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開文章的各位,是否曾經進入寫了又改、改了又寫,
總認為「還不夠好」的無限循環呢?
嘗試使用雲端硬碟的Google文件寫作後,某天筆者發現短短一段文字,前後竟然修改了18次,失憶如我完全不記得自己改過什麼內容,便點開編輯紀錄,仔細對照前後的版本,發現那些修錯字、換用詞、調順序等等,加起來真的就改了這麼多次。這讓筆者不禁想到…光是不到30字的段落就有數個版本的內容,何況是整篇文章?甚至是由章節連結而成的長篇故事?
相信這是身為(文字)創作者的慣性,總會不免俗地一直想要修成更好的版本。這個現象在只有自己觀賞的時期其實不成什麼問題,可是在決定上傳文章,同時在多個網站搬運作品的過程,筆者驚覺這樣每重讀一次就改動內容、不停地給出新版本,對於先前已經認真看完的讀者來說,或許是不公平的。而且,一直糾結同個地方也會逐漸磨光自己對於作品的耐心。
陷入「改與不改」的掙扎中,一方面想讓作品變得更好,另一方面也想更誠實地面對過往的那份青澀。不確定究竟怎麼做,才算得上是真正對自己的作品負責?經過無數思考和煩惱後,筆者得出的結論是:「改吧。」這些文字終究是自己的作品,想改就改、不改也罷。個人認為在作品真正完成/出版之前,都可以修改內容。只要是為了提升這個作品的品質,調整內容並不是件壞事,如果真的擔心改動太大、對讀者感到抱歉,那麼就認真地寫公告,和大家好好說明改動的原因吧。
只使用一枝筆、擬完紙本草稿的情況下,更能清楚地看見自己在每處思考的變化過程。
儘管我們總會害怕犯下錯誤、想要避免造成更大的遺憾,但如果未曾開始,也永遠無法知道結果。不像文章可以再三編輯修改,那些從嘴巴說出口的話語,既收不回,也未必代表正確。人們會為了失言認錯,而後公開道歉、進行後續賠償,都是社會上可見的案例。人生是由一連串錯誤組成,可是錯誤帶來的體悟也是我們最寶貴的資產。幾乎很少人不會修改自己寫完的東西,就像考試作答,有人習慣再三檢查,在真正把考卷交出去之前,都還有改變的機會。即便真的寫錯答案,也只需要坦然地告訴自己:「學會就好」。何況人生遇到的題目從不是非黑即白,必定有更多討論的空間。
接觸與出版相關的產業後,筆者發現作者寄來的初稿,都會經過許多次的潤飾和修正,從基本的錯字、頁面排版,或是核心的內文都會一再改動。書籍出版後,偶爾會有讀者來信,詢問關於內容的疑慮,甚至反映在流程上出現的失誤。而這些都將在下次改版的內容進行修正,並新增更多更符合當下讀者需求的內容。這些事情讓筆者體會到——世上並沒有永遠正確的資訊,我們只有盡可能嘗試減少失誤,並且不斷追求進步。
在這樣反覆校正的過程中,也讓筆者聯想到人生的路途。在看似不停打轉的過程,一點一滴地跨出步伐。先前因為工作的緣故,有機會採訪一位室內設計師,他提到自己工作室的夥伴們都很努力,總是用盡全力思考、想設計出更多新穎特別的內容,可是經過來回修改之後,往往會發現——最初版本的設計,其實與最後的版本相去不遠。設計師認為同事們其實最開始就知道這些設計最必要的元素是什麼,之後的過程就只是去推敲出實際的模樣。
依照筆者的理解來看,那些中間探索的心力並非全然白費,而是我們自己必須花費相當的時間去「確定」、去「相信」——這個結果是自己真心想要的事物,以及化用過程中看似「繞遠路」的經驗,加諸剛開始的想法,而後才可能真正地「創造」出一樣屬於自己的作品。這些經驗和思考也讓筆者認為,即便最後到達相同的終點,相信每個人走過的路徑與看見的風景都是獨一無二的。
人在年輕的時候,或許會走錯路、或許會繞上一大圈,可是最後「還是會走向自己應該踏上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