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好奇心,埋首學習,努力閱讀,以致於寫作。這一連串的過程,不但活化腦細胞,同時實現養生的目標。記得高中剛畢業,由於車禍和摔傷,滋生腦震盪後遺症 ,時而痙攣,時而抽搐。
有一陣子,花了大錢,服用一款德國名藥「勃腦飛」,但效果不彰。歷經半輩子,赫然靈悟能讓大腦蓬勃飛揚,當推閱讀和寫作。
因緣際會,考上外文系,勤讀讀文學作品,課業之餘,也讀讀歷史、哲學、國際關係甚至到中文系旁聽一些詩詞課程。但身體的症狀依舊。
記得大四年,路邊有一攤位推銷《大英百科》的翻版書。原版一套好幾萬,出於山寨的關係,價格只要四千塊,二話不說,便訂購了一套。
好奇之下,翻到阿根廷作家波赫斯(Borges )的欄目。他精通多國語言,除了寫出魔幻小說之外,也博覽群籍,有一段特別提到他頭部曾撞傷之後,小說竟然越寫越好。當時,也搞不清楚什麼腦科學,但覺得趣味盎然,直覺認為閱讀寫作應能發揮補腦的效用。也許大師就這樣療癒體內的腦部創傷。後來他得到諾貝爾文學獎。
畢業後,到英國進修,回台謀得教書工作,接著研習日文,整個過程讓腦細胞不斷連通,也許腦部便氣血宣暢。有一天突然發現麻痺跟抽動的症狀,竟然不藥而癒。這幾年,閱讀腦科學發現原來努力學習,加上閱讀寫作,是可以活化神經元,從而讓大腦變成一座綠意處處的森林。
疫情兩年,利用大好時機,挖出昔日沒讀過的書,一本本翻閱,差不多讀了兩百多本, 同時也開發隨筆的寫作,了解一篇文章也可以透過「編輯力」與「組合拳」的概念,串成十幾個小主題。無形中這也為自己鋪成一篇故事。
這一陣子,AI寫書的新聞,炒得如火如荼。有位作者,為了替女兒寫一本睡前故事書,背後運用 ChatGPT 編寫故事,幾乎沒有花下任何成本,同時利用繪圖生成器來繪圖。對此,讓他興奮不已,但我覺得,這如同嗑藥,意義不大,甚至成書過程也無法鋪成一篇感人的故事。
其實,你要是長期閱讀,腦部海馬回累積大量的資料,從而形成自己一套系統。你的腦部可以自動連結以及演算,萌生一篇篇文章,積少成多,成書在望。回想整個過程,才會讓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