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歷史湯History Soup。你有去過桃園神社嗎?這兩天桃園神社起了爭議,網路上也掀起了各式討論。到底現在的桃園神社應該作為神社園區發展觀光,還是重視忠烈祠的原樣呢?趕緊透過我的觀點來與大家分析吧。
# 桃園神社簡介
參考自日本學者金子展也《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一書對於台灣神社的田野調查,桃園神社可以這樣介紹:
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有個「一街庄一社」的概念,原先在昭和九年(1934年)提出,然而礙於現實中對於大量興建神社所需要的養護花費考量,曾經作罷。直到皇民化運動開始,昭和十二年(1937年)九月,「國民精神總動員」開始,也再度發起「一街庄一社」,神社在台灣網羅了當時五十一郡的範圍,正式的神社共有六十八社。
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之下,以及日本對於殖民地內化的推動中,桃園神社於昭和十一年(1936年)由當時桃園郡守決定興建,並於昭和十三年竣工,主祭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大国魂命、大己貴命、少彦名命、豊受大神及明治天皇。
國府來台後,便接管了多數神社,桃園神社於1946年被改名為新竹縣忠烈祠並且供奉當時認為的漢人民族英雄鄭成功、劉永福、丘逢甲以及抗日運動中犧牲的烈士牌位。1948年又更名為桃園縣忠烈祠,經過1986年整修後,為目前台灣留下的神社中保存狀況最好的神社。
# 桃園神社如何成為忠烈祠
至於是否以拆除神社作為忠烈祠使用地,雖經過一番討論,最終官方採取了當時建築家意見,日本神社建築採用唐朝的建築形式,也是珍貴的文化,因此保留神社原型作為忠烈祠使用。
另一個說法是根據公視介紹片「最初的忠烈祠,最後的神社」中,描述到國民政府接收後,要求建立忠烈祠,因此神社轉型為忠烈祠一來能夠抹去日本神道色彩,二來則是將拜殿的主祭神,換為供奉中華民國抗日烈士。
其實當初神社的廢存也在1980年代經歷許多爭議,時逢1972年日本與臺方斷交後,1974年內政部提出《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有一派人認為神社不宜作為古蹟,因為年限未達且具殖民色彩;而具有忠烈祠重新設計權的建築家李政隆則認為:神社可作日本殖民的證物,古蹟法應能有更多角度的解釋,並請求縣府保存此神社建物,「桃園縣忠烈祠」最終於1985年敲定保留,並於隔年進行整修。
事實上許多忠烈祠由神社改建而來,目前現在還能看到日式神社般的園區,拜殿上看得到國徽(例如通宵神社)
更多精彩內容請期待 Par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