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是做一件事,而是一種追求,所以我每天早上都會問自己:『嘿、派雞,如果今天是你人生最後一天,你會不會想做今天準備要做的那些事?』
最近2年,看到很多人談論『跳脫舒適圈』,其熱門程度幾乎快變成全世界的共同話題,不管走到哪裡、在網路上飛到哪裡都能看到它的存在。
這麼有熱度的話題,不免出現正反兩方開始辨論、進行攻防。支持派覺得跳脫舒適圈是一種「成長」與「實現自我」的展現,充滿正能量;不認同方認為大家生活不易、很多人身上背負「家庭責任」與「經濟重擔」,能做跳脫舒適圈的其實都有家庭背景支持他/她們能任性做自己,鼓吹這種言論簡直心靈毒雞湯,來回攻防。
我常會在大腦內笑嘻嘻地問自己:『嘿、你今天跳(舒適圈)得怎麼樣了?』,保持一種幽默。
而我們的讀書會小圈圈也開始聊起這話題。身為一個工作經驗還算豐富、人生閱歷進度超前(吧)的中年菜雞,忍不住多嘴分享了幾句。
其實我認為能執行『跳脫舒適圈』的人都是很幸運的(不管最後有沒有成功,包括我在內),因為能做的人通常不是有整個家庭的支持及協助就是有令人省心又靠譜的父母或兄弟姐妹。
以我為例,家裡曾經擁有巨額負債,自己是個普通老百姓,沒有太多存款,但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我在一個多月前離開了前公司,身為40歲的中年菜雞,工作找得沒有年輕同學們輕鬆順利,但我仍然努力的尋找每個可能的機會。
但是為什麼我能做這件事?
是因為我的家人們願意成全我,他們願意甘於平凡、把自己任性追夢的額度給了我,並且在自己能力許可的範圍下提供我最基本的生活所需,盡力協助我去完成我想做的事,因此我才有底氣可以實行這件事。還有很多沒有底氣的人,他們不是不勇敢,只是清楚自己的定位,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們是更有勇氣和胸襟、值得欽佩的人。
如果對『跳脫舒適圈』很猶豫,已經跳坑的中年菜雞建議你可以先問自己一個問題:『我要去的這個圈,是不是真的很愛它,即便今天是我人生最後一天,我也想要立刻去做這件事?』——每天早上認真的看著鏡子,誠實地盯著自己問。
這個Idea來自APPLE創辦人Steve Jobs,他曾在2005年史丹佛大學的畢業演說分享過,『我每天早上起床都會問鏡中的自己,「如果今天是我人生最後一天,我會想要做今天要做的事嗎?」如果我連續好幾天回答NO,那麼就得做些改變了。』
這方法很管用,而且有可能答案會出乎意料,有些人也許會猶豫,有些人也許會在內心告訴自己:『我當然想,但現在我更想好好的坐在辦公室上班,下班來點小酒、看點電影』或『我做這些事很開心,也覺得很酷,但說真的我其實不想要讓它變成工作上的事,那非常有壓力,在休閒時跟朋友們做這些、互相分享一下心得我也能接受』——Well,每個人的內心聲音或許有不同的回應。
重點是誠實問完自己,然後誠實的面對自己內心的那個答案,而且隨著你投入的越多或越少,答案總有一天會不同的。
如果當下答案還不是YES,那也許把它暫時當成個人興趣,繼續自己原本擅長的工作,那沒有不好,也不代表自己是個胸無大志的廢人;相反的,不論內心回應是什麼都誠實直面並接受它才是真正勇敢的人,光能做到這點就已經做到許多人無法達到的境界了。
這裡說個題外話,我剛考進大學時曾因為專長領域差太多而歷經撞牆期,有大概快2星期在問完這問題後,內心聲音都告訴我:『我不想回答這問題。』
當時我就知道自己可能還沒準備好面對新的大學生活和種種需要打掉重練的考驗,果然後來就撐不住、休學回到職場專心工作,直到2年後我真的想清楚後才下定決心回到學校,這次還是一樣很苦,但因為心態轉換就有好好完成原本的學業。
『跳脫舒適圈』也一樣。到底要不要這麼做,其實答案就自己內心,也許不會是一件事,而是一種更好的狀態;但不管選了什麼,只要確定自己不會為了跳脫舒適圈這幾個字就弄得自己走投無路、生活每個月吃土甚至負債,變得更糟,就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成長為更好的人。
所以,就讓我們一起在每天早上起床後,看著鏡子問自己:『我要去的這個圈,是不是真的很愛它,如果今天是我人生最後一天,我想要立刻去做這件事?』
然後等你做足面對各種磨難與挫折的準備、帶好你的資源和裝備、做好計劃確定自己的心意,再勇敢地往前衝。
CHE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