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爆發後,台灣輿論對「武統」的討論度直線上升,不僅民間熱議「美國會否來救」,蔡英文政府也傳出可能恢復1年義務役兵役,導致不少台灣大學生人心惶惶,表示「考慮先休學去當兵」,以免兵役延長影響未來職涯規畫。3月30日,台灣智庫「台北論壇基金會」舉辦「台灣安全講座」,邀請到「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揭仲,以「國軍對抗共軍犯台的能力與挑戰」為題,剖析台海軍情實況,並探討延長役期對提升台灣軍力的實質成效。此為系列報道第一篇(共二篇)。
解放軍過往的武統評估
揭中首先由「過去的解放軍」視角出發,就「戰略預警」、「聯合制壓」、「聯合防空」、「防衛體系」四面向,評估台軍面臨「武統」情境的作戰能力。
在「戰略預警」方面,揭仲指出,過往根據中國大陸學者分析,台軍可通過多種手段、途徑,或借助他國(美國)的戰略偵查能力,對解放軍的戰略戰役後方、沿海地區及縱深,實施全方位、全天候的偵察監視與跟踪搜索。而在「聯合制壓」部分,中國大陸亦曾有學者認為,解放軍若要渡海作戰,將遭台軍以各種火力形式,發動空襲、破壞並阻止其登陸作戰;除此之外,台軍更具備針對解放軍機場、港口、後勤基地、交通樞紐等固定目標和後勤力量,進行全方位突襲的能力。
在「聯合防空」此一場域,揭仲分析,台軍目前已有能力,將主要雷達站、空軍E2預警機、海上艦艇雷達所得軍情資訊,回傳衡山指揮所,並進行多目標威脅評估,為作戰參謀調度一線部隊提供資訊,故中國大陸曾有評論指出,台軍以網路化資訊系統為依託,將防空預警探測、指揮控制及火力交戰等系統進行組合,形成了有機整體。而在「防衛體系」一環,揭仲亦表示,中國大陸學者過去認為,台軍經過「數十年戰場建設」,形成了堅固的防禦體,台灣本島海岸地區也已構築「以永備工事為主、與野戰工事相結合」的島嶼築壘防衛體系。
綜上所述,揭仲認為解放軍過往評估的「武統」情境,具有以下四大特色。第一,考量到台軍的戰略預警能力、他國情報支援,解放軍或許研判,要隱蔽戰役企圖、對台發動戰略奇襲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第二,在台軍「聯合制壓」優勢下,解放軍或許認為,後勤保障系統會有癱瘓危險;第三,解放軍若對台發起空襲,將衍生其難以預估的威脅與挑戰;第四,解放軍或也想避免,登陸部隊在航渡與兩棲作戰過程中,遭遇台軍抗登陸體系的猛烈火力阻擊。
整體而言,揭仲認為,過往解放軍對台軍的防衛力量評價相當不錯,「其實比不少台灣民眾高。」但揭仲也提醒,解放軍自2015年起推動一連串軍事改革,待至2025年後,各種主戰裝備陸續到位,軍官訓練、作戰準則等軟體條件也連帶更新,解放軍軍力必然大幅提升;過往台軍在「戰略預警」、「聯合制壓」、「聯合防空」、「防衛體系」的相對優勢,也將因軍改推進而不復存在。
動員與聯合後勤體系改革
首先,揭仲指出,解放軍的動員及聯合後勤體系改革,將能提高備戰速率,大幅壓縮台軍預警時間,台灣的「戰略預警」優勢不再顯著。
揭仲引述,據中國大陸學者估計,對台作戰所需的中、長程投送兵力高達數十萬,所將消耗物資逼近3,000萬噸,油料超過580萬噸。而為讓如此龐大物資能迅速、及時、精確且川流不息地運送到點,解放軍所需動用的運輸載具,估計需要鐵路專列超過2,800列,近百萬次車輛,超過2,000架次的飛機,以及超過7,800艘次的船艦。
而如此大規模運輸,不可能逃過現代監偵技術的偵查。故解放軍正針對動員體系及聯合後勤保障體系進行調整,通過軍民融合方式將軍事物資「物流化」,甚至可能在戰時直接徵招物流業者運送軍事物資。揭仲表示,解放軍目標是在2025年後,達到集團軍可在24小時之內、旅(團)級可在4小時之內,完成作戰物資的出庫與裝載。
