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小說」一直是我偏愛的閱讀主題之一。為什麼?主要原因是自從讀了《安妮的日記》,身為讀者的我實在很想知道,除了從「安妮」的書寫視角之外,還有哪些文學作品能幫助我們從「歷史中的脈絡化(contextualizing)」進行觀察,試著透過不同的視角更貼近歷史一些些。(註)
註:曾經在一本好書《像史家一般閱讀》(Reading like a historian)中讀到「歷史中的脈絡化(contextualizing)」這個概念,意思是當我們讀到某個歷史現象,例如某個演說、事件、人們的行為,必須回到當時的時代脈絡、用它們本身的觀點(如同他們在原來世界中存在的樣子)來進行了解,而不是經由戴上一副現代的鏡片,或是用過去受教育時讀到的課本觀點來予以理解。
當然,小說也是把雙面刃,尤其是歷史小說會牽涉到史觀的問題,這也是閱讀歷史小說時,讀者必須在心中戒慎恐懼、自我提醒的事。對我來說,一本精彩的二戰小說能讓讀者從故事核心回歸最基本的人性面,帶領我們返身思考、探問自己:當我面對同樣的困境時,我會做什麼選擇?
《
呼喚奇蹟的光》(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是一本很厚、很有份量的小說(超過500頁),但同時也是
至今唯一一本讓我捨不得讀完的二戰小說。
會與這本書相遇其實是個意外。
因為我本來對視障主題的書籍會特別關注(
這篇有提到),某次在搜尋關鍵字之下發現這本書,書中主角是一位視障女孩,雖然她看不見,卻意外地透過一台播音設備,將看不見的光亮與美好的聲音傳達給別人。這個故事設定深深地吸引了我!沒想到一看之下才發現,原來這同時是一本以二戰為故事背景的小說。
剛開始看的時候,真沒想到故事會如此精采!除了作者本身說故事的功力深厚之外,從譯者施清真極為流暢優美的翻譯中可猜想,原文作者的寫作方式相當講究文采,尤其從書中多處可見文句對仗的韻律,如詩句般的優美,搭配譯者的神來之筆,使得閱讀這本書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都是種莫大的享受!
內容不爆雷,請有興趣的朋友自行閱讀。但我特別想說的是書中的兩個主角:德國男孩與法國女孩。
這兩個十多歲的孩子,作為與「當權者」對抗的小人物,他們其實可以選擇逃避、可以選擇漠視,然而他們卻決定鼓起勇氣,透過各自的方式來爭取作為人應當具有的自由權利。
因為他們知道,恐懼、漠視與冷漠,會助長戰爭與人性的醜陋。一旦人人置身事外,便覆水難收。或許這正是英文書名命名為: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的意義。是的,從數學的觀點而言,所有的光都是肉眼看不見的,但那並不表示光不存在。
正因如此,我們更應該竭盡所能的護衛它、為它奮戰,直到我們閉上眼睛的那一刻。
最後要碎念一下市立圖書館,這書封上的貼紙位置實在太尷尬了,這樣讀者從封面上怎麼看得見書名呢?(哭笑不得)
延伸閱讀其他幾本二戰小說:
多年前讀的一本書。故事好看、譯文流暢,故事背景設定在土耳其,為我補充了一些對於二戰欠缺的歷史背景。
「愛,讓我們明白自己想成為的樣子;但戰爭,卻讓我們看到自己真正的模樣。」永遠記得當我闔上書最後一頁時抱書痛哭失聲的慘況。故事背景設定在法國,一本很好看的小說!我記得去年有看到這小說將拍成電影,導演是Mélanie Laurent,她就是電影《交響人生》裡飾演的令人驚豔的小提琴手,她能演、能寫又能導,超有才華!期待這部片上映!
●
Pam Muñoz Ryan的《口琴使者》(Echo) 這本少年小說也可算是一本二戰小說,我很喜歡這本書,特別是書中提到,當吹奏口琴時的吸氣與吐氣時(比擬為人為求生存必須要呼吸),同時也注入了自己的夢想與力量(不管如何都不能放棄希望啊啊啊)。如果您喜歡以音樂議題超開展的小說,請千萬不要錯過《口琴使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按下愛心讓我知道。也歡迎你追蹤我,一起用閱讀充實生活。表達對我的支持,請點選贊助,請我喝一杯熱咖啡。^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