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點特別的,想跟大家分享旅日漫畫家高妍的作品:《綠之歌》。故事描述主角小綠在上大學後,因高中的陰影陷入寫不出東西的困境,此時她偶然遇上玩樂團的南峻,展開一段青澀的追尋旅程。
已不記得是什麼機緣讓我開始追蹤高妍,幾年來就這樣看她越來越厲害,甚至還受村上春樹之邀畫《棄貓 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的封面與內頁插畫。
這本《綠之歌》是她的第一部長篇漫畫作品。帶著私小說性質,沒有震人起伏的劇情,而是聚焦在那些瑣碎又閃亮的青春時光,是本值得慢慢啜嘗的小品。以下聊些有感的地方。
【那些糾結的】
故事主人翁小綠是個很細膩糾結的人。如忘了帶作業,竟寧可翹課回家拿也不好意思厚著臉皮跟老師道歉。如她朋友說的:
與其給人添麻煩,她更喜歡繞道而行呦。
如此糾結可說反覆出現於書中:發現沒注意到南峻的煩惱又覺得無力幫助,而不斷自我責怪;偶然看到海邊男人慟哭的背影,後悔沒搭話關心,還讓那畫面成了內心陰影;在唱片行聽到悸動的歌,卻死命醞釀很久才敢向店員問歌名。
雖說有時會覺得「也想太多了吧」,但不得不說某些地方看得滿有共鳴的(笑)。像問歌我也有類似經驗,不過地點是在
三餘書店。最後也是跟小綠一樣覺得「錯過現在我可能這輩子就聽不到這首歌了」才鼓起勇氣問店員。
那時聽到的是ヘリオス (Helios)這首歌。YouTube 上能找到整張專輯,但沒上串流,不問可能就真找不到了。感謝那時的小勇氣讓我認識很棒的歌!
【那些舊時代的】
書中出現大量舊時代的事物,如小綠從家裡挖出的底片相機,或從南峻那占為己有的 CD player。另外還有許多老音樂、電影、書籍穿梭於書中,如楊德昌的《
一一》、
8mm sky 與
細野晴臣的音樂、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
南峻那句「70 年代的音樂就要用 70 年代的方式聽。」真的浪漫。高妍在〈
誰來報樹〉的訪談中也提到她現在還是會聽 CD,很是復古。可惜我早已忘記上次聽 CD 是什麼時候。之前因為很喜歡余佩真的《真真》而特地去買專輯,但後來還是都用串流聽……
突然想到之前
Verse 雜誌有附贈一捲錄音帶。或許該買個收音機來聽聽,試著老一回(笑)。
【那些想記得的】
高妍說她很驕傲可以藉由《綠之歌》將像第一次搭飛機去出國的緊張興奮、終於聽到細野晴臣 live 演出的悸動等青澀,但有一日終會忘記的情感記錄下來。
人的一生裡,能有多少的重要時刻,是渴望一輩子記住的呢?
想到自己第一次獨自出國是新人時到美國出差。那時拿到駕照隔周就出國,第一次上高速就是加州的 101 公路。對他人來說可能是小事,但開到飯店時我真的覺得自己好厲害。
而第一次聽live house演出,是替代役時與朋友到水星酒館聽
謝震廷的演出。印象是在昏暗的二樓,狹窄擁擠,離音樂很近。那時他才在籌備第一張專輯,如今都已入圍過金曲歌王了。
好像扯有點遠,但這部漫畫就是會讓人產生這樣的共感,憶起那些的曾經的悸動,真如她形容的是封情書。
《綠之歌》不單純是一封獻給細野晴臣的情書,而是獻給—為了愛勇敢地做不曾做過、也不曾想像過的事—對某種事物懷抱著熱情、溫柔,且心思細膩的我們的情書。
-高妍
【那些想追尋的】
書中有一個重要主旋律:追尋。
小綠認識南峻後努力想縮小彼此段差,聽他聽的音樂、讀的書、試圖理解南峻煩惱,還在 Luna 的鼓勵下開始寫一首歌;而南峻則面對著較為「大人」的煩惱,思索著是否要繼續玩樂團,在追尋或結束間徘徊。
有意思的是小綠最後放棄寫完那首歌,而南峻則選擇結束樂團活動。很不勵志主流,卻很有味道。
高妍在訪談中說她曾很不能理解為什麼這麼多有才華的人,不再堅持自己想要做的事。但她後來也漸漸能理解這樣的選擇,如她說的:
不是所有努力都會有回報,但我覺得這個沒有回報同時也是件很美的事情。
想到我很愛的日劇《喜劇開場》,同樣是探討繼續與結束的掙扎。就算最後選擇結束,經歷的一切也不會白費,走過的都會留下刻痕。
書中南峻對小綠說了句值得玩味的話:
年輕將保留妳對世界的不了解,這是一件好事。
想來我反而是在南峻這年紀,開始寫部落格、弄圖文,展開點小追尋。好似在該世故的年紀硬年輕一回。雖說很多時候挺快樂,但也常有不知道自己在幹嘛的時候。
記得一晚剛發了篇反應不很好的圖文,正在檢討煩惱著,結果睡前讀《綠之歌》,被南峻的這話句整個療癒到:
在黑暗中,你不用急著想快點被找到,也不用急著想找到些什麼。
在〈
違章女生lalaLand〉的訪談中,顏訥有問到要如何執著地做自己愛的事情而不求回報。畢竟創作者總希望送出的訊息能被接收到,而不是對著樹洞發聲。
高妍答關鍵在於「對自己的作品誠實」。她認為創作者一定有個想傳遞的初衷,而這初衷絕不會是要「感動很多人」這種目標。正因她在作品中徹底地赤裸坦承,反而成功感動很多讀者。
想來會開始寫部落格,就是想推薦喜歡的書,將得到收穫與感動分享給更多人而已。所以,只要誠實將我從書得到的感觸傳遞出來,其他的就不用在意太多了吧。
【後記:累積厚度】
如小樹說的,高妍是個很有自覺,對自己和接下來想做的事情都非常清楚的作者。而我覺得這些透徹思想的背後,依靠的是大量的「累積」。
高妍說她因上大學時因為對教學失望開始翹課去逛書店、看展覽、聽樂團。而這些累積都成了養分,造就現在的她(恩,我大學在幹嘛……)。
在看完《綠之歌》後,我也跟著漫畫的腳步,開始追裡面提到的作品。聽 8釐米天空、Happy End、細野晴臣的音樂;看楊德昌的《一一》,寫下第一篇
電影心得;打算再讀一次大學時覺得霧煞煞的《挪威的森林》,找小綠的那堆書來讀。
突然想到張懸曾說過的:
要一點一點,持續地累積生命的厚度。
總之,就繼續努力去累積吧。不確定能持續分享到什麼時候,但相信將來回頭看時,這些走過的痕跡都會閃閃發亮!
最後推大家去聽《違章女生》和《誰來報樹》對高妍的專訪,很棒的對談: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和哀居↓↓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