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八月的那個早上,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探員敲了敲位在布魯克林的一棟房屋的大門,那是John Edmonds的家,36歲的他曾在摩根大通(JPMorgan)交易室工作超過十年,負責貴金屬交易。探員問他是否知道銀行內部有關操弄黃金和白銀價格的行為,而Edmonds說他不知道。
「我不知道那時候交易市場發生什麼事。沒有幌騙(spoofing),沒有操弄。我們不會那麼做。」Edmonds說。
那當然是謊言。兩個月後,Edmonds起了個大早,開了四個小時的車來到康乃狄克州,他向聯邦檢察官坦承摩根大通交易員操弄價格的方式,而他自己也是其中一員。就這樣,Edmonds的認罪讓他成為後來檢察官起訴交易員的關鍵證人,並且揭開了可能是史上最大操弄市場價格案件的真相。
就在Edmonds向檢察官認罪的同一天,他在摩根大通的上司Mike Nowak正在倫敦。那時倫敦金屬交易所(London Metal Exchange)正在舉辦每年長達一周的活動,而Nowak正在參加由摩根大通舉辦的午宴。
Nowak是摩根大通全球貴金屬交易主管,四十多歲的他也已經負責這項業務十多年,他在曼哈頓和靠近紐澤西海灘各有一棟豪宅。
Nowak在摩根大通向上爬得很快,他在1996年從杜克大學畢業後就加入摩根大通,前面幾年交易天然氣選擇權,後來他轉到貴金屬交易,幾年後成為紐約的交易主管。2006年,他一併管理了倫敦和新加坡的交易,那年他只有32歲。同事說Nowak是個脾氣溫和,多半採取放任態度的主管,但是並不會難以親近,甚至還參加了同事孩子的生日派對。
主管摩根大通的貴金屬交易業務,可以說是在業界「喊水會結凍」。從2008年到2018年間,貴金屬業務每年可以為銀行賺進1.09億元到2.34億元不等,其中大部分來自於交易業務,但是摩根大通也跨足貴金屬的實體業務,它們在紐約、新加坡和倫敦都有金庫儲存了上百億美元的黃金,也是倫敦交易市場的四家結算會員之一,在2010年,黃金市場上的四成交易都是由摩根大通負責結算。
2008年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產導致金融風暴,那年三月,摩根大通收購了瀕臨破產的貝爾斯登(Bear Stearns),但貝爾斯登之所以走上困境,並不只是因為運氣不佳而已,它們的公司文化就是為了賺大錢不惜甘冒風險,最後連賠上整間公司。
但是對摩根大通來說,收購貝爾斯登代表它們可以更加擴大交易室的業務。2008年5月27日早上八點多,當Nowak坐在他位於曼哈頓的辦公室思考如何整合兩邊時,一位叫做Greg Smith的貝爾斯登交易員鍵入了一連串的交易。
Smith先是掛出7筆以每盎司17.575元賣出白銀期貨的賣單,然後在20秒後,他又掛出13筆買單,總共要買進91筆白銀期貨,價格從17.555元到17.565元,比先前還未成交的賣單要稍微低一點。幾乎就在幾秒之內,有人要買進Smith賣出的期貨,然後他開始取消後來掛出的買單。
在一街之外的Nowak辦公室,一條即時訊息冒了出來:「Smith把價格抬高……賣出。」
對美國聯邦檢察官和主管機關來說,這是後來長達八年間,摩根大通貴金屬交易台操弄價格伎倆的開端。
在那一系列交易後的幾個月內,包括Smith在內的幾個交易員都加入了摩根大通,也把被稱為「幌騙」(spoofing)和「層疊」(layering)的這種手法帶入了摩根大通的貴金屬交易台,「幌騙」是輸入一筆金額很大的交易,方向和交易員真正意圖承作的交易相反,等到後者成交之後,再把前者取消,「層疊」則是把交易拆成不同報價的數筆交易,但總金額比真正意圖承作的交易要大得多,但等到後者成交之後,這些交易都會被取消。
在交易市場中,人們只能看到每秒更新的買賣單,不過並不知道是由哪家金融機構所掛出,那些後來被取消的交易會造成一種價格的假象,讓交易員可以抬高或壓低價格,最終用更有利的價格成交。
交易員虛張聲勢,企圖影響價格並不是新鮮事,但造成巨大改變的原因是電子交易盛行。在過去,人們必須在交易所透過面對面進行交易,甚至還有代表特定意義的手勢,但是隨著大部分的交易改透過網路進行,人們只能透過電腦螢幕看到交易單,卻不知道交易對手是誰時,就造成了可以從中操弄價格的空間。
