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日)巴特先生聲播主題 - 痛苦的記憶,會不會幫助我們前行
存量博弈的競爭時代,只能不斷追求小確幸的精神困境,愈發冷漠的人情社會......
「痛苦」正在悄無聲息地瘋長,將我們脆弱的情緒缺口越扯越大,直至無法縫合。
於是,我們期盼借忘卻痛苦的枝為自己築造一個堅不可摧的殼。
然而,完整的記憶才構建了一個完全的我,痛不欲生是「我」,喜不自勝亦是「我」。那麼,於你而言,如果可以一鍵刪除痛苦記憶,你會按下嗎?
還記得這個題目是在「紙條」APP上看到有趣的辯論題目 以此為題,在7/4的直播上也與觀眾討論了許多 接下來就會統整大家和我的想法,讓我們一起來想想這個沒有正確解答的題目吧!
當這個問題第一次映入眼簾的時候,我腦子其實有了很直接的答案,雖然說自己曾經參與辯論比賽,我自己也是始終相信很多事情沒有絕對,所以在這樣的辯題中找到自己不曾注意到的地方,就成為我自己的樂趣。
我有一陣子蠻不喜歡自己在很多事情上總是提出很多問題,但最近偶然聽到了蘇格拉底的故事,我開始不去討厭「提問」這件事,反而覺得能提出好問題的人是很洞悉事物本身的人,好啦這些是題外話,重點是開始在7月做了這些專題讓我更習慣去找問題的細節們。
攝影師:Matthias Zomer,連結:Pexels
這個問題是我對於辯題的第一個疑問,小學生的數學習題,長大了覺得簡單,小時候遇到感覺毀天滅地的困難,現在回想似乎也是雞苗蒜皮,這其中的差異就來自於「心智」上,不光是年齡,當前的生活環境、還有一路上累積的成長經歷都會影響著我們的判斷,對於「痛苦」的感知能力也是。
在直播中和直播前,我都覺得正是因為我身上經歷的痛苦,才讓我長成現在的樣子,很多觀眾也紛紛表示說:「不會選擇刪除痛苦的經歷」,蒐集的原因有很多(以下範例),不外乎跟生長痛一樣,我們都認為是人生的必經之路,一定會「打斷手骨顛倒勇」(台語諺語,指受傷爬起來會更勇敢)」
- 痛苦跟快樂都是相對的,沒有痛苦也不會有快樂
- 打不死我的,終將使我更強大
- 所有痛苦使我們成長
攝影師:Anastasia Shuraeva,連結:Pexels
這個問題是反方提出來的,當我們在華人文化中學習忍讓,讓我們逐漸失去照顧自己的感受,我們為了他人而被迫成長、學習,希望有朝一日我們可以訂正錯誤,但我們一定要把痛苦全盤接收嗎?
我們常常感謝那些對我們造成傷害的人,謝謝他們曾經對我們造成的傷害,但說實在,他們傷害的當下並不是秉持著「要讓你更好」的心態,更多的是傷害之後的置之不理,只有自己一人強迫自己吸收,覺得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儘管天地都要崩塌了,也覺得是自己沒有能力的問題。
我好希望大家承認有些痛苦是毀滅的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攝影師:Oluwatoyin Adedokun,連結:Pexels
我們能夠走到現在,所以會覺得這些痛苦可能都是可以克服的,但真正會去考慮要不要按鈕的人,勢必有無法忽略的痛苦,這是我們在考慮這個問題沒想到過的反面,我們如果細想的話,自己身上有沒有足以摧毀或差點摧毀自己的那種痛苦呢?下面有三點,是覺得應該按下痛苦刪除按鈕的理由
- 人腦選擇遺忘,是本能的求生、逃避反應
- 記憶中的苦痛是否要遺忘,建立在擁有悲慘的人才會選擇遺忘
- 有些痛苦就是痛苦,不會遺忘、不會過去、也不會昇華
如果人生就像是一整天,日出、日落黃昏,有人的一天風光明媚,有人的白天下雨,雨水帶來了水災,沖走了很多東西,儘管雨停了,很多事情也回不去了,如果有一個按鍵可以讓雨不要下,那是不是一併被摧毀的也可以復原?
還記得有人提到一個想法,如果是疾病的話,我們一定會想盡辦法的按按鈕,讓疾病恨不得消失,那我們怎麼又會習慣把痛苦當作良藥苦口,而不去思考這樣真的是我們「應該」要做的嗎?
攝影師:Juan Pablo Serrano Arenas,連結:Pexels
「我們到底在等什麼?」
「按下按鈕之後,我們期待什麼?」
我們對於人生的藍圖都有想像,我們每次跌倒都在期待爬起來會看到陽光,但有的時候,等著我們的可能是無止盡的黑暗,這樣想很悲觀,但如果「痛苦使我們成長」是我們給自己善意的理由和謊言,那我們在復盤思考的時候,是不是要將對待痛苦和消滅痛苦的結果放得不那麼重?好像我們做了這個動作,接下來會有我們想要的結果,可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是不是倒不如我們應該選擇,在面對痛苦、失敗的時候,能夠正視自己就是脆弱的那一方,至於脆弱、破碎之後要怎麼修復,每個人有每個人各自解決的辦法。
一個破掉的盤子,我們都會期待
被修好之後完好如初
可是,再怎麼樣黏著
裂痕仍在
如果我們以對待全新品的方式對待結果
那我們只會越來越不滿
我們是不是該調整期待
重新面對痛苦
務實的接受現況
同時也要理解這不是任何人的錯
也不是自己的錯
陶瓷盤是易碎品
人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