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一次讀10本書的串聯閱讀法》:給自己一個閱讀大平台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你會覺得讀書很難?讀得慢?好不容易看完卻好像吸收不多?沒有帶來什麼改變嗎?今天介紹的《一次讀10本書的串聯閱讀法》,或許可以為你帶來一些啟發。

作者金炳完的人生經歷很奇葩。原是三星研究員的他,因意識到上班人生有如落葉而毅然辭職(這……),並開始在圖書館展開閱讀挑戰,花三年讀了一萬本書。而這本書就是要推廣這個幫他高速博覽群書的「串聯閱讀法」。 

這篇心得會先講解串聯閱讀法是什麼玩意兒,跟傳統閱讀法相比有什麼優點;接著會從我的角度談談這樣的閱讀法,在操作可能有什麼盲點;最後則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會怎麼運用串聯閱讀法。

【什麼是串聯閱讀法】

串聯閱讀法又名「平台閱讀法」。這是作者從網路時代巨頭中得到的啟發。他認為谷歌、臉書或是亞馬遜等公司,之所以可以成為巨擎,關鍵就在於它們創建了「平台」。像臉書本身並不生產內容,卻藉由龐大用戶上傳貼文、彼此互動,進而產生極大影響。

作者將這樣的觀念延伸到閱讀。書中提到,知識的擁有與擴張並不是最重要的,如果能建造一個串聯知識,進而發想、演化的平台,效果會更巨大。

串聯閱讀法首要的目標不是辛苦地讀完大量書,或擁有豐富知識,而是連結每本書的內容與知識,透過互動建構平台。

那要怎麼打造這樣的閱讀平台呢?作者提出以下7步驟:

  1. 決定閱讀目標主題
  2. 一次挑選多本與主題關聯度高的書
  3. 同時快速閱讀多本書
  4. 從書中選出與主題相關的內容並用自己的話抄下來
  5. 摘選抄錄的構想並將它們分類、串聯進而創造新知
  6. 將新知串成針對主題的平台數據庫
  7. 驗證平台是否能解決一開始所設定的主題

串聯閱讀法相較於傳統的閱讀法,有以下四個優點:

〔一、問題導向〕

相較於傳統一字不漏,卻漫無目的的讀書方式,串聯法是以問題為導向的閱讀。因為先設定好想探討或解決的主題,就不會讀完卻不知道如何應用。

〔二、加速閱讀〕

串聯法能加快閱讀速度。如作者說的,閱讀速度其實等同思考速度。許多傳統速讀法過於強調眼睛移動速度,卻忽略「大腦」才是閱讀的關鍵。讀得快但沒理解也是白搭。

而串聯法因為有明確目標,閱讀時要運用大腦思考,不是無腦將文字吸入。就結果來說,反而能讀更快。

閱讀的本質不在解碼文字,而是大腦的思考。

〔三、串聯知識〕

相較於大部分人習慣一本讀完再接著下一本讀,串聯法則藉由一次閱讀多本書籍,形成一種「網狀閱讀」結構。

也就是說,原本散落在不同書上的知識點,透過串聯法,便能形成更完整全面的知識網。零散的知識可藉由讀者自主的連結,產生整合性的架構。

〔四、創新可能〕

除了統整知識,串聯法最大的優勢是它能藉由這樣的整合網路,激發出新的可能。

相較於傳統閱讀法只能單向習得知識,串聯閱讀法能雙向連結資訊,搭建出能容納各種知識平台,再透過這些數據連結互動,「再生」出新的想法、洞見。

創新是將各種元素聯在一起,唯有串聯不同的事物,尤其是異質性較高的事物,才會出現創造力。
-賈伯斯
raw-image

【串聯閱讀法的盲點?】

看起來很不錯對吧?不過我覺得這方式雖然乍看很棒,但實際操作時可能會有一些小問題。讓我們接著探討這部分。

〔理解問題?〕

首先我有點懷疑串聯法的理解效果。雖說作者強調串聯時不用太擔心理解問題,只要像玩遊戲般自由地連結每本書中的知識,就能發現新想法。但如果連基礎內容理解都有問題,真的能產生洞見嗎?

如果是較熟悉的主題,直接串聯好幾本書或許還可行。但若是離自己很遠的陌生領域,直接找一堆書來讀,怎麼想都很吃力。比如你想學習理財,但對投資毫無概念,於是你找了指數化投資、價值投資、技術分析的書籍,全部熔在一起讀,怎麼想都是災難吧?

〔讀得更多更快?〕

作者號稱用這方式三年讀書萬本。但真的可能讀那麼快嗎?