在美國證券交易市場,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從上個世紀三零年代起,就有權力用民事裁罰幌騙行為,到了2010年時,《陶德-法蘭克華爾街改造與消費者保護法案》(Dodd- Frank Act)正式將幌騙列為非法行為,並且讓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也有權在期貨市場監管這類型的行為。
但是在摩根大通和其他金融機構,幌騙早就已經成為某些交易室的日常。
Corey Flaum在2006年加入貝爾斯登貴金屬交易台,就坐在Greg Smith的旁邊,他說,幌騙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大家都公然這樣做,沒有人說不能這樣,也沒有人說這是合法或違法的行為。
「我可以觀察到這點。從交易室的董事總經理,到他們的主管和法遵部門,沒有人出來說過什麼。」Flaum說。
Flaum在2008年五月離開貝爾斯登,加入加拿大豐業銀行交易室擔任類似的交易工作,直到2016年七月因為幌騙行為而被銀行解雇。他在2019年就操弄價格向檢察官認罪。
另一方面,加入摩根大通成為首席黃金交易員的Smith在2008年到2016年間總共執行了38,000次的「層疊」交易,也就是平均每天20次。Nowak主要交易選擇權,但是偶爾也會跨足期貨避險,他從2009年九月開始,執行過約3,600次的「層疊」交易。
「那是交易台的公開策略。」摩根大通貴金屬交易員Christian Trunz說:「沒什麼好隱藏。」
Trunz在2007年從大學畢業後加入貝爾斯登,後來隨著Smith等人來到摩根大通,因為執行幌騙交易需要在短時間內鍵入許多交易然後取消,所以大家都可以聽到不斷敲擊滑鼠的聲音,Trunz會把椅子拉到恩師Smith旁邊,看他神乎其技的速度,同事會開玩笑說Smith需要好好冰敷手指頭。
Trunz從2007年到2019年間曾經在紐約、新加坡和倫敦的貴金屬交易台,他在2008年到2013年間都坐在Smith旁邊,而當他被調到倫敦時則和Nowak密切合作,他把這些人都當作偶像,希望可以盡可能學習他們身上的東西。
「我們都那樣交易。我們用那樣的策略來為自己和客戶賺錢。」Trunz說。
後來向檢察官認罪的John Edmonds也是貴金屬交易台的成員,來自布魯克林的Edmonds一開始加入摩根大通時,是在負責交割結算的後台部門,但是在2009年加入前台,並且從交易台主管和其他比較資深的交易員那邊學到了「層疊」交易這項技巧,有時候他會取消多達400筆反向的交易。
靠著摩根大通在貴金屬交易市場的規模和交易員的「技巧」,銀行和交易員都獲利可觀,從2008年到2016年間,Mike Nowak為銀行賺進1.86億元,自己收入2,370萬元,Greg Smith為銀行賺進1.17億元,自己收入990萬元,負責避險基金的銷售人員Jeffrey Ruffo為銀行賺進7,030萬元,自己收入1,050萬元。
在此同時,隨著摩根大通的貴金屬交易越做越大,他們這些「幌騙」和「層疊」的技巧也曾被主管機關盯上。2004年時,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首次要求Nowak解釋銀行的交易,2010年時,Nowak花了兩天時間接受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調查員的詢問。
「依據你所知,摩根大通的金屬交易員是否曾經掛出他們沒有想要成交的買賣單,然後在成交前將這些交易取消?」調查員這樣問。
「沒有。」Nowak否認了這項指控。
2013年時,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展開第三度調查,但同樣無功而返。
在2016年時,摩根大通曾經對交易室是否有幌騙交易展開的內部調查,他們詢問了當時在倫敦交易室和Nowak共事的Trunz,結果身為董事總經理的Nowak要求Trunz說謊。
「Mike很清楚地告訴我說,這會害我丟掉工作。」Trunz說:「我想要保住飯碗。」
Nowak要Trunz對詢問他的法遵人員說,每一筆輸入的交易都有成交的意圖,但那當然不是事實,輸入未曾打算成交的大額交易推升或壓低價格是他和同事常常在做的行為。
Trunz說,Nowak並不是請求他這麼做,而是隱約要他說謊,這讓他覺得很不安,因為不管是Nowak或Smith都沒跟他說這樣的行為是違法的。
