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每樣東西、每種行為都有一個價格?只要出的價夠高,什麼都能買?本書作者為Michael Sandel,其第一部在台灣造成轟動的作品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現在的社會裡,幾乎什麼都可以用錢買到,遊樂區娛樂設施的優先使用、增加的排碳量額度、讓小孩進好大學的機會,甚至是獵殺瀕臨絕種動物的權利。但,「什麼都能用錢買到」的趨勢是好的嗎?是對的嗎?
《錢買不到的東西》一書中舉出許多千奇百怪(或是我少見多怪)的例子,說明這個趨勢對於「社會貧富不均」及「人性腐化」的影響。雖然這本書探討的議題有些嚴肅,但對我來說,看這本書的過程,反倒是驚訝(連這個也可以賣?!)多過於沉重,充分意識到自身對近代社會發展的無知,以及「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現實。
市場的擴充和道德的低落是漸進的,大致就像台灣的諺語「小時偷採瓠,長大偷牽牛」一般。在學校圍牆貼廣告換取贊助金?好像哪裡怪怪的,但慢慢的也就習慣了;那把廣告貼到自家的庭院圍牆?貼到住宅的外牆?刺青在額頭上來賺錢呢?最初,連學校外牆都被人們視為神聖不可被一丁點商業氣息所玷污之處,為什麼現在有些人連犧牲身體的一部分來換取金錢也覺得無所謂?
作者在書末以不小的篇幅探討美國職棒大聯盟(MLB)近年來從票價、包廂設置、周邊商品販賣,到球場命名權的變化,一步步把本來屬於社區聯絡感情的娛樂點綴,逐步變成以營利為導向、社會階級分明的活動。我想,熱愛收看體育賽事的朋友,對這段內容應該都會很有共鳴吧。一開始,我們真的只想和親朋好友一起享受球賽帶來的單純感動啊!
總之,這是本好書,推薦大家有空看看。
(不負責的翻譯意見:看完書後,總覺得書名「what money can't buy」如果翻成「不該用錢買的東西」或許更接近作者想傳遞的概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