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
貧窮的定義其實相當廣泛,並不只限於金錢方面的不足。貧窮可能也會包括社會、經濟及政治或心靈上的概念。但在這裡,我們的貧窮專門用來形容經濟上的貧困,而不牽扯到其他的概念。
不過,經濟上的貧窮的定義在不同地方、不同社會、不同國家也有所差異。因為各個國家的消費水平、物價及房價都不一樣,各國的薪資、收入也有所差異,所以在各國生活的難易度、需要的花費也不盡相同。
在台灣生活的物價及薪資相較於美國都較低,在台灣吃一頓早餐可能需要50塊台幣,但同樣一頓早餐到了美國或許就變成150塊台幣了,因此,在台灣月入5萬台幣的普通人,並不算窮,但若到了美國依然只領每月5萬塊台幣,可能就會被劃分再有點窮的類別了!
不過擁有價格較低廉的早餐並不代表我們過得比較富足,因為美國一般民眾的薪資可能是台灣的3倍或更高。
貧窮線
貧窮線是指為滿足生活標準,像是包括食、衣、住、行這些基本的生活需求,需要的最低收入水平。一如貧窮的認定,在已發展國家裡貧窮門檻,例如美國,認定標準就會明顯比第三世界高。
收入低於貧窮線,往往就代表在當地或在該國無法滿足最低生存條件。在美國的貧窮線高出其他國家很多,2015年時美國的一個人生活一年的貧窮線為11,790美元,約為35萬台幣;而四個人的家庭一年的貧窮線為25,240美元,約75萬台幣。在台灣,2018年台北市一個人一個月的最低生活費(貧窮線)為1萬6580元,若低於這個標準,就屬低收入戶。
而貧窮線當然也有一個普世的廣泛性標準。2008年時,全球的貧窮線由世界銀行設定為每天1.5美元,約為45塊台幣,換算成每月也只有1000出頭台幣而已。從這個標準我們就可以發現其實雖然台灣比不上美國等經濟大國,但也是非常前列了。
生活在台灣的我們應該不覺得這是什麼「線」,又或是「門檻」,但世界上生活在貧窮線底下的人口可能比我們想的都多。在2014時,全球超過12億人處於極度貧窮狀態,每天靠著不到1.5美元生活,24億人靠不到2美元過活,佔據了將近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而在新冠肺炎肆虐的2020,又將全球貧窮人口的數字向上推升至一個前所未有的境界了。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活在台灣,台灣生活在貧窮線以下之人口比率為全球最低。全球低於貧窮線之人口比率排名前10名為台灣(1.5%)、馬來西亞(3.8%)、愛爾蘭(5.5%)、澳洲(6.2%)、泰國及法國(7.8%)、瑞士(7.9%)、加拿大(9.4%)、荷蘭(10.5%)及沙烏地阿拉伯(12.7%)。而查德、海地與賴比瑞亞被列為全球最貧窮的國家,有逾八成的人口生活在赤貧的條件下。
貧窮線是一個有用的經濟工具,可以用來統計貧困人口,並有助政府來考慮是否利用福利、失業保險去減少貧窮。
貧窮陷阱
除全球暖化之外,貧窮是當今世界各國需要面臨數一數二嚴峻的問題。為何會有那麼多貧窮人口?之所以會有這麼多貧窮人口,很大一部分是緣於陷入貧窮陷阱的死循環。
什麼是貧窮陷阱?
貧窮陷阱是一種使生活於貧困環境的人們難以擺脫貧窮的機制。個人或經濟體想要擺脫貧窮,那就會須要有一定的「資本」賺取足夠的錢藉以擺脫貧困,然而這些「資本」,例如高等教育,對那些生活在貧困環境的人們根本就是天方夜譚,如此一來便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當人們生活於貧困的環境時,沒有任何一絲機會能更取得那些重要的「資本」,而由於貧窮因此無法取得這些資本的人民就只能繼續生活於貧困之中。
貧窮陷阱的成因
許多因素造成了貧困陷阱,包括進入信貸和資本市場的機會有限,腐敗的政治、教育體係不良、疾病、缺乏公共衛生保健、基礎設施差。
為了擺脫貧困陷阱,有人認為必須給貧困個人足夠的援助,以便他們能夠獲得足夠的「資本」。
但除了經濟因素之外,2013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到了一個相當有趣的事實 — 與其他教育水平相仿的國家相比,醫療環境較差的國家往往陷入了貧窮的循環之中。他們發現,與生活在醫療環境差的地區的人相比,生活在傳染病影響有限的地區的人們比較能夠擺脫貧窮陷阱。或許醫療環境才是造成貧窮線的主因之一。
資訊落差
不過筆者認為,撇除上述政治、教育體系、公共衛生等因素,還有另外一點也造成了貧窮陷阱,那就是資訊落差。資訊的不對等、對世界認知的差異造成了貧窮陷阱。
生活在非第三世界的國家的我們或許都不會懷疑,教育是最容易、最簡單做到翻轉階級的途徑,只要有了優秀的學歷,儘管不能保證大富大貴,至少也衣食無缺了,這是一個對大多數人來說的基本常識。