「我很緊張,我嚇死了。」Trunz說:「我覺得Mike喜歡我。這讓我知道自己要怎麼度過這四個月的法遵查核而相對無傷。」
經過了四個月的內部調查,Trunz收到了書面警告,被放在觀察名單而且沒有紅利,在2014年時他每年可以賺進24萬美元和20.5萬紅利,到2016年他的薪水只有7.2萬元,但至少他保住了工作。Trunz的案例被列入銀行教材,作為操弄價格行為的反例。
另一方面,徒勞無功的司法部到了2018年有所改變。
一直以來,檢察官調查操弄市場的犯罪行為多半都是靠著吹哨者,然後靠著他們所提供的線索找出相關的交易行為,面對有著巨大規模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市場,每天有超過千萬筆交易成交,檢察官不知道該從何下手,直到美國聯邦助理檢察官Avi Perry盯上了這類交易。
和Perry搭檔的聯邦調查局調查員Jonathan Luca曾經在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的黃金和白銀期貨交易台工作過,所以對這類交易有著一定的熟悉度,他們找出所有貴金屬的交易資料,篩選出交易員掛出買賣單,然後一邊成交,另外又取消反方向交易的行為,他們可以找到是哪些交易員進行了這類可能是「幌騙」的交易行為,而摩根大通的交易員就這樣被盯上。
另一方面,John Edmonds在2017年離開了摩根大通,因為銀行打算將他轉調到新加坡的要求,他在2018年加入了另一家銀行,而聯邦調查局在那時找上了他。
2018年11月,Edmonds就幌騙、操弄價格、電信詐欺(wire fraud)和期貨詐欺(commodities fraud)等罪名向司法部認罪,他承認在2009年到2015年間,和其他摩根大通交易員操弄在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 Group)交易的黃金、白銀、鉑和鈀期貨的價格,他說自己從較資深的交易員那邊學到這些技巧,而他的主管也知情。
摩根大通對司法部的調查並不知情,似乎也並不在意,Nowak和Smith在Edmonds認罪後都依然在交易室工作,沒有受到什麼影響,但司法部的調查並沒有停止。
2018年12月,Trunz結束了波多黎各的蜜月之旅,結果在佛羅里達州的機場被聯邦調查局的探員攔下來。Trunz對探員說謊,說自己沒有從事幌騙行為,這樣的指控很荒謬,但是心裡忐忑不安的他把這件事告訴Nowak。
「你不會轉過身就去認罪,對吧?」Trunz說Nowak這樣對他說。Nowak說他們之所以那樣交易,都是有原因的,而Trunz說那當然不是事實,他們那樣交易的原因都是為了讓價格朝對他們有利的方向調整。Trunz在2019年八月認罪,並且辭去在摩根大通的工作。
2019年九月,檢察官起訴了Mike Nowak、Greg Smith和Christopher Jordan,理由是幌騙、操弄價格、電信詐欺(wire fraud)和期貨詐欺(commodities fraud)等,還有一個極具爭議的罪名,檢察官指控他們違反了《反勒索及受賄組織法》(Racketeer Influenced and Corrupt Organizations Act),這項罪名通常是用在起訴黑手黨等黑道幫派,也等於指稱摩根大通的貴金屬交易台就像是一個犯罪組織。
2020年九月,摩根大通和美國司法部、證券交易委員會及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就其貴金屬交易和國庫券交易操弄市場等行為,以9.2億美元達成和解。司法部對銀行提起兩項電信詐欺的罪名,但同意緩起訴,條件是摩根大通要將改善措施和遵守法規的計畫在三年內提報給主管機關。
這並不是第一件因為幌騙行為而與主管機關達成和解的案件,2016年時,英國的期貨玩家Navinder Sarao為此行為向美國司法部認罪,美國主管機關指控他的行為造成2010年五月時每股「閃電崩盤」(flash crash),高達一兆美元的公司市值在瞬間消失。2017年花旗銀行(Citigroup)因為操弄美國國庫券期貨而被裁罰2,500萬美元。2020年八月,加拿大豐業銀行(Bank of Nova Scotia)因為對黃金和白銀期貨交易的幌騙行為,最終付出1.274億美元,九月時,兩位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的交易員被定罪,德意志銀行付出超過1,000萬美元的代價,2021年八月,兩位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的貴金屬交易員因為幌騙行為被定罪。
