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教堂飯廳的墻上,掛了一幅相當大幅的《最後晚餐》。這幅畫是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非常著名的作品之一,據說他也是在教堂的飯廳上畫了這幅壁畫。雖然,它非常的著名,但我從來沒有細細看過。直到有一次,帶著孩子在教堂飯廳玩耍時,我才發現原來在這幅畫中,有一個門徒手上拿著一把刀。
原來,當達·芬奇在畫這幅壁畫時,不忘將當年最後晚餐中的其中一個元素加入。那就是當耶穌講起:“但如今有錢囊的可以帶著,有口袋的也可以帶著,沒有刀的要賣衣服買刀”(路22:36)時,門徒立刻拿起桌上的兩把刀回應耶穌。這個小發現或許並不驚人,卻促使我重新翻開這段在我看來常見的經文段落。但其實,我從來沒有想過為何耶穌要門徒這麽做。
那把刀的意思
那把刀的意思為什麽耶穌要吩咐他們買刀?首先,耶穌肯定不是要門徒預備好跟祂一同奮戰,將以色列政權從羅馬政府手中奪過來(這是當時門徒們,甚至是猶太人熱切期待的)。從接下來的事件中,我們可以明顯知道,這不是耶穌的意思。當敵人來抓拿耶穌時,祂反而醫好了那位被彼得削掉耳朵的敵人(彼得大概是誤會耶穌的話,以為當下就是用刀的時刻)。耶穌進一步警告,說:“收刀入鞘吧!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嗎?”(馬太福音 26:52-53)。可見,主耶穌要門徒買刀,不是為了預備爭戰之故。祂不是為了戰爭而來,而是為了和平而來。
那麽,這把刀究竟有什麽意思呢?其實,刀是當時代旅人常常帶在身上的物件之一,正如鞋和錢囊一樣,其主要是用以防身或捕獵。然而,耶穌的這段話之所以特別,在於“要賣衣服買刀”。衣服作為日常需用品,其重要性要勝於刀。但如今,為什麽要賣衣買刀呢?
前一次,耶穌差遣門徒兩個兩個出去,他們沒有帶錢囊,口袋和鞋,卻沒有缺乏。但如今,局勢不同了。耶穌離開他們的時候到了。耶穌很可能是要提醒他們,如今要面對的危機(買刀) 將會威脅他們日常的生活需要(賣衣)。“賣衣買刀”表示門徒要預備,為信仰迎接任何的挑戰,以及付上代價來跟隨基督。門徒們需要警醒,並且有膽量地去面對前面的挑戰,甚至要預備好為信仰做出任何的犧牲。雖然,我們肯定在耶穌基督裏有出人意外的平安,且是世界不能奪去的。但也不否認,跟隨耶穌的人會面對許多外在的威脅。這也是保羅在哥林多後書11章中提到的。作為使徒,他面對許多外在的危險,這些危險都威脅著他們的“衣服”。
門徒的自我陶醉
可惜,這是當下的門徒無法參透的意思。那幾天,他們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事奉高峰,仿佛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當主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受到了眾民的擁戴,使他們更加確定自己正在朝著復國大計前進。他們夢想著,自己將要在以色列大國中高居何位,他們為此爭論不休(路22:24)。雖然,耶穌三番四次地告訴他們人子要受害並復活,但因著心中的高傲,使他們無法明白耶穌的本意。他們自以為當下的局勢有利於自己,“人民已經準備好迎接新的王,正在等著他們發號施令”。
在自我陶醉的環境中,他們早已無法客觀的聽耶穌所告訴他們的話。以致於,當耶穌說:“沒有刀的要賣衣服買刀”(路22:36)時,門徒認定就是這個時刻,發動政變的時候到了。門徒立刻拿起桌面上的兩把刀,響應道:“主啊,請看!這裏有兩把刀”。耶穌看見他們心中的傲氣,惟有阻止他們,說: "夠了,結束這個話題吧!"
我們的自我陶醉
我們是否也活在自我陶醉中,看似一切都沒有什麽大問題呢?當教堂人數仍然保持,各項事工都有一些的成果,個人的生活也挺順利時,這些美好的環境讓人誤以為問題沒有這麽糟糕。進而當有人嚴厲地警戒時,我們可能就會開始評價“今天的信息把我的心情弄得很糟糕”、“講員太過嚴肅了,輕松點吧!”、“為什麽你這麽說,我感覺很好呀!”。周遭的社會風氣也在不斷地告訴我們“好好享受,別想這麽多,災難離我們還遠著呢!”
其實,這也是當年處在安逸時期的以色列人,包括處在耶路撒冷的門徒當下的心境。無論是先知,甚或是主耶穌的警戒,都沒有喚醒在自我陶醉中的人們。耶穌提醒我們,跟隨祂的路是一條窄路(太7:13-14),而世界將會恨我們(約15:19)。當我們活在安逸中,仿佛不需要為信仰付上任何代價時,或許也是時候退一步反省,是否是因為我們妥協了,隨波逐流了?
2020年至今是一個充滿災禍的季節,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點醒了人類的自我陶醉。我們赫然發現,原來人不能掌控什麽。未來的日子會發生什麽事,我們無從知道。或許,基督徒都要隨時預備為信仰“賣衣買刀”了, 將要面對的危機(買刀)可能會威脅我們日常的生活需要(賣衣)。到時,我們會否願意為基督付上代價,放膽跟隨到底呢?還是我們仍在自我陶醉中,掩耳不聽基督的警戒,以致於當逼迫來臨時,就背棄信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