前面提到閱讀速度取決於思考速度。事實上,我在看書時花最多時間的部分,正是停下來思考,試著去整合、串聯與發想的時候。如果要照書中的方式,勾串各書的知識再統整發想,閱讀速度恐怕很難提起來。

老實說,我覺得讀一年幾本書真的不是太重要。重點是這些內容是否對自己產生影響。如果讀工具書,要思考的應是所學真的有被應用;如果讀文學書,在意的應是內容是否有產生共振。

不過作者其實在書中也多次強調重點是串聯,而不是讀多少書。或許為了廣告,不得不強調高速閱讀,增加吸引力吧。

〔意外知識連結被抹除?〕

最後,也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設定主題的閱讀法固然很聚焦,但有時候反而會弄巧成拙,因為許多知識連結往往不在預期的象限內。

像我最近重讀到《反脆弱》的脆弱性轉移段落時,馬上讓想到前些日子的Luna事件。許多幣圈的項目方,正是讓自己享受上檔利益,讓韭菜承擔下檔損失。如果我只針對區塊鏈的主題找書來看,可能就會錯失這樣連結的機會。

raw-image

【我怎麼運用串聯】

那串聯閱讀法難道不可行嗎?其實我很喜歡創建平台,串聯知識的想法。所以在這段落,我想分享一下自己會怎麼來運用串聯法。

〔研究室閱讀法〕

這方式是碩班指導教授教我的,姑且命名為研究室法(笑)。研究所做的是半導體封裝,老師對那時甫升碩一的我給出這樣的建議:

先去讀封裝領域的經典書和review paper,建立一個大致完整的概念。接著再閱讀大量paper,看看大家都在研究什麼。然後想一下想有哪些研究方向可以走。

於是我便先拜讀師公杜經寧所寫的《Solder Joint Technology》和我教授發表的review paper。接著再針對其中的子主題(如電遷移)去資料庫找大量Paper比較參照。

最後大量閱讀Paper的部分其實就是本書說的串聯法。所以與串聯法的差別,只在研究室法會先閱讀「經典」,對一個領域建立基本概念後再來大量串聯。

而這方法也能應用到一般閱讀場域。比如想加強投資,可先閱讀《漫步華爾街》這樣的經典,理解技術、價值、指數投資,接著便可針對小主題(如價值投資)找相關書籍來串聯閱讀。如此便可解決前面提到的理解問題。

書中提到許多閱讀高手,如賈伯斯、比爾蓋斯都很喜歡讀百科全書正是這個道理。藉由百科對一個領域搭建基礎鋼骨,之後再攝取相關知識就會更得心應手。

〔漫步式閱讀法〕

不過老實說,撇除研究所那樣高目的性的狀況(想畢業……),我通常還是一本一本順順看。而且不大會一直讀同主題的書,像隨機亂步般,叫它漫步式閱讀法好了(硬要取)。此外,在看書時我會做筆記,除客觀重述書中內容,我還會用紅字記錄主觀想法與和知識串聯。

raw-image

這樣的漫步閱讀不會侷限在單一領域,可以讓串聯自然而然地發生,解決錯失連結的問題。像我在寫上面研究式法段落時突然想到這方法與《品味從知識開始》的知識累積3步驟很像,意外又找到很有意思連結。

〔筆記串聯法〕

而這本書的平台概念,也讓我產生一個串聯的新點子。過去我在Evernote中建立許多想法筆記,但很零散,缺乏系統。於是我照著串聯法將這些筆記整理成10來個「主題」。

raw-image

我在這些領域筆記中寫下想探討的目標,並利用Evernote的筆記連結功能,將原本零散的想法整理下面那樣的層狀結構。再將自己的想法與過去的筆記、閱讀的書籍、文章做整合。

raw-image

如此我便建立書中所謂的平台。之後不管是從網路文章或書中讀到什麼相關概念,都可以靈活地擴充到其中。不過目前才剛開始玩,還很不成熟,往後有更多進展再跟大家分享。

前幾天看到超級歪分享留學生活文化衝擊的影片,其中一點很有意思。他說,亞洲學生可能讀一二十本書,但提煉不出什麼非常厲害的問題;但歐美學生可能讀了四十頁,就可以問出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這點也是我覺得我需要加強的部分,希望透過這樣的串聯更可以打開想法。

【總結】

總結來說串聯閱讀法就是利用目的性閱讀,一次大量從許多同主題書籍取經,並建構好讓知識互動的平台,達到統整,甚至創造新知的效果。

串聯網路的想法很好,但我覺得實際操作恐怕不那麼容易。因此提出一些自己的方法,算是野人獻曝,大家可以參考參考。如作者說的:

不是說了解串聯閱讀法,以後就只用這種方式閱讀,而是務必以此為基礎,創造自己獨特的讀法。

書中也分享像是抄寫閱讀法、編輯工學閱讀法、主題閱讀法等各種閱讀方式。雖說作者的結論是串聯法最好,但我覺得其實這些方法都很不錯,大家也都可以參照來玩玩看。

總之,閱讀終究要回歸自我,不必硬把什麼閱讀法往身上套。給自己一點時間,慢慢試誤、成長,相信一定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閱讀方式。

