與中國東南沿海保有緊密連結。除了移民與定居所產生的血緣關係,更因為地緣關係,使馬祖人承繼閩東地區的風俗習慣與文化。直到國共內戰爆發,才硬生生切斷馬祖與福建省的紐帶;當時有許多人只是到馬祖辦事,回頭卻得知家鄉已被中共解放,終其一生都無法返回。在那段威權時代,即使兩地相隔僅數十海浬,只要被官方發現有所來往,往往必須面對關禁閉、拷打訊問或坐牢等慘痛後果。
1956 年,馬祖開始施行戰地政務,馬祖人又面臨新的挑戰,日常生活開始遭受軍方管控。平時在家要常備漁民證、戶口民簿和往返許可證等諸多證件,出門在外則要牢記各種口號──是否遵守每項規定,都攸關著馬祖人的生命安危。
軍事管制時期,馬祖與臺灣本島往返需同意書。(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這些管制對馬祖人的生活造成諸多不便,加上砲彈與警報聲的威脅、漁獲量逐漸減少,讓不少馬祖人浮現離開故鄉的想法。特別是 1970 年代之後,往返臺灣與馬祖的程序簡化不少,越來越多馬祖人選擇前往臺灣打拼。過往在海上以捕魚為業的馬祖人,橫越汪洋來到陌生的天地展開新生活,「以海為路」可以說是他們最佳的寫照。
到八德去
經歷長時間的風浪,船隻停靠基隆港,一上岸,馬祖人便開始為生計奔走。當時正值臺灣經濟起飛之際,許多工廠都需要人手,馬祖人便順著這股潮流大量投入其中。但初到陌生之地,身上攜帶的錢也不多,無法在大都市有安身之所,所以馬祖人多半四散於新北與桃園一帶,例如桃園八德市附近設立不少工廠(如聯福製衣廠、廣豐紡織廠、金蘭醬油等),勞力需求十分龐大,生活機能也方便。隨著越來越多馬祖人來到臺灣,親友們相互牽線、照應,八德市成為來臺馬祖人的主要聚居地。
曾在工廠待過的馬祖人表示,他們當時在工廠就是每天不斷加班,因為在家鄉吃過不少苦,超時工作並不算什麼,只要有錢賺就好,在工廠賺的錢可比家鄉多出好幾倍。等存到足夠的錢之後,馬祖人都會先買房置產。有些人為了讓剛到臺灣的親友借住,一棟兩層樓的樓房內會住進多達十幾個人,每天早上都要排隊等著刷牙洗臉。而馬祖人天生的大嗓門,加上獨特的福州腔,讓他們在聊天時常被臺灣人誤認為在吵架,甚至還報警處理,這些都是那個年代馬祖人在八德的共同回憶。
依附工廠以及親友網絡,八德市的馬祖人聚落越來越蓬勃,也為當地帶來不少馬祖的風俗習慣。經營清新雜貨店的胡宗暐夫婦,店內就主打退輔會欣欣公司生產的軍用罐頭。那是過往戰地政務時期下的產物,同時也是馬祖人記憶中的味道,許多住在八德的馬祖人會買罐頭回去炒米粉或是配飯。一入口,湧現的是遙遠的家鄉。
清新雜貨店販售的軍用罐頭。(Source: 胡佳君攝影)
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我們平常吃的蔥油餅,竟也是馬祖人當初來臺的謀生方式之一。在戰地政務時期,各省軍人湧入馬祖,由於馬祖不產小麥,所以當地的麵粉都是官方提供。有些士兵懷念家鄉的味道,便開始擀麵做餅,再加上馬祖種植的麥蔥,便成為口味獨特的蔥油餅。馬祖人在邊吃、邊看、邊學的過程中,慢慢將之轉變為自身技能。雖然第一個將蔥油餅製作技術傳進臺灣的馬祖人已不可考,但「馬祖」蔥油餅的招牌,早已遍布在臺灣各地。
位於臺南市的馬祖蔥油餅。(Source: 王政中攝影)
神在人安
此外,對於移民來說,如何安撫來到陌生地的惶恐,比如何賺到錢還來得重要。八德龍山寺的主委說:「神明要安,心靈就會跟著安,人才會安。」一句話點出原鄉信仰對來臺馬祖移民的重要性。
1970 年代,馬祖人來臺的唯一方式是搭乘軍隊的補給艦,擠在船底狹小的艙房中。如此惡劣的環境也限制他們的行囊,所以大多數馬祖人只會攜帶香火袋到臺灣,等存到足夠的錢後,才開始雕刻神明與建廟。
馬祖信仰發源自閩東,因此祭祀不少臺灣民間信仰中不常見的神尊,例如鐵甲元帥、白馬尊王和陳將軍等,廟宇的名稱與建築形式也多保留馬祖當地色彩,成為桃園八德的特殊地景。
八德龍山寺保留了馬祖傳統建築形式:封火山牆。(Source: 胡佳君攝影)
新馬祖人
移居於桃園八德的馬祖人,已經在此落地生根,有些家族更來到第三甚至第四代,但因為甚少返鄉,或是親戚都已搬來臺灣,對於故鄉的情感也逐漸淡薄,特別是在八德成長的年輕一輩,甚至已經不會聽講福州話。隨著來臺灣的第一代馬祖人逐漸凋零,當初來臺時所帶進的習俗與技藝也逐漸消失。
桃園市政府與桃園馬祖同鄉會注意到這樣的情況,並開始辦理多場與馬祖文化相關的活動。因此,我們可以在八德看到馬祖元宵時節特有的擺暝儀式,也喚醒部分年輕人對於馬祖的關懷,願意將語言和文化繼續傳承下去,讓更多臺灣人能更了解這座島嶼,並在桃園創造出嶄新的馬祖精神。
位於八德區的桃園市馬祖會館。(Source: 胡佳君攝影)
觀臺灣第47期:島與島 所有的島嶼,一開始都屬於自己,並不附屬於誰。「離島」是一種因為地理、歷史的因素所造就的邊緣狀態。在中華民國的政治架構下,臺灣為本島、中心,其他島嶼則是外島、前線。
本期《觀‧臺灣》聚焦在島嶼間移動的人群歷史與文化,跳脫「本島」中心,介紹不為人知的離島知識,並轉而以離島、以海洋的角度回望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