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的是,市場猶如躁鬱症病人,出乎意料地提前止穩反彈。的確是沒有更惡化,DB是被少量CDS造成骨牌效應的鬧劇,美國銀行也到第一共和為止,然而央行們多數沒有改變利率政策想法,消費與就業也緩步弱化,看不出來有任何upside的可能性。
如果要說有的話,就是在我前文po完沒隔幾天,就是這週看到與聽到了危機尚未結束的吶喊,甚至極度擔心大型金融危機的發生,不管是老闆、同事還是媒體。筆者雖然一直認為要有危機就是2021這波熊市的轉機,在FED出手後也不預期會跌到哪裡去,卻的確沒想到市場這麼快就站起來。
市場永遠不變的真理。莫非定律。
我的成長-通膨-政策架構,可以解釋去年十月到今年一月的漲勢,畢竟成長端並沒有擔心的衰退發生、通膨端至少原物料下滑改善消費情緒、政策端terminal rate不再上升,也還算精準的預料到前波的終點在4,200上下。當然二三月的修正,在發生銀行業危機之前也能解釋,成長二月之後又轉疲弱、通膨再度升溫、政策也提高terminal rate。大體而言,筆者過去的文章還算大致上有抓到這些變化。
但放到現在來看,無法評斷這波漲勢可以持續:成長在銀行動盪之後只會更弱、通膨還沒再度見到改善、政策暫時hold住terminal rate可是官員們的態度依舊蠢蠢欲動,顯而易見相較去年十月到今年一月的狀況甚遠。
只靠悲觀是不夠的。一根陽線改變不了信仰,那就兩根,這種行情活不過一週。
從架構來看,這次成長應該不可逆,只是慢慢老去,唯一救贖的機會只有在通膨,超出預期的改善才能讓央行名正言順的暫停升息,甚至降低實質利率的高設定,等到真的進入衰退,才有空間與彈性去降息。不過從各項領先性指標,筆者依舊只對下半年大幅改善有信心,上半年每個月公布數據仍對僵固性心驚膽跳。
即使如此,用成長低迷搭配較低的實質利率的情境(並非使用成長低迷與高實質利率這種最差的狀況),套用在筆者的美股模型,上半年甚至到第三季,S&P 500還是過不了4,200的天險,也和過去一年最準的BOA策略師看法3,800-4,200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