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解釋了宇宙中的能量與物質的轉換;牛頓的萬有引力,則突破了天神與凡人的哲學障礙。而這種物理定律的普遍性概念強效地驅動科學發現,更常被用來進行倒推。
物理定律的強大之處,在於它是恆常不變的,而且放諸四海皆準;它讓宇宙變得更加簡單易懂。相較研究人類行為模式的心理學,反而是人性與人心的變化,才是長期以來都呈現複雜難懂的現象。
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對天文理論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然而身在地球上的人類本身又存在宇宙之中。我想,也可以從《老子》「道 」中的相對觀去理解萬事萬物的存在性概念,然後倒推回它的本身,就可以發現,當以人作為主體時的相對觀,用以理解人心和人性其實並不難。
成熟的科學需要數據來論述與支撐。除了物理定律,還有甚麼規則是一成不變的呢 ? 個人與眾人的意見形成社會科學的統計數據,其中的高佔比部分會被拿來作規則論述,然而它是會隨著環境與時間而變化的。「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這句古諺,應該就是前述最好的驗證詮釋。
整個宇宙星系之間有甚麼 ? 宇宙種種有趣的事件都發生在星系與星系之間,而非在星系之內。
摸不著的暗物質又是甚麼 ? 科學家們極端需要暗物質,因為沒有它,在計算上就無法正確德描述這個宇宙。( 頁91 ) 在宇宙裡有兩個互相競爭的效應 : 要讓物質聚在一起的重力,以及要稀釋物質的宇宙膨脹。經過宇宙測量到的計算,一般物質的重力需要暗物質的協助,才能產生這種相互競爭的效應。如果沒有暗物質,就根本沒有星系團,也更不會產生人類了。( 頁 90 )
神祕的暗能量又是甚麼 ? 目前能夠解釋的是大家想的到的~ 暗能量或許是一種量子效應,而它源自空間的真空。暗能量對宇宙膨脹歷史的影響結果,一直被滿懷雄心壯志的天文物理學家們忙碌著。
中學時期的化學課中,一定要背的元素週期表來自地球地殼,也就是宇宙元素。可見知道一些天文學,就會知道宇宙的起源和演化,進而擁有各種知識,這在某些情況之下,是相當能夠增加自信心的。
作者在最後的篇章以「為什麼要有宇宙觀」做結,他說 : 在我們身為地球過客的短暫時日裡,不要放棄為自己和後代多多探險的機會。……當我們的宇宙知識不再增加時,我們的眼界就會退化….發展出危險的自我中心觀,真的以為世界是繞著自己打轉。( 頁220 )
換言之,科學知識越豐富,就越了解宇宙萬物的運作,而人只是宇宙中的萬物之一,實在沒有必要遇事便起心。但也不是輕忽身為人的存在價值,人都是銜含使命而來地球生活的;「使」、「命」,二字就是要人主動掌握所有的選擇。當自己是在遣派自己、自己是在命令自己的時候,那是可以選擇的。
假想:如果「宇宙」是台機器,爆炸之後的「星塵」就是原料,加工之後成為稱之「萬物」的產品,「人」就是升級之後的產品,透過「命運」的銷售管道,形成「存在」消費品。「愛智」決定「存在」的層次!萬物隨心生,心之所在自然存在。
覺知:生離尚可期,死別何以堪。憶當時,淚濕衫,垂心肝,卻道天若有情天亦荒。今生會遇見都是前生相約,如果宇宙不滅,生離死別也許只是個點,是靈與魂存續中的永恆串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