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文字,卻不愛看書。為了衝破如此矛盾(只因發現自己空無半點墨),我決定鞭策自己展開一個新的欄目。希望藉此讓自己有讀書的動力,也把自己的得著作紀錄,我猜日後會用得著。
首本拜讀的是本講香港廣告的史詩級作品。為何史詩?因為它梳理了香港廣告界最香火鼎盛的時代,也是以我理解的史上第一書。我記得讀廣告前為了增加自己對廣告的認知,跑遍了各大大小小的書店書局,連二手書攤都沒放過。西方廣告案例、英中譯本就有如繁星,但本地的屈指不可數,我了無斬獲。
這本書分成上下兩篇,共十三部分,進度自我感覺良好的我暫時讀完了兩個部分。以心情決定閱讀與否,這樣的成果真的不錯了。因篇幅所限,暫時我會先寫第一部分的讀後感,餘下的⋯⋯就隨著進度看著辦了。
作為一個廣告專業的學生,看著封面幾行字,其實已經感到羞愧。只是單單「經典電視廣告」六個字,就已經考起我——腦海一片空白。何謂經典?我只知道得我自己記起的,不足以成為經典。帶著慚愧的心閱讀,果然能沾到些少墨水。
在開始第一部分以先,我想談談前言,我會稱之為「頭盔文」。(本來也想談序,礙於篇幅,暫且留給自己。)作者用了十四個要點去闡述書中的各個看似誇張的吹噓,其實都是二十年的實戰、第一身的經歷。要知道並非每個人都願意對外掏出心肺,傾囊相授。願意且懂得去分享的,都是善忘的人。此舉是自卑或是自亢,我不得而知。只是每每看到自戀的作者,都不禁生笑,因為好像看到某個角度的自己。
學廣告困難之處,正正在於只看到廣告,
而看不到廣告背景的脈絡。
有時候閱讀令人困惑,並非不解字面、畫面上的意思,而是作為讀者的我並不能連結生活與所接收的。一個廣告如何令人產生深刻印象,除了視覺上、意思上吸引外,更重要的是廣告本身與受眾的連結。文化、時事、歷史、歷煉都是學習廣告的同時要自我進修的,惟有靠後天惡補,才能明白當年的炸子雞為何艷紅。
令我深刻的除了以上,還有提及「作者已死」的觀點。應該是我對號入座,又想起了Meaning和meanings(歡迎到置頂帖子了解)。無可否認,我覺得自己一直都是個過度閱讀的讀者。不過,我喜歡如此的「過度」,不僅令自己深刻記住各個文本,更有趣的是我也步上了創作的思路,成了個不專業的創作人。當然,怎樣詮譯是各人的選擇,像寫詩一樣,沒人可以說這樣不好。
終於步入正文。
第一部分寫關於廣告的事。前篇提出廣告常態,後段點出廣告為何需要創新。只看題目應該能按常理道出論點一二三四,事實也就是如此簡單,我以為。廣告不就是傳達品牌產品、信息意念嗎?不就是電視tvc逐漸被網絡取代嗎?不就是創意被生意人階級制度扼殺嗎?
不僅如此。
正正因為常理,廣告就已經因偱,按部就班。有創意、令人「叮」一聲的廣告往往是跳脫的。社會規範、經濟效益、品牌形象、媒體時間、老闆心情⋯⋯做廣告有著如此各種的計算,教人如何脫離軌道?惟有偱規蹈矩,才能好好「做完廣告」。但全世界都知道,只有「做好廣告」才打動受眾,廣告才得成效。怎樣才可以做好一件事?靠一班不畏虎、滿腔熱血的新力軍?靠電腦面前威武的鍵盤戰士?還是靠業內中流砥柱攪起此潭渾水?
再者,廣告因偱的原因豈止書中提及的十四個。(儘量不作書透,我十分希望大家都買一本,別問我借~)作為受眾的我們,理應為此擔起部分責任。科技真的十分發達,能接觸觀眾的媒體由主流的電視到如今一百萬個分支,數得出的社交平台已有十餘個。觀眾對廣告的期望急升,希望從眾多接收的資訊總有一兩條脫穎而出。好的,就記住一兩天。更遑論沒能達致預期的,只是眼中閃過的一格格影像。有多少廣告可以被用心欣賞和了解?
從前的觀眾有著單一的背景、純樸的思想,也從同一的主流媒體接收信息,廣告容易量身訂造,引起共鳴。特別是近九七附近的那些,有著香港人的共同回憶,特別有「香港味」。反之,現今觀眾知識淵博,來自各個背景階層,接收資訊渠道四通八達。社會出現各種不同聲音,更重要的是沒有了一班人的「共同」。我想說的是受眾的細分(segmentation )沒有從前的容易,而受眾的要求亦更高,只有普普因偱的廣告容易做,也容易入口。雖則過目可能忘,但靠明星加持、視覺豐富等原素,也許都可以被記住一天。可是,此可憐亦可恨之舉,非為廣告續命長遠之策。
沒有人可以知道未來的事,惟有鑑前車,小心謹慎行事,方能成大事。雖然不同時代有著不一樣的特點,八九十年代當紅的廣告用在現今也只是過眼雲煙,不過我相信箇中自有緣機可參,說不定能找到通關錦囊呢!
第一部份的後感就此完結。
幸好心情還未如死灰,尚有一絲期待去讀第三部份。(我猜要先再讀第二部,差不多都忘掉了!)希望進度別再落後,思路清晰少許就催促自己寫字吧。一本書難道要讀一整年才能完成?
《我地廣告》
著者:曾錦程、劉昆祐
出版社:中華書局
年份: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