但對於在印度恆河邊的船夫們,他們無時無刻得在貧窮線附近掙扎,整個世界對他們來說不過就是划船、渡河,以及回家休息,在這樣子的狀況下談何實際去翻轉階級、擺脫貧窮?恐怕是連如何擺脫貧窮線的方法都不知道了。
在他們的世界裡,沒有這些認知,沒有脫離貧困的途徑,可能也不知道脫離貧困是什麼、意味著什麼。
相比於他們,有網路的我們幸運得多,但或許我們也正在落入資訊落差的陷阱。
有時候我也會反思,出身於一個普通家庭的我,所能認知到的最有效翻轉階級的方法就是教育,那這是肯定的嗎?或許這也存在著資訊落差。在我的世界裡,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徑,可能只是因為我的眼光無法觸及更上面的世界而已。
貧富差距
貧富差距和貧窮有些差別,貧窮指的往往是絕對意義上的低收入,而貧富差距指的是相對上收入的高低。貧窮的例子如海地,海地有約八成的人口活在赤貧的條件下,幾乎所有人都面臨貧窮的考驗,但並不一定代表海地的貧富差距大,這可能只代表大家都一樣窮。
而貧富貧富差距是指一個群體裏面每個人之間的財富及收入的分配不均等。貧富差距的例子如台灣,台灣生活在貧窮線以下之人口比率為全球最低,基本上可以說是只要願意工作,絕對不需要擔心溫飽的問題。
但這並不代表台灣沒有收入分配不均的問題,台灣的貧富差距雖然和其他各國相比沒有太嚴重,但高房價和停滯的薪資也稱不上優秀。雖然在台灣溫飽不成問題,可是也難以再往上發展。
在現代貧富差距同樣是一個尚待解決的問題,或是說應該減緩的問題。因為貧富差距並沒有辦法完全解決,從上古至今在到可預見的未來,這一問題恐怕都會持續存在。
因為貧富差距除了社會結構、經濟制度這些顯而易見,但也不好解決的問題之外,另一個問題就是每個人的追求、目的、天分,本來就都有所差異,有些人特別願意工作,也享受把大量的時間投注在工作中的生活,那這些人自然能夠從社會中賺到更多的財富。
而有些人則比較注重生活與工作間的平衡,只希望有限度的工作,將更多的時間花在娛樂上,那這些人很理所當然的就只能賺得較少的錢。因為這一差異,人類之間的收入必然存在著不平衡。
共產主義?
當然還是有一些極端的方法解決貧富差距,貧富差距的問題可能瞬間從無法解決到完全不存在,我想你也知道答案,那就是共產主義。
共產主義是一種共享經濟結合集體主義的政治思想,主張消滅私有制,並建立一個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進行集體生產,以階級鬥爭建立無階級的社會。在此體系下,土地和資本財產為人民共同所有,而且貨幣和國家都得到了廢除。在共產主義下,所有財物都是公有的,自然也不存在貧富差距的問題。
但從來都沒有國家能夠真正的成為共產主義國家,過去沒有,未來也不會有。主要的原因有兩個,第一便是共產主義需要一個非常強大的政府,一個能夠掌控所有資源的政府,有一個無所不能的政府,共產國家才能夠將所有資源有效的分配給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徹底消滅私有制,實踐共產主義。
然而,有一個無所不能的政府同樣代表了行政上的弊端、貪汙、官僚體系,在這樣層層的利益結構下,政府內部的人可說是完全不可能保持清廉。既然不可能保持清廉,無所不能的政府會想盡辦法從中牟利,那便意味著政府將擁有自己的私人財產。如此一來,公產主義想要消滅的私有制、貧富不均,事實上是和共產主義相生相剋的,是一種矛盾。
另一個問題則是國家的生產力會下降,共產主義若能達到無貧富差距,那這個無貧富差距也只會是均貧所造成的。這是因為共產主義的核心概念是將所有財產公有,然而在財產公有的世界下,就不會有人有慾望主動從事生產。在這樣的情況下,共產要嘛走向滅亡,要嘛走向均貧。
這是因為人是會最大化自己利益的生物,我們從事對自己有利的行為。我們之所以會從事生產或工作,是因為這能夠讓我們賺到資源,我們可以再用資源去從事其他對自己有利的行為,如看電影、購物。
但在共產主義下,如果今天我們從事生產,由我們自己生產所得來的資源要分給地球上每一個人類,那對自己而言,可以說什麼也沒獲得,我們不會因為比別人多工作10個小時就能比別人多吃一口飯;也不會因為比別人都認真就能住在更好的房子,所有東西都是公家的。在這個情況,自然不會有人願意主動從事生產,所有人都不生產,要嘛走向滅亡,要嘛走向均貧。
貧窮及貧富差距是當今社會結構下的問題,造成的原因錯綜複雜,也不是一兩個政策或一二十年就能解決的問題,但只期望在未來這些問題能夠慢慢被解決或減緩。或許我們現在沒辦法成為那個制定決策、激起改變的人,但相信只要持續地累積,未來也是能做出一些貢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