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1的某一瞬間,Likecoin一度能以1000Likecoin換到29USDT,換算台幣大概是800左右,也就是說1Likecoin在那瞬間,可以換到0.8左右的台幣。
在我中斷方格子同步更新的那段時間,我是在某一次打開Liker land的app時,發現有些被拍手的數據來自於方格子的文章,觀察了幾天之後,我便又開始同步更新文章至方格子,以及後來又重回medium。(
讀者在哪裡,我就在哪裡)
(這兩個網址是matters文章的目錄)
關於「文字發表」,大部分的台灣人還是大量留在根本
不適合閱讀的Facebook、instagram或者廣告永恆蓋版難讀的痞客邦。或者,讓其他看似名氣很大,但用力轉載,卻不可能有任何一丁點費用的內容平台,刊登自己「想搏得版面」的那些文字。
真心建議這些轉載的平台:
1,轉載應該使用作者本人的名字作為作者名標示。舉例說明:從方格子轉出的文章,作者應該列表為「該篇文章的作者」,而不應該是「方格子」,當然網址連回該作者在方格子該篇文章是必要的。
2,替這些作者們放上讚賞鍵,或者開發任何回饋平台或作者的收費機制。)
方格子的寫作者,扣除名氣很大隨便吆喝就有能夠糊口飯吃的作者外,大部分的創作者都很想問:「讀者在哪裡?去哪裡找讀者?」
沒有意外的,以台灣來看,讀者就是在社群網站、PTT,或者Dcard(抱歉我這部分有點脫節,不知道還有哪裡「有人在讀字」?)更沒有意外的是,台灣人對於「付錢買(文字)內容」這件事極度的被動,特別難的是「離開社群網站」這種緊密又疏離的社交連結。
那麼,離開社群網站不論到達哪一個文字平台的人們,到底要怎麼堅信「一定會有讀者存在」?又怎麼相信像方格子這樣沒有matters比較大的社群互動,真的會有人來閱讀呢?
從2019年12月我跳離Facebook大量在matters寫著文字至今,中間一度有「文字平台」大爆炸好像要火熱起來的趨勢,其中也不乏任何一種以「這裡有錢賺」的噱頭在吸引使用者,這期間matters有了支持、圍爐制度,方格子則有了premium的方案,另外鏡文學我沒研究,但鏡文學也是接續地由文字發表延伸至出版、影視⋯⋯而讚賞公民也從1.0走進2.0的機制(2.0可獨立按月支持單一作者)
「靠創作賺錢」是不是真的離現實再更近一點?(當然,我說的是「真正的創作,任何形式的」,不投機的那種!)
如果從matters社群性比較強的部分來看,matters幾乎就是將「替你喜歡的作者拍個手、支持、打賞」這件事,透過結合讚賞鍵,建立讀者「拍手給賞」的直覺;即便方格子的付費制度沒有像matters上的拍手那麼直覺,但無論哪一種形式,此刻正在使用這些有賞模式的用戶,全都是付費閱讀的拓荒者,不論作者或讀者(賺到錢的或付錢的)都是在這個階段建立起未來的某一天,
當我們看到「付費繼續閱讀」或者「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訂閱或付費支持我」,可以沒有猶豫地按下那個付費鍵。
相對的,當一個創作者真心把創作當作未來的、人生重要的志業,並把它當作一個事業體在經營、規劃,那它也必然需要付出相當的努力,畢竟將自己拋向「仰賴別人按下付費鍵繼續閱讀」的同時,也考驗自己的付出與努力。
2021年8月由於Likecoin的飆漲,加上我的Likecoin數在這個月大幅成長,這個月靠Likecoin的收入已經達到我所需收入的40%左右。我回頭算了一下方格子的拍手鍵到底有沒有功用?到底要不要這樣死守著一個幾乎看不出來有什麼變化的平文字平台?
我想,我們都是「付費閱讀」的拓荒者。
這種藉由創作賺取收入的模式,究竟能不能在日後被完整建立起來?讓每一個小小的創作者,都能匯集這樣小小的支持舉動,得到一點創作的所得,甚至成為真正的收入,總是要有那麼一些人,為不斷往前開拓出更完善的獲利模式,讓創作真正的有價。
我不知道在方格子安裝的讚賞鍵替我拍手的人是否有跟matters上的重複?應該還是偏向方格子有讚賞公民Liker或付費的Civic Liker,替我創造的Likecoin收入(當然無法跟matters的收入相比,這改日再寫了),總數以匯率換算,應該是1000元(台幣)其他散落於我在部落格或medium以及個人網站的讚賞鍵也有一些拍手數(沒有細算,但應該總數也有1000台幣左右)。
讚賞鍵並不只局限在matters使用,一旦我們建立起看到拍手鍵會拍手、看到小額贊助連結會有人付費,那麼「靠創作生活」也就不是一件難以實現的夢想。
在那之前:
如果你是讀者
如果你是作者
除了創作以外,也請用力的邀請每一個曾經閱讀過你的人,離開社群媒體閱讀你!並同時也能成為讀者,給那些同樣在這條開拓路上的作者們一點支持!
文字平台未來真的能像影音平台一樣能給創作者更好的所得嗎?如果我們不朝那裡前進,我們又怎麼會知道呢?
圖:20210820高雄輕軌機廠站,我的影子。(好想要Flickr也能放讚賞鍵喔!)Canon EOSM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