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最近排便越來越不順,」四十多歲的周先生緊皺眉頭說,「經常便祕,而且有時候還會出現血便。」
臨床上常會遇到患者因為排便問題就診,醫師都會將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納入考量,台南市立醫院副院長血液腫瘤科李楊成醫師回憶,有些病患後續經大腸鏡檢查後發現,導致便秘的原因是大腸直腸癌,而且已經轉移到肝臟、肺臟、淋巴結,屬於晚期大腸直腸癌。
在確診大腸直腸癌時,便已經是晚期,總會讓正值壯年的患者非常錯愕。李楊成醫師說,經過討論後,我們會先進行基因檢測,然後使用化學治療搭配標靶藥物,標靶藥物能夠與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結合,抑制癌細胞生長。
經過幾次標靶藥物合併化學治療後,腫瘤明顯縮小時,便會安排手術切除直腸腫瘤,以及轉移至肝臟、肺臟、淋巴結的腫瘤。李楊成醫師說,至今已經五年了,患者身體狀況恢復得很好,而且是無病存活。
大腸癌找上門,早期通常無感
「大腸直腸癌是十大癌症中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每年有1.6萬國人罹患大腸直腸癌。」李楊成副院長指出,「現代人壽命越來越長,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也會逐漸升高。
」
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還包括抽菸、喝酒、肥胖、家族史、缺乏運動、發炎性腸道疾病等,李楊成醫師說,攝取較多紅肉、燒烤,或纖維質攝取不足,也與大腸直腸癌有關。
大腸直腸癌大多是從息肉發展為腺瘤,再漸漸變成惡性腫瘤。早期大腸直腸癌沒有明顯症狀,患者通常無感,等到出現血便、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時,往往可能已進入晚期。
晚期大腸直腸癌,仍然有機會根治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大致分成早期跟晚期,李楊成醫師說,早期就是第一期跟第二期,第一期是採手術治療;第二期也是先手術治療,然後再根據風險高低,做輔助性化學治療。第三期同樣是手術治療,不過術後一定要做輔助性化學治療;第四期就有很多種作法,包括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甚至還有一些研發中的免疫治療。
「以前的大腸直腸癌第四期,常被叫做末期,現在則叫做第四期,因為有些第四期患者還是有機會根治。」李楊成醫師解釋,「我們會把第四期的病人分成幾類,一種是完全沒有辦法根除,所以考慮採取支持性療法,或者藉由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延長生命。一種是有機會開刀,所以會先做化學治療、標靶治療,讓腫瘤縮小之後,再進行手術治療。一種是可以直接開刀,就算轉移到肝臟、肺臟,還是可以嘗試盡量切除乾淨。治療目標都是希望達到根治,如果能夠切除乾淨的話,存活率也許有機會達到三成至四成。」
傳統化學治療的反應率大概四至五成,在搭配單株抗體的標靶治療後,治療的反應率可以達到六至七成,李楊成醫師分析,化學治療搭配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如果可以讓腫瘤快速縮小,便有機會經由手術切除乾淨,對病人的存活率很有幫助。
基因檢測讓標靶治療更精準
單株抗體的標靶藥物目前有兩類,分別是針對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持續朝精準醫療或個人化醫療發展,李楊成醫師說,我們會對大腸直腸癌做基因檢測,以選出適合的藥物。基因檢測的部分是看看有沒有KRAS、NRAS、BRAF等基因突變,如果沒有突變,就可以使用抑制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否則會使用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標靶藥物。
若要使用抑制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單株抗體標靶藥物,一定要做基因檢測,確定RAS基因沒有突變,才可以向健保提出申請。
李楊成醫師說,根據研究報告,如果使用化學治療加抑制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單株抗體標靶藥物,約六成病人的腫瘤在八週裡可以縮小到三成,有機會提早進行手術治療,若能全部切乾淨的話,術後會再搭配輔助性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常見的副作用是噁心、嘔吐、拉肚子、手腳發麻、白血球偏低等,李楊成醫師說,抑制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標靶藥物的副作用大概是皮疹及胃腸症狀。
貼心小提醒
一般而言,大腸直腸癌患者的年紀都比較大,不過還是會遇到一些年紀比較輕的大腸直腸癌患者,李楊成醫師說,年輕的患者較容易忽略自己的症狀,往往會拖得比較嚴重。大家要多注意自己的健康,五十歲以上民眾記得每兩年做糞便潛血反應篩檢,若發現大便變細、排便習慣改變,請盡快就醫。
若罹患晚期大腸直腸癌,也不要灰心,可與醫師詳細討論治療計畫,依然有機會爭取無病存活!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
TW-03108-VBX-2022-M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