但是沒有金融機構付出比摩根大通更高的代價。根據主管機關所發布的新聞稿,從2008年到2016年間,五位從事國庫券交易的員工操弄了期貨價格,並且在次級市場交易相關債券,造成市場上其他交易對手約1.06億元的損失。在同一段時間內,十位從事貴金屬交易的員工操弄了黃金和白銀期貨價格,造成市場上其他交易對手約2.06億元的損失。
「將近十年間,摩根大通好幾個交易員和銷售人員將對抗交易市場非法行為的法規視於無物。」聯邦調查局的主管William F. Sweeney Jr.這樣說。
「今日結案中所提到的個人行為是不可接受的,他們也不再是銀行的員工。」摩根大通時任共同總裁的Daniel Pinto說:「我們也感謝司法部認可銀行對於內控所投注的許多資源,包括強化法遵規定、監控系統和員工教育訓練等。」
但是除了賺大錢之外,這些交易員為什麼甘冒違法的風險進行幌騙交易?如果你詢問這些交易員,或許會得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故事。
「我們全心相信這是一場銀行和所謂演算法間的戰鬥。」認罪的摩根大通交易員Christian Trunz說:「這是第一次機器和人類在交易平台上有所互動。這是人類對抗機器。」
「那些交易是用來欺敵的。它們是用來讓演算法回應,以便我們可以得到想要的。」Trunz說。
隨著電子交易越來越興盛,運用演算法的高頻交易(high-frequency trading)漸漸主宰了證券和期貨市場,它們靠著更快的網路連線速度,利用市場價格間產生微小變化的機會快速搶進,儘管每筆交易的獲利也許並不多,但它們靠著極大量的交易聚沙成塔,因此獲利頗豐。
在傳統金融機構打滾多年的交易員或許會發現,當他們正準備要成交時,交易就已經被高頻交易員先一步搶走,而且後者透過演算法甚至能夠影響價格走勢,讓這些交易員不再能像從前呼風喚雨。
慢慢的,交易員發現可以用幌騙交易和這些高科技對抗,藉由在反方向部署大量交易,可以引誘演算法錯誤地計算買賣交易的規模,進而讓交易員得到想要的成交價格。
從這個角度看來,幌騙交易的受害人可能是那些高頻交易員,事實上,2012年時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就曾收到高頻交易商投訴Smith不斷輸入交易又取消的行為,最後調查了三年,才做出可能有幌騙行為的結論。
「如果你有一筆大單,而演算法發現你要準備賣賣賣,那它們會跳到你前面成交。如果你告訴市場想要做什麼,你會被狠狠宰一筆。」Dechert律師事務所的Matthew Mazur這麼說,他曾經在2020年擔任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交易員的辯護律師。
但是這樣的辯護似乎不被法官或陪審團買帳。律師也許會主張交易員的確有意要執行這些交易,但最終因為某些正當的理由取消交易。在德意志銀行的案件中,律師說在金融市場裡愚弄競爭者,就跟在高張力的撲克牌遊戲中虛張聲勢(bluffing)沒什麼兩樣。
「被告會說市場總是不斷在變動,交易員想要改變心意做出調整。但是你還是得要有真實要執行交易的意願才行。」哈佛大學商學院的Eugene Soltes教授這麼說。
這一次,摩根大通交易員的說法並沒有被陪審團接受。
在經過數個禮拜的審理後,Mike Nowak、Greg Smith和Jeffrey Ruffo的判決在八月中時出爐,儘管《反勒索及受賄組織法》最終沒有成立,Ruffo獲得無罪判決,但主管全球貴金屬交易的Nowak和交易員Smith被認定詐欺、幌騙和操弄價格上被判有罪,這是金融機構因為幌騙行為被定罪的最高階主管,但刑期將要到明年才會宣判。
隨著金融機構陸續被裁罰,交易員受到法律制裁,幌騙行為會不會就此絕跡呢?那些在期貨交易市場打滾數十年的人們沒有那麼樂觀,隨著電子交易的規模越來越龐大,交易員透過各種手法巧妙影響價格的行為不會停止,只是將會更難被發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