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越南時,他們很多人的作事風格讓人不敢恭維,比如「慢慢來、到時候再說」等等,但這些可以慢慢習慣。最讓我崩潰、無法習慣的的就是蟲子和老鼠!
台北和河內的氣候環境相差不遠,蟑螂、蒼蠅、蚊子、小黑蚊這些都不陌生,但「隱翅蟲」是在台北較少見的(光打這三個字都想發抖了)。
這種蟲的體內有一種有毒體液,據說凡是它爬過的皮膚必留下痕跡,傷疤久久不褪,嚴重的話會過敏、發炎等。我第一次到租屋處時,細細讀了前任台灣老師留下的「越南生存指南」,她也提醒這點(還很貼心地在旁邊貼上了蟲蟲標本!)。租屋處在11樓,空氣不好加上為了防蟲,我從不開窗,連窗縫都用衛生紙塞死並用透明膠帶貼好貼滿!
第一年我經歷的「隱翅蟲季」(約莫10月到1月)來臨時,果然陸續開始有學生的臉上手上脖上出現「魔鬼親吻過的痕跡」,我家也開始零星出現這可怕的黑橘色小蟲。有時晚上伏案備課,它會突然一閃而過,嚇得我屁滾尿流,從此每到夜幕低垂時(它有驅光性,特別會出現在燈光附近),我就要把房子各角落巡個好幾次。那段時間也很怕去越南語家教的家裡上課,因為他家雖在17樓,但莫名其妙地隱翅蟲非常多,記得有一次我和他七歲的女兒被嚇得抱在一起,互相說著「好危險、好危險」。
記得新聞曾說,河內的「「隱翅蟲季」越來越成為很多人生活上的困擾,可能是因周邊的農地荒地大量開發,生態失衡所致。
再來是老鼠。早上我出門時,眼睛都是盯著地面、步步為營,因為地上常會有前一夜被車碾平的鼠屍,有時在路邊會看到完整的屍體,據越南友人說多數是人家抓到打死後,扔出來的… (不要死在我家就好的概念?)。上市場買菜、在館子裡吃飯,甚至在大樓菜園邊散步,老鼠常伴左右,久了也習慣了。但當它出現在我家時,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第一個發現我和老鼠同室時的夜晚,怕得眼淚都噴出來了,一夜難眠,第二天我帶著一臉疲倦和學生說「老師昨晚因為老鼠而嚇得失眠了」,學生竟說「真是一個大笑話,在越南誰家沒老鼠?」;至於本校學生餐廳的老鼠不怕人而且大如貓、系上老師午休時被老鼠咬醒…。這些事他們講來一派雲淡風輕,卻不只一次讓我思考,到底是自己太弱了?還是他們對環境衛生的要求太低了?
其實和克服人在異鄉的孤單、尋求工作發展的機會這些事比起來,處理蟲鼠只是生活小事。在台北有家人保護,害怕時出個聲,就解決了,但「一個人在異鄉」是我自己選擇的,因為任何情況而害怕或無助,都得自己克服,怪不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