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說:「世界均溫上升六度,人類將集體滅絕!」你,相信嗎?
對大多數人而言,這麼一點溫度不過爾爾,星期五比星期一熱個六度,再常見不過,甚至有時北部與南部的溫差也可能達到六度,然而當全球溫度上升六度之時,那會是一種截然不同的光景。
馬克‧林納斯在《改變世界的6℃》中這麼質問道:「當地球只剩下少數幾個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中國會為了得到北極圈附近的生存空間而侵略西伯利亞嗎?如果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人民沒有水喝,兩國將動用核子武器爭奪喜馬拉雅山區河川上游日益稀少的水源嗎?」
當全球溫度升高1℃,那麼人類將面臨全球性的糧食短缺,極圈冰層迅速融化、沿海城市將全部沉沒,世界上三分之一面積的地表將缺乏可供人們使用之淡水,變得不再適宜人們所居住。
當全球溫度升高2℃,世界上將會有超過一百萬種生物衰亡,迅速融化的冰川下的凍土層將釋放大量甲烷,甲烷不僅有毒,更會加劇溫室效應,造成冰川消失之處溫度驟升,無數人將被活活熱死,不僅如此,凍土層中尚含有大量未知遠古病毒,據中國科學家對青藏高原冰川下49公尺的凍土層進行化驗,便發現了高達28種的未知病毒正潛伏著,如今一個新冠病毒尚且如此,若這些被冷凍的病毒破土而出,那結果可想而知。
當全球溫度升高6℃,我們將迎來生物大滅絕,彼時氣候將會接近白堊紀,人類無法適應而集體滅亡,白堊紀的熱帶大西洋的海水可能高達攝氏四十二度,連北極極心的水溫,都可以達到攝氏二十度。白堊紀生態系統是在溫暖的氣候下,經過十分漫長的時間逐步演化而成,所以動植物才會有能力適應當時的氣候。但今天的情況可不一樣,我們和地球上其他許許多多的生物,都是習慣比較涼爽的氣候,如果讓地球驟然改變,恢復白堊紀的極端氣候,那麼現存的生態系統恐怕沒有幾個還能繼續存活。氣候變遷已經正蓄勢待發,稍後我們就會明白,這次的改變並不會讓阿拉斯加長出茂盛的棕櫚,而是為全世界帶來最糟的後果:生物大滅絕。
減排?停排?發展?
既然全球氣溫上升的代價如此可怕,那麼為何不勒令全球立即大量減排或停排呢?眾多國家都表示「至20XX年,我國的碳排放量將減少X%」那為何不是立即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國家還是需要持續發展的,若一昧強制減排,那麼既得利益者便只有那些高度發達的已開發國家,世界天秤將會傾斜,造成國際局勢動盪,故而那些開發中國家雖有減碳之心,卻也難以立即付諸行動。
事實上,看似簡單的減碳運動,背後蘊含著極大的經濟與政治角力,並非怎麼對地球好便怎麼來的,而本文的重點「碳交易」,便是在如此局面之下應運而生的。
碳排放、排放權、碳交易。
碳排放,是人類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向外界排放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和六氟化硫等)的過程,被認為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簡而言之,便是人類發展與進化過程中,所排放的有害氣體,而此些氣體的排放量在各國的協定中早有明文規定,而碳排放權其中一重要指標為:核證減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 簡稱CER),是碳交易市場的標的,這個配額總量由政府根據國際公約上承諾的減排目標制定,且應隨時間推移而逐步降低。
碳交易簡單說就是把CER作為商品通過碳排放權交易系統買賣,碳排放權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為計算單位,納入碳交易體系的企業每排放一噸溫室氣體(通常是二氧化碳),就需要有一個單位的碳排放配額。
每個國家擁有各自不同的碳排放配額,再統一由國家分發予國內各家企業,規定企業每年的碳排放量不得出月固定數額,否則將對企業處以罰金。然而有些企業減排的成本相當高,甚至根本難以減排,例如航空公司以目前的科技而言難以造出電動飛機,故而此碳排放難以縮減,但有些企業縮減碳排放量便相對簡單的多,例如計程車公司便可將所使用汽車逐步汰換為電動車,以達到減碳效果。
基於此,「碳交易」市場產生了,成功減碳的企業可以將多餘的配額販賣或轉贈於那些排放量超標的企業,如此一來便可成功控制住總排放量,並且降低各企業的成本了。此外例如林業於生木材產過程中順帶產生的副產品「氧氣」,亦可透過碳交易系統,固定比例相抵碳排放進行販售,而自此便產生利益原點,促使更多人願意從事相關事務。
越是環保低碳的企業,就可獲得越大的利益,而那些高排放高汙染的企業便必須付出真金白銀的代價,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一個例子便是著名企業「特斯拉」了,特斯拉於2020年一整年,便透過出售碳排放量收入將近16億美元,如此龐大的利益可謂相當可觀。
碳交易的出現促使大量環保或具循環經濟意識的企業抬頭,直白的經濟損失也促使那些高排碳的企業積極尋求改進之法,自此改善全球氣溫上升的問題。
或許碳交易的背後尚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利益糾葛,但那又如何呢?2020年歐盟自實施碳交易後,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20%,碳排放平均每年減少1.4%。過去10年中,歐盟煤炭和石油產量都減少了三成左右,而風力、水力、光能等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在電力行業超過煤炭和核能,佔比達到60%,這便是非常顯著的改善。畢竟,誰都不想讓那6℃的預言成真,你說是吧?
文/楊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