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打開新聞、YouTube等等媒體,許多會來台灣的外國人,不管是長期居留工作、留學(學中文),或是短及旅遊,幾乎都會將『台灣保留最完整中華文化』、『使用古老又優美的繁體中文/說華語』納入他們來台的最大動機,和『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幾乎是可以並列的優點。
尤其,當一些Youtuber或國際媒體近一步簡述台灣歷史的時候,都會提到一個很特殊的時間點──西元1949年!最多,再擦到一點日治時期的邊邊。但更多的時候,他們報導的口吻,讓我覺得台灣好似是在中華民國逃難佔台以後,這座亞細亞的孤島才有語言、歷史和文化一樣。
以前受過正統中華民國教育的我,或許會為他們類似稱讚的話語感到開心和振奮;但這幾年,出了國,學著脫離華殖視角,重新看待台灣文史脈絡時,開始對這些稱讚愈來愈感到莫名的不自在。
或許是我自己敏感多心,但我時不時會尋思:他們真的是在稱讚『台灣』嗎?還是在稱讚『保留中華文化的台灣』,甚至只是『中華文化』本身,而台灣只是一個可有可無、毫無自我特色的器皿?
難道只有當台灣存在所謂的『中華文化』和『使用繁體中文/ 說華語』時,在外國人的眼中才有更進一步拜訪和存在的價值嗎?身為人,當你被他者稱讚你很像某個誰,所以我才和你交往,你會感到開心嗎?我不會耶!
伴隨最近幾個月當紅的台灣歷史劇《斯卡羅》,其實都可以發現,不管是『華語(北京話;普通話)』,還是外國人眼中那些『中華文化』,都不是原本的台灣。
最明顯直接的證據就是我的阿公阿嬤──不太會講華語,因為他們的母語是被中華民國『變成』方言的台語。現在外國人看到台灣,是已經被激烈華殖侵略過後,面目全非到甚至以失去母親的舌頭、失去自我文化,還能沾沾自喜拿來行銷的台灣人。
這些論點,如果只是滿足一些人膚淺無知的『小中國』、『自由中國』的想像的話,那到還好。但這樣浪漫的類比、去脈絡化的觀點放大到國際政治,其危險便是讓歐美大國的決策圈,把三十年前『同文同種』的台灣無流血轉型成『自由中國』的經驗,轉變成對『共產中國民主化』的期待,所以過去在國際競合上百般縱容野蠻的中國。
而現今的國際局勢也已經逐漸證實,中國民主化的機會趨近於零──台灣才不是中國的什麼自由民主燈塔,因為兩者從一開始的歷史脈絡與國族演化幾乎是獨立的兩條平行線。
主導現代化的歐美國度,從數百年前的傳教士,對於所謂的『中國』和『中華』,就存在許多的誤解。當時有歐洲人在與明朝人交流之後,驚訝地發現:「他竟然不知道自己是中國人?!」(參考資料:
殖民之後?:臺灣困境、「中國」霸權與全球化)
所謂的『China』,就是西方擅自訂下的籠統定義,在中文會被翻成『中華』或『中國』,多數維持現狀派的台灣人認同前者,否認後者。
如今已經非常難說究竟是誰對誰錯,因為不管是中文英文,我能想到的『China』可能就包含以下意涵:
一、單純的地理概念,這也是它最初的意義;
二、中華帝國『天朝體系』政治力所及的範圍;
三、現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舊中國』──中華民國)及其『領土』範圍。
四、中華帝國主宰的東亞文化圈等等。
所謂『台灣自古屬於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和『台灣保存傳統的中華文化』等等謬論,就是在這些游移模糊的『中國』定義中找到縫隙,寄生於多數台灣人的心中。但,這已經不在這篇文章的討論範疇,日後再好好寫一篇。
如果你對於我上述說的事情感同身受,但也感到更加困惑,你並不孤單,台灣並不孤單。數百年前的日本、韓國,對於是否『去中國化』也曾有過許多爭論,他們曾經和中華的糾葛不會比現在的台灣少。
但日韓已經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不再依附於中華帝國,且在東亞文化圈佔有一席之地。除了政治獨立之外,台灣在文化主體論述上,也正在面臨日韓當年的十字路口。
我主張的不是你想的『去中國化』,而是重新以台灣為主體,解釋、解構何謂『中華文化』。透過分析、比較告訴你,哪些你認為屬於中華文化的物件,其實並非中華文化,甚至已經能稱為『台灣文化』。想知道更多的話,歡迎按喜歡、收藏或訂閱我的專欄。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