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藝術品作為一種投資的重要性,由已經發行的大量文章、報導、線上資料和書籍獲得證實,從梅蘭妮.格里斯(Melanie Gerlis)所著之《藝術作為一種投資?》(Art as an Investment?),書名以抱持懷疑態度的問號做結,到國際性會計審計專業服務網路德勤(Deloitte)盧森堡辦事處自2011年起,每年製作發行的「藝術與財務報告」。
藝術品─尤其是昂貴的藝術品─在持有人眼中總是名正言順地被當成一項投資,因為他們希望作品的價格持續上漲,或至少保持原價。根據德勤盧森堡辦事處的諮詢顧問總監阿德里安諾.皮奇納諦.迪妥切羅(Adriano Picinati di Torcello)表示,這樣的想法大約在2004年後就急速加劇。「藝術市場有一度成長地很快,」他說。「在二十一世紀初期,學術出版分析藝術品為一項投資,以及多元投資組合的其中一選項,都提高了大眾對這個替代市場的興趣。紐約大學教授梅建平(Jianping Mei)和麥可.摩西斯(Michael Moses)或是馬斯垂克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的瑞秋.波奈爾(Rachel Pownall [Campbell])都寫過一些具有影響力的文章,我認為這些文章都提升了大眾對這種資產類別(asset class)的興趣。在這波發展之後,美術基金(Fine Art Fund)率先於2004年成立。
但美術基金並不是唯一在這風頭上成立的基金:荷蘭銀行(ABN- AMRO)的「基金中的基金」(fund of funds)甚至在幾個月後登上頭條新聞,引起了更高的期待。「令人興奮的是,因為你有一家決定投資藝術並製造這種獲利模式的銀行,其後有一小群人跳出來說,『我們也可以設立一項藝術投資基金』,」藝術市場研究機構ArtTactic創辦人安德斯.派特森(Anders Petterson)這麼說。然而,這整個領域後來都崩盤了,尤其是在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荷蘭銀行「基金中的基金」部門在一年後裁撤;藝術史學家諾亞.霍羅威茨(Noah Horowitz)在2011年的《藝術交易》(Art of the Deal)中列出了36個藝術基金,在2009年後,有24個藝術基金中止運作或處於不明狀態。
雖然藝術基金產業在全球金融危機後爬升到了一定的程度,並且在2012年,其資產管理規模(Assets Under Management, AUM)具23億美元時達到巔峰,但隨後卻放緩腳步。到了2015年,這個領域的資產管理規模降低一半至12億美元。然而,私人基金(當一組投資人在沒有尋求監管機構的核准下,在一個較不具結構的基礎上運作)似乎已經成長不少,因為低調神祕的氣質,讓它們的數量難以估算。德勤年度報告甚至發出警告:「藝術投資市場很有可能變成一個三不管的影子銀行,進一步削弱市場透明度,並可能增加藝術市場的投機行為和波動性。」
其中一個主要障礙是,市場的流動性不足,也缺乏一個像倫敦金屬交易所(London Metal Exchange)或道瓊公司(Dow Jones)一樣的即時交易平台。因此,若要轉售,作品持有人必須等到適合的拍賣會─這可能要等上六個月的時間─或把作品退還給當初賣出的畫廊。一般來說,畫廊不會把作品買回來,但會代銷這件作品,並等待合適買家出現,或推銷給現有的客戶。這裡出現一個額外的問題:在當代藝術領域中,畫廊可能忙於銷售新作品,對於要把早期的一些素材轉手,也不太感興趣。雖然畫廊常常提出要回收作品的要求以防止「快速轉售」,但執行起來可能是有問題的。
藝術市場除了缺乏流動性外,交易成本也非常高。當藏家在拍賣會上購買作品時,他需要在落槌價外另加上一筆高昂的佣金,從12%到25%不等─預估價奸詐地只呈現了原始價格。所以一件估價金額為10萬美元的作品,總價會提高至15萬美元。例如在2017年於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出售的費利克斯.瓦洛頓(Félix Vallotton)所做之《戴袖套的女人》(Femme au manchon, 1895),其落槌價為32萬英鎊,但買家實際支付的金額為38萬9,000英鎊。同一場拍賣會中,迪亞哥.賈克梅第的《迪亞哥的半身像》(Buste de Diego,約1954)以落槌價90萬英鎊成交,低於原本預期的100萬至150萬英鎊,但買家最後支付的金額為108萬5,000英鎊。
不僅如此,若要把藝術當作投資工具,還有其他缺點: 讓藝術品如此吸引人的異質性,而這種異質性很難找到可相比較的例子,因此使其難以估價。即使是版畫或雕塑有複製版本的情況─即便最初是相同的作品─但其價值會隨時間而出現差異。造成需求改變的主因是作品狀況和作品來源。若與名人相關的作品可以提高作品的價格─例如羅伯特.印第安納(Robert Indiana)一組十件的版畫作品《數字》(Numbers, 1968),在2012年的岡特.薩克斯收藏拍賣中,賣出了3萬8,250英鎊(5萬8,440美元),無異就是受到岡特這位德國花花公子的魅力而漲價, 其他組作品在拍賣會中的成交金額從未高於3萬7,000美元。正如倫敦版畫仲介商亞倫.克利斯帝亞(Alan Cristea)指出,馬諦斯在1925年製作了50個版次的作品《穿著條紋褲子的宮女》(Odalisqueà la culotte bayadère),其價格差異可達三倍以上之多,端看於其印製紙張的狀況而定。
另外,作品行蹤紀錄仍是有限的。梅摩藝術品指數(Mei Moses Art Indices),由蘇富比拍賣行於2016年收購。根據其分析,八個藝術史類別作品中,重複銷售的4萬5,000件作品中,有4,000件作品每一年都成功轉售。然而,熱門投資領域為「戰後及當代藝術」因為這領域的作品很少重複銷售,所以作品持有人紀錄也最少。這項指數有另一個弱點。那4,000件每年都再被轉售的作品,其實只占市場真實交易量的其中一小部分而已,這個指數只呈現了公開拍賣會的結果,但市場上還有其他私人銷售或私下的經銷商交易。最後,還有一個內在的選擇性誤差,因為作品轉售通常只會出現在最搶手的作品上。
其中一個例子是馬修.戴.傑克遜(Matthew Day Jackson),2009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中,他的作品被放在弗朗索瓦.皮諾位於海關大樓(Punta della Dogana)的藝術空間最顯眼處,可說是藝術家個人的榮耀時刻。隔年,他的一幅戴著萬花筒眼鏡的男人的炭筆肖像畫《巴奇》(Bucky, 2007),在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中創下超過60萬英鎊的佳績─超過原先預估金額的十倍。然而,在一場被嚴厲批判的展覽後,戴.傑克遜的作品在拍賣會上就不再受到青睞。根據Artnet 2016年的價格資料庫,他提供的15件作品中,有七件是買入或是退回的,這就是沒有預售利益的徵兆。另一個例子是英國藝術家艾迪.皮克(Eddie Peake),他色彩繽紛的噴繪作品在2014年以4萬7,500英鎊在倫敦售出,但兩年後相似的作品只占這個金額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