【後記:平台雜想】

我對作者提到「平台指的是能讓使用者進入同一空間,針對新的價值問題,創造最佳的解決方案」這樣的概念很有感。

在《部落格100篇特輯》中,我談到之所以將部落格取名為姆斯的閱讀「空間」的原因:

我希望大家可以輕鬆自在地走入這裡,隨意晃晃,找個舒適的地方獨自品思,或可與我討論,或可與他人交流。

我一直期待能透過推廣閱讀,讓更多面向的知識被看見,再透過與讀者互動,交流溝通各種想法,進而創新發想,找到更多可能。讀這本書時我突然意識我想打造的空間,就是所謂的「平台」。

目前來說,不管是部落格、粉專還是IG似乎都還沒實現這樣的想望。只能說除了持續調整現有資源外,有機會再嘗試看看不同的媒介吧。希望有天能實現我對「空間」的期許。

總之,很謝謝看到這邊的你,希望在這空間待得還愉快。也很期待你留言與我交流,增加平台的多元串聯哦。

最後,祝大家都能找最適合自己的那條閱讀之路,給自己一個大平台吧!


raw-image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和哀居↓↓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Thomas Tang-avatar-img
2022/07/31
感覺是我們比較不擅長整理一個主題,從不同的書萃取想要的知識。 想學學看~
MaxJames-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7/31
其實我覺得就算一本一本讀,你也會慢慢彙整出你對一個主題的想法。我應該還是會照我原本的方式讀,配合串聯的應用這樣XD
Albusreadsbooks-avatar-img
2022/07/25
同意重點是 串聯而不是書的數量。看起來類似主題式閱讀,重點在主題的設定與想學到什麼
MaxJames-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7/25
對,差不多就你說得這樣XD。滿像主題式閱讀的其實~~
滾石西恩-avatar-img
2022/07/24
串聯閱讀法的盲點部分我也思考過,但後來的想法是,在閱讀的官程中,慢慢也能培養自己的看法,比如認同價值投資作法的話,應該慢慢就不會去看投機的書之類的。知識會找到出口XD
MaxJames-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7/24
對的,但這樣串聯很多書一起讀跟一本一本讀好像都沒差XD 我覺得重點應該是在串聯,而不是一次讀10本書。不過可以理解這樣書比較好賣啦~~
avatar-img
姆斯的閱讀空間
204會員
267內容數
分享讀書所感,期望藉由書寫梳理自己的思考,透過文字與他人產生交流。
姆斯的閱讀空間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會想讀這本《一次搞懂標點符號》,當然是為了增強自己寫文章時的標點使用技巧。這本書堪稱台灣標點符號領域的殿堂級經典,作者康文炳是資深的文字工作者,曾在記者與編輯領域打滾多年,現任《財訊》雙週刊資深副總編輯。當初在社群上看到一位追蹤的編輯推薦此書時,就記在心上,讀完果然收穫滿滿。
Thumbnail
2025/04/27
會想讀這本《一次搞懂標點符號》,當然是為了增強自己寫文章時的標點使用技巧。這本書堪稱台灣標點符號領域的殿堂級經典,作者康文炳是資深的文字工作者,曾在記者與編輯領域打滾多年,現任《財訊》雙週刊資深副總編輯。當初在社群上看到一位追蹤的編輯推薦此書時,就記在心上,讀完果然收穫滿滿。
Thumbnail
2025/03/30
你覺得自己很內向嗎?是否會羨慕那些外向、能輕鬆侃侃而談,並且能迅速與陌生人打成一片的「社交達人」呢?如果你有這些想法,那就一定要看看這本《安靜,就是力量》。你會發現,「內向」可能和你想得不一樣。
Thumbnail
2025/03/30
你覺得自己很內向嗎?是否會羨慕那些外向、能輕鬆侃侃而談,並且能迅速與陌生人打成一片的「社交達人」呢?如果你有這些想法,那就一定要看看這本《安靜,就是力量》。你會發現,「內向」可能和你想得不一樣。
Thumbnail
2025/03/02
