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們是否願意,資產配置都是繞不開的話題。當大家手中握有資源,無論是現金、股票、債券、不動產...我們都會有個資產組合比例。
而只要是理性的投資人,都希望自己的投資組合收益高、風險低。
如果有一些組合的風險一樣,我們就選預期回報最高的。相對的,如果兩個組合的預期報酬相同,我們就選風險最小的。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但問題是要如何估算呢? 大家想一下「夏普率」,它的精神就是計算回報和風險(波動)的比例。
我請出好朋友Portfolio Visualizer, 「精心調配」出三個組合,分別是藍色組合(股票和現金)、紅色組合(股票、債券和現金)和黃色組合(股票和債券),用來比較年化報酬(CAGR)、波動(Stdev)和夏普率(Sharpe Ratio)。
大家可以看到,藍線和紅線相比,CAGR都是6.20%,但是紅線的Stdev只有4.37%,所以紅線略勝一籌。同理,藍線和黃線相比,雖然Stdev都是6.26%,但是黃線的CAGR有7.78%,因此黃線是比較優秀的組合。
換句話說,用這個推理方式來比較不同組合,大家應該會喜歡高夏普率。(廣義的說,也包括Sortino) 以夏普率最低的藍線為例,風險比紅線高,收益比黃線低,因此理性投資人最好不要選它。
「誰願意採用藍色組合啊?」大家可能會覺得好笑,但世界上就是無奇不有。有些人喜歡持有現金,並配置少部分的股票(包括定投策略),他覺得這樣比較安心。由於拒絕使用資產分散的方式,配點債券降低波動,所以整體自然比較吃虧。不過這裡我強調,資產配置沒有對錯,只有績效差異。同樣的價格,Ferrari比Porsche慢;同樣的速度,Ferrari比Subaru貴(見WRX STI Type RA NBR)。所以,如果我們只考慮速度和價格,就不該選Ferrari. 問題是,考慮買車的因素很多,有人就是喜歡為「情懷」付錢啊,我們能說它錯嗎? 我們可以用很多指標比較不同組合的優劣,但也不須因為評分高人一等,而認為自己就是正確的。畢竟這些衡量方式,只是眾多參考依據之一。
除了Sharpe Ratio, 有些人也會參考最大回撤(Max Drawdown, MDD),因為這關係到槓桿的極限。由於Sharpe不會被槓桿影響,所以有些人會制定高Sharpe的策略,並使用槓桿放大收益,同時將MDD控制在理想範圍內。理論上,當MDD變成100%的時候,它就爆倉了。關於槓桿策略和資產特性的關係,我會在之後的文章中說明,在此先不贅述。簡單來說,如果我們發現策略太保守,那就上槓桿,直到MDD達到我們可以承受的標準。而如果MDD超出心理舒適範圍,我們就應該降槓桿。再次看圖,我認為22.81%的MDD最差(對,藍組又中一槍),但還算安全。只要投資人不要開到接近5倍槓桿,都不會出事。當然,理論歸理論,未來的真實狀況誰也不知道。
好了,MDD也說了,Sharpe也提了,我們可以回頭檢視「理性投資人」。
我剛剛說的「精心調配」,是為了讓CAGR和Stdev一樣,方便各位比較。但在實際投資領域中,數字不會這麼剛好,況且資產也不見得只有兩樣。即使我在文內提到一些數字,但頂多也只是定性「比大小」,並不涉及定量計算。因此,如果要系統性的決定資產比例,我們需要有一套方法來協助評估。也就是說,如果我要求6%的CAGR,應該要能對應到一組Stdev最小的策略;或者如果我只能接受10%的Stdev,我也想知道合理的最高CAGR策略;要是我既考慮最低3%的CAGR,又要求最大Stdev不超過15%,同時還想知道區間內的合理最高Sharpe,我也應該要有辦法「算」出來,而不是「湊」出來。
人類想出了什麼辦法呢? 下一篇,我會介紹著名的Markowitz和「效率前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