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 2021 圍繞著疫情發生許多大事,對於台灣的藝文工作來說,除了文化資產、文化觀光、博物館與藝文展演⋯⋯數位化變遷,令人雙眼為之一亮的新趨勢之一,莫過於數位藝術家 Beeples 以七千萬美元的高額售出他的 NFT (non-fungible token) ,數位藝術收藏正式翻越傳統藝術的高牆,成功進入藝術市場。
我個人之所以接觸這份消息,是因為準備國家考試的關係,說明我學著思考「政府應如何贊助與促進數位藝術家進入 NFT 市場?」等管理議題,但根本問題是「數位藝術需要管理嗎?」
我認為需要,目的是培養完整的產業鏈。
放眼望去目前政府著手管理的主要文化政策:社區總體營造、地方創生、文化創意產業、文化資產保存⋯⋯都與產值有關,但政府仍然是文官思維,距離市場經濟仍有一段距離,以地方創生為例,主要目的是打造地方經濟,吸引青年返鄉「定居」,改善城鄉差距的問題,但目前的難題:雖然成功吸引青年返鄉,但隨著計畫告一段落,青年又會離開,缺乏真正深耕的管理者,地方產業無法永續發展、或規模較小,完全不符合地方創生的概念,我認為最大的原因是未成功建立「產業鏈」。
產業鏈的重要性在於,人於環境生存所需要的條件,在產業互助中建立起來,因此圍繞著「日常」的地方,隨著產業發展越來越穩固,其深耕的意願越高,長久留下的意願便越大。好比我一九五〇年代出生的父母,便是離開嘉義到台北創業工作,隨著經營事業使生活越加豐富,台北對他們而言就是「家」了。
那麼如何建立產業鏈呢?
我將產業鏈分成四等分:創意、技術、通路、服務。
台灣的文化多元與特色產業無庸置疑的豐富,例如:彰化縣秀水鄉的酪農業、新北市水金九的觀光業(水湳洞、金瓜石、九份)、馬祖縣北竿鄉的冷戰島嶼⋯⋯族繁不及備載。有關「地方潛力點」的文史研究、產業據點、新移民與技術的遷入或經營企劃(搭配制度)屬於產業鏈中「創意」的部分;「技術」便指採購、廠商、工程等,可以透過博覽會形式,將創意具現化和產業化的過程需要的相關產業齊聚一堂,大家在一個空間中互相媒合與合作,為長遠的計劃建立有效的資源,例如:種植需要的種子、土地規劃、機具或種植技術等。「通路」則是指銷售的業務,如何將在地的產品透過正確的路徑銷售出去,讓利益回流到創意與技術端,得以更多的剩餘價值創造更大的就業機會與地方產業,都是通路的重要工作;最終,「服務」則是一切過程的回饋機制,創意本身、商品製造、取得資訊或顧客意見等等,都得以透過服務精進,那麼數位藝術如何做到?
作為一個單位,例如:公家機關,便是確保每一個環節都有人可以參與並且合法穩定運作,因此數位藝術的創意端,即藝術家如何與管理端找到彼此?他們的作品敘事以及創作故事該如何傳遞?創作本身是否具備技術、通路與服務的市場特性?如何平衡藝術與市場的價值?如何使藝術家理解區塊鏈以至於使作品成為 NFT 銷售 ?
技術則是藝術家需要什麼樣的創作資源(軟、硬體)?如何媒合藝術家與廠商的聯繫?如何建立起價格的生態?是否能達到廠商之間的產業合作?以至於建立起中心化的產業環境?以及有關區塊鏈的建立,上述提到無論有形或是無形的資源或存在,都可以成為區塊鏈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需要打造區塊鏈的 IT 產業,使我們思考如何在藝文產業跨領域合作?
通路則是結合區塊鏈技術,將各式各樣的創作者以及其數位藝術,以 NFT 的形式銷售,獲利回歸創意端繼續開發其作品、國內外知名度、公共關係等。服務端也是一樣的,連同前述都將成為一個又一個鏈接,彼此互相強化,最終成為一個完整的區塊鏈。
我如何在數位藝術中成為一個角色?
我作為一個微小的個體,「發掘」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搜尋「產業鍊」每一個環節需要的資源,並且編列紀錄,例如:藝術家在哪裡?數位藝術何止視覺?因此藝術家與作品分類?如何開拓各種藝文作品成為 NFT ?藝術家需要怎麼樣的軟、硬體?哪些公司生產相關的技術支援?哪些平台可以進行策展與銷售?哪些環節可以接觸顧客意見?哪些需求可以精進數位藝術的市場性?是否可以更加精準預測國際的藝術趨勢提供創作者參考?
一個人的力量小小的,但是每個人都做好自己的部分,並且互相合作,就會製造很大的產業環境,而我能做的,就是讓彼此知道對方的存在,達成運作的最大可能。
放手一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