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邦屬於猛臘縣象明鄉,也是猛臘縣最北部。東接易武古茶山,南臨蠻磚古茶山,西接革登古茶山。
倚邦最出名的是貢茶,清朝初中期(倚邦茶的鼎盛時期),納貢上百擔普洱茶都以倚邦(傣語中,被稱為“唐臘”,即茶井的意思)為主,可以說普洱茶的名氣都是從倚邦開始的了!
倚邦古茶山在清朝初期及之前的漫長歲月中,在茶文化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清宮貢茶均以倚邦茶菁為原料。明朝末年,大批四川茶農懷揣小葉茶籽來到倚邦種植,於是小葉種茶在倚邦安家落戶,成了清宮貢茶的重要原料。
鼎盛時期,在清朝乾隆年間,倚邦茶山人口達九萬人之眾。人皆種茶,人皆制茶,人皆賣茶,形成了四大茶葉集鎮。即:倚邦街、曼拱街、蠻磚街、牛滾塘街。鎮與鎮之間,運茶馬幫往來,盛況空前。
清朝為了加強對茶山的管理和貢茶的運送,于道光二十五年(西元1845年)從昆明經思茅至茶山(倚邦易武)的崇山峻嶺中修築了一條由石板鑲成的運茶馬道,寬2米,長達數百公里。從殘存的石板磨損狀況可以判斷,當時築路的艱辛和茶葉運輸的繁忙景象。
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和交通的便利,倚邦就成為內地與邊疆交往的政治,經濟中心,各種商鋪、學校、會館應運而生。清正年間 (1723—1735年)建石屏會館。早年還建有四川會館和楚雄會館。倚邦茶葉歷史上以圓茶暢銷省內外,後又銷到越南、香港,年產茶1000擔左右。
1942年,倚邦山周邊的基諾族和瑤族起義,攻打倚邦古鎮,一把大火把這裡化為廢墟。現有部分修復的舊街道。主要集鎮是牛滾塘街。牛滾塘街在象明“四街”中,最為繁華。居住者多數是外來的生意人,從事茶葉、織布、柒布,主要從事茶葉種植、收集和交易。
昔日茶馬古道留下的道道痕跡,如同一道道詩行,記錄了古“六大茶山”的歷史變遷。可以看到一座座沉睡百年的古墓和那—幅幅壁雕,身騎白牛,雙手緊握圓餅茶,高高舉起的茶農壁畫,一塊塊石碑記錄了古六大茶山的盛事,昔日的盛景。
倚邦古茶山至今仍保存著的古茶園總面積為2 950畝。古茶樹普遍分枝密。茶樹高3~7米,根基圍30~100釐米。葉基楔形,葉長葉寬脈對葉身平或微隆,葉緣平。
令人驚喜的是,普查組在這裡發現了上百畝連片的小葉種古茶園,小喬木型,絕大多數的茶葉葉片色澤呈深綠或綠,樹齡均在300~500年,共計1200畝,其中又主要集中分佈在倚邦、曼林、曼莊3個最早生產普洱茶的古茶山。這一活的見證說明,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與內地古茶區在茶葉種植、加工、工藝技術和茶文化交流,源遠流長。
相對于古六大茶山而言,倚邦海拔最高,360多平方千米的面積幾乎全是高山。倚邦古茶山境內有大葉茶和小葉茶,據有關專家測定:“倚邦中小茶葉不同,且優於其他省份的小葉茶,而又優於倚邦大葉茶類”。
倚邦茶山的中葉種茶芽葉肥厚、大茸毛多、持嫩性強、是製作普洱茶的上好原材料;而小葉種茶樹茶葉,葉面平、葉質軟、色澤綠、茸毛長、持嫩性強、透秘高,極其適合製作綠茶與普洱茶。
總體來說,倚邦茶的特色是滋味飽滿濃厚,香高馥鬱,苦澀味較輕,回甘爽口,有甘冽之韻,歷來為各地茶商所推崇。
上海茶業交易中心預計將於4月20日舉辦一場古六大茶山普洱茶品鑒會,您將有機會在本次品鑒會上,一次品鑒到六大茶山的古樹茶。
猛海德豐昌茶葉有限公司本著傳播普洱文化的初心,打造了古六山教材茶套裝。包含6款古六山的古樹茶和6款古六山的小樹茶,還貼心的為收藏的朋友準備了12個12款茶的龍珠型茶樣。古六山教材茶,學習的好材料,也是值得收藏的珍品。
四月二十日,恰逢穀雨,是春天最後一個節氣,南方亦有“穀雨吃茶”的習俗,屆時歡迎大家同來品茶,一起向春天道聲珍重!
分享滋味,分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