揭仲進一步指出,解放軍亦正規畫在攻台部隊集結地附近,設置補給基地。其具體作法,是將攻台所需武器、彈藥、裝備儲存在東南沿海的高鐵站或機場附近。當大部隊須從中國大陸腹地往東南沿海移動時,只需將人員以高鐵或民航機運動到站點,下車(機)後前往預置補給基地領取作戰物資,接著再經極短機動路程抵達戰略投送基地,便可完成戰前整備。此外揭仲也認為,解放軍正在籌備「戰略投送基地體系」,也就是在各地規劃動員中心,並與周邊的倉儲業者、糧食業者乃至於大賣場整合,加快動員速度。
揭仲分析,台軍雖標榜「常備打擊、後備守土、拘打合一」,但實際動員時,必須先把常備部隊推到海岸線,以掩護後備部隊的動員與編成;待到後備部隊動員編成後,再與常備部隊換防,並將常備部隊拉回機動打擊的戰術位置。但如今解放軍備戰時間大幅縮短,上述過程將成台軍一大軟肋:倘若台軍在常備部隊與後備部隊交接尚未完成時,便遭解放軍閃電奇襲,則兩支部隊都將在「不該在」的戰術位置上,被迫與解放軍接戰,台軍的防衛作戰計畫勢必大亂。
此外揭仲也認為,解放軍的動員及聯合後勤體系改革,將削弱台軍「聯合制壓」的作戰效果。其指出,解放軍為加快動員與後勤整備速度,已開始對東南沿海的聯合後勤保障網絡、基地體系進行「洗牌」,並大幅增加後勤補給點、投送保障點以及部隊集結點。如此一來,台軍既有的「攻擊目標清單」必須大幅更新,「聯合制壓」所需武器也要擴充。但台軍眼下資源有限,若「聯合制壓」的武器密度無法與對岸補給點同步成長,台軍的源頭打擊火力效度只能持續下降。
第一島鏈「擊殺鏈」正在成形
揭仲指出,如今解放軍已能用衛星24小時監測第一島鏈周邊,故區域內所有動態,都將被衛星、內陸雷達監視系統、預警機和海上軍艦雷達蒐集彙整,回傳解放軍的聯合作戰指揮中心。而指揮中心接收資訊後,其系統將會依情資自動篩選威脅優先順序、接戰順序。在可見未來內,解放軍都將持續研發攻擊指令建議系統,並探索創造飽和攻擊的相關技術。
揭仲表示,若解放軍達成此目標,以台灣海軍主戰艦艇相對落後的防空戰力而言,面對解放軍的飽和攻擊,存活機率極低。如此一來,台澎防衛作戰計畫中,海軍最重要的戰力保存計畫,亦即主力艦隊的「遠海疏泊」,便無法實現保存戰力的目標,第一島鏈周邊的「擊殺鏈」由此成形。
解放軍戰略投送能力提升
揭仲表示,解放軍內部討論「武統」時,相當重視速戰速決的能力。一來,速戰速決才能避免外國勢力進行軍事與經濟干預;二來,「武統」過久夜長夢多,其他與中國有領土主權爭議的國家,乃至於新疆、西藏內部的分離主義,都可能藉機滋生事端。故解放軍向來主張,「武統」不發動則已,一發動就要速戰速決,也就是要在最短時間內瓦解台軍「有組織抵抗的能力」。
揭仲指出,依據中國大陸學者測算,「武統」若要速戰速決,第一波兵力就要從空中及海上投送合計約12到15個旅的主力部隊,而當中約有一半需以空運方式快速投送。故解放軍近年持續提升戰略投送能力,預計自2025年到2035年間,會有至少八艘075兩棲突擊艦加入作戰序列,甚至於有西方智庫認為,解放軍可能會生產多達21艘075兩棲突擊艦,以執行空中機動作戰。
除此之外,解放軍也將自2025年起生產200架大型運輸機,達到一次空中運輸6個旅的投送能量。長此以往,解放軍的空中戰略投送、跨海攻台能力將達門檻,台軍的反應時間又遭削減。
解放軍聯合登島作戰型態改變
揭仲分析,目前解放軍登陸作戰實施,大致可分為船團航渡、運輸艦換乘、登陸艦換乘、突擊上岸四階段。2025年後,解放軍將具備超地平線甚至「岸對岸」(全方位、全時域、全空域登陸)作戰能力,可從東南沿海搭乘空中載具或氣墊船,直接跨越海峽,台軍地面火力所能觸及的範圍內,將不會出現大規模的解放軍船隻集結。如此一來,地面火力所能造成的殺傷效果將非常有限,解放軍橫跨海峽的速度也將由此提升。
揭仲引述中國大陸學者推測,如若「武統」近期發生,台軍僅需部署7萬至8萬人防守15%的重點海灘即可;但待到2025年,台軍就必須部署30萬人守備80%的大部分區域。揭仲強調,解放軍未來要進行的是「全縱深打擊」,亦即在攻擊海岸線同時,也同步打擊台灣本島所有政軍目標。故台軍現有的陣地位置、防禦方向、戰術位置與火力指向,其實都需重新調整。
原文發表於2022/4/1《多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