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小白屋/白房子.藝術平台
時間:2022-8-26 18:20
推薦度:★★★★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shinezonetheatre)
4位演員接續演出4段獨角戲,看戲觀眾的迴響與忽略,全都是《港都迴響曲》的一部分。
《港都迴響曲》是響座劇場(劇團)在響座劇場(表演空間)結束營運後第一齣作品,演出地點選在「小白屋」。「小白屋」十分神祕,無論Facebook或Google maps都查不到名叫「小白屋」的咖啡館、餐酒館或是表演空間;購票表單上的地址寫著:鼓山區安海街32巷35號,然而到達現場,開臺福德宮廟埕右側巷子標示「安海街32巷」,住戶堅持這條巷子沒有35號。以Google maps的街景功能,開臺福德宮廟埕左側巷子標示「安海街26巷」。
原來,開臺福德宮將安海街32巷截成兩段,建築物左右兩側的巷子都是32巷,要前往「小白屋」,必須穿越廟埕,由宮廟左側外牆旁陡峭步道往上爬一小段。另外,「小白屋」的真正住址是32巷39號。
當觀眾開始按圖索驥,依照演出通知信裡的地址前往,在安海街32巷裡迷路,而後遭遇響座劇場深感得救,這一連串的過程,都是《港都迴響曲》的一部分,屬於每位觀眾與高雄這個港都城市交會的體驗已然展開。
演員談論著自己的生命故事。(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shinezonetheatre)
《港都迴響曲》是一齣由響座劇場所有演職員及觀眾共同完成的一齣戲,也是一篇關於空間與時間的散文,空間是當晚演出地點小白屋,也是小白屋所在的城市--高雄市,時間是演出過程1個多小時,也是打從每位演員、每位觀眾第一次與高雄這個城市交會時起算,直到開演當天一同坐在小白屋庭埕欣賞《港都迴響曲》。
現場有土生土長的高雄在地人,有來自北部、中部,因緣際會遷居高雄的人,也有在臺灣島內四處飄泊,曾經住在高雄,現在又飄往他方的人。這些人與高雄的交會深深淺淺,有時是輕觸刻版印象的衣服晒痕、高雄式交通規則,有時深入黑暗內核,隱隱透露這個城市、這裡的人對性別、對職業、對年齡、對族裔的偏見與歧視。
黃琦勝、鄭詩璇、鄭心慈、羅永昌,4位演員接續演出4段獨角戲,「高雄」只占其中極小部分,卻像一把鑰匙,開啟4位演員的話匣子,絮絮叨叨自述個人生命故事。
五個段落濃淡、主題各不相同,唯一的共同點都與港都「高雄」有關。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shinezonetheatre)
看《港都迴響曲》很難專心,演員自述一段又一段生命體驗,讓人深有所感,一不小心就落入與之呼應共振的私密經驗回憶裡,每次閃神難免錯過接續表演。
這場演出並沒有收音擴音設備,全靠演員本身的發聲功力,若是在觀眾正前方或是觀眾中間表演,背對觀眾與面對觀眾,咬字、情緒等聲音效果的差異十分明顯,更別說當演員在2樓陽臺演出,發聲或被距離吞噬,或被海風吹散。
這些因在心中與演員經歷共鳴、附合、反駁而錯過的表演,與那些被空間、距離、海風偷走的聲音演出,所有觀眾的迴響與忽略,都是《港都迴響曲》的一部分。
4位演員表演結束,隨即放映側錄影片,演員排演、Uber送來飲料道具、觀眾報到,以及演出時演員的表情動作與觀眾的反應。早在觀眾尋找小白屋之時,甚至更早觀眾向響座劇場訂票之時,《港都迴響曲》已經開演。
----------
導演/編劇:黃琦勝
導演助理:林晏君
執行製作:鄭心慈
執行製作助理:林晏君
音樂設計:黃冠逸
服化設計:洪美娟
舞台設計/平面設計/視覺統籌:高健鈞
影像製作:凌子皓
演員:黃琦勝、鄭心慈、鄭詩璇、羅永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