這本《慢速工作力》是《深度工作力》作者卡爾.紐波特的新作。一看到此書上市就很期待,想知道他又會帶來什麼嶄新觀點。如書名闡述的,紐波特在書中提出了「慢」速工作的哲學,告訴你為什麼「慢慢來反而比較快」。某種程度上可說是「欲速則不達」的現代版寓言。
Thumbnail
2025/03/02
這本《慢速工作力》是《深度工作力》作者卡爾.紐波特的新作。一看到此書上市就很期待,想知道他又會帶來什麼嶄新觀點。如書名闡述的,紐波特在書中提出了「慢」速工作的哲學,告訴你為什麼「慢慢來反而比較快」。某種程度上可說是「欲速則不達」的現代版寓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一天30分鐘的榨書法,幫你最速儲備職場競爭力!
Thumbnail
一天30分鐘的榨書法,幫你最速儲備職場競爭力!
Thumbnail
這本書要提供讀者建立知識平台的方法 為什麼要用串聯法做閱讀方式,作者提到,閱讀天才和一般讀者的差異,第一個他們就是用串聯相同主題的書藉做為閱讀主軸,第二,閱讀天才會找到有興趣的主題書藉,用大量閱讀的方式建立自己的知識平台。 了解串聯閱讀法的用意,下一個步驟,就是設定閱讀目標,如同前面提到串聯閱讀法是
Thumbnail
這本書要提供讀者建立知識平台的方法 為什麼要用串聯法做閱讀方式,作者提到,閱讀天才和一般讀者的差異,第一個他們就是用串聯相同主題的書藉做為閱讀主軸,第二,閱讀天才會找到有興趣的主題書藉,用大量閱讀的方式建立自己的知識平台。 了解串聯閱讀法的用意,下一個步驟,就是設定閱讀目標,如同前面提到串聯閱讀法是
Thumbnail
書中提到一個很有趣的觀點,我們其實是以大腦在閱讀,而非眼睛。意即閱讀是以眼睛為媒介,實質上是以大腦進行思考的活動,大腦理解的越快,自然閱讀速度越快,而大腦理解的速度,是建構在累積閱讀量之上,因為文章的字句是有邏輯的排列,而非無意義的亂碼組合,所以,就算我們不細讀內容,大略看過也能大致理解文章的意思,
Thumbnail
書中提到一個很有趣的觀點,我們其實是以大腦在閱讀,而非眼睛。意即閱讀是以眼睛為媒介,實質上是以大腦進行思考的活動,大腦理解的越快,自然閱讀速度越快,而大腦理解的速度,是建構在累積閱讀量之上,因為文章的字句是有邏輯的排列,而非無意義的亂碼組合,所以,就算我們不細讀內容,大略看過也能大致理解文章的意思,
Thumbnail
其實,這是我第一次看關於「閱讀法」的書籍,即便在此之前已經有各式各樣的閱讀法相關書籍出版,但身為一個精讀與嗜讀者,我的閱讀目的一直很明確,我不只是要從書中獲取實用的資訊而已,而是想要去體會作者優美的文筆與敘事方式,所以一直以來我是單純以封面設計、作者、書名來挑書,至於書籍簡介及目錄則是幾乎不看,就像
Thumbnail
其實,這是我第一次看關於「閱讀法」的書籍,即便在此之前已經有各式各樣的閱讀法相關書籍出版,但身為一個精讀與嗜讀者,我的閱讀目的一直很明確,我不只是要從書中獲取實用的資訊而已,而是想要去體會作者優美的文筆與敘事方式,所以一直以來我是單純以封面設計、作者、書名來挑書,至於書籍簡介及目錄則是幾乎不看,就像
Thumbnail
深讀的步驟,搭配廣讀的辦法,為自己建構專屬的學習地圖。
Thumbnail
深讀的步驟,搭配廣讀的辦法,為自己建構專屬的學習地圖。
Thumbnail
你會覺得讀書很難?讀得慢?好不容易看完卻好像吸收不多?沒有帶來什麼改變嗎?今天介紹的《一次讀10本書的串聯閱讀法》,或許可以為你帶來一些啟發。
Thumbnail
你會覺得讀書很難?讀得慢?好不容易看完卻好像吸收不多?沒有帶來什麼改變嗎?今天介紹的《一次讀10本書的串聯閱讀法》,或許可以為你帶來一些啟發。
Thumbnail
熱衷閱讀的人有兩種,一種追求著內在成長,在閱讀中享受著極大的喜悅與自我滿足;另一種則是透過閱讀獲得外在傲人的成就,強調學以致用來解決問題。回想自己在近幾年的閱讀習慣,有八成的比例屬於後者。如果是速讀,那麼只是讀得快;但他產出的本事也很驚人,這讓我很好奇他所謂的「串聯閱讀法」是什麼樣神奇的技巧?
Thumbnail
熱衷閱讀的人有兩種,一種追求著內在成長,在閱讀中享受著極大的喜悅與自我滿足;另一種則是透過閱讀獲得外在傲人的成就,強調學以致用來解決問題。回想自己在近幾年的閱讀習慣,有八成的比例屬於後者。如果是速讀,那麼只是讀得快;但他產出的本事也很驚人,這讓我很好奇他所謂的「串聯閱讀法」是什麼樣神奇的技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