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讀BOOK】--是一本書,更是一場社會運動
書名|《#人生路引》 作者|#楊斯棓 出版|#先覺
「閱讀是我的救贖。透過閱讀,我無一刻感到無聊;偶爾覺得無助時,總還有那麼一本書,能為我引光指路」---楊斯棓
■【是一本書,更是一場社會改革】
因參加2022/12/31的跨年演講,我把活動中的回郵信,遞給楊斯棓醫生,
他回信裡,給了三個闖關任務。讓我重新看了一次《人生路引》
因好奇到底現在第幾刷?
上博客來再買一本,迫不及待翻開,已到了第28刷。早已追蹤了
楊斯棓醫師的咀嚼肌許久,也持續參與
#楊斯棓 醫生每月讀書心得活動,省思他在TED所闡述的反核理念。溫習
名人書房的訪談橋段。也參與楊斯棓醫生每月讀書心得活動,省思他在TED所闡述的反核理念。溫習名人書房的訪談橋段。
總覺得,楊斯棓醫生,不僅一個作家,更是一個改革者。如單看《#人生路引》書名,原以為是雞湯勵志書,細究其裡,竟充滿著人生指引的錦囊妙計。
■【醫界中,最高超的醫術是?】
醫者,以診治身體疾患為職志,如能增幅擴大為社會開立處方,治癒生靈痛處,乃可謂:醫界最深遠的醫術。
■【用書籍向前人的標竿,致敬並邁進】
詩人醫師曾貴海,野鵝文庫的王溢嘉等…為文學醫生標竿。斯棓醫生,自2016年,子承父業,逐步邁向前人的志業。首先,將自家診所改頭換面,成圖書館兼醫院,再者,贈送病人醫院書牆上的書籍,鼓吹閱讀,展開,一場場醫治社會的實驗,觀察,從書裡到書外的人生百態。讓閱讀的胃口,從創意與刻意中,萌發,雖然,實體醫院已關上,但是,兩萬冊的藏書與精神仍延續,且更深加廣,散播了出去。
■【何種藥物,可以治癒一切疾病?】
醫療,與時俱進,疾病,日益更新,我常在想:有甚麼是亙古不變的?我認為是人的「思想&創意」這在斯棓醫生的腦袋裡,獨具。
兒時,便能徵「文」投稿,以「文章報國」的勳章,奠基,盛年,更為100多本書作「序」,不時糾正時弊。兼有「導遊執照」和「講師資歷」,開啟全球反核理念演說的「遊歷」,在職涯發展中,跳脫了「線性」,翻轉命運滾輪的「可能性」。
用文字和話語,自我療癒,更想醫治社稷。他的藥引,來自閱讀書籍,並躬身力行。療程,在字裡行間,發揮了更大的效應。
■【不能鑿作者的壁,發自己的光】
《人生路引》引了28本著作,書中有書。並非「物理性」整理書摘,而是「化學性」精神轉化。
用了一個有趣的比喻,
他立下了28種理念為砥柱,插28本書做旗幟,傳揚給人,並可以彈性調整。
看完《人生路引》後,你不會想省去看其他28本書的時間,反倒,想陸續讀完:所推薦的這28本。更加碼,推薦了 曹銘宗 老師著作:《激骨話》、《花枝、花飛、花蠟仔》《吃的台灣史》等,甚至,對他介紹那絕版的書《陳松勇幹譙》,都想一窺究竟。
這是替作者著想的體貼與智慧,也避免了文人相輕的疑慮。
■【『自由』與『牢籠』界線何在?】
我在書中,覺得最有趣的,也最扎心的是「家庭教養」和「財務思維」。
在斯棓醫生TED演講中說,欣賞王丹,努力掙脫中共思維牢籠,對抗霸權,如同他對抗母親的威嚴,無論著作或演講,常以母親教養與財務觀念作為反例,帶有大義滅親的詼諧趣味卻讓身為母親的我,開始反思如何拿捏對子女恩威的比例,這著實是教養裡的難題。
促使子女朝向「一展長才」或「一事無成」?取決於父母親是否與時俱進,擁有捉放的彈性。我看見,斯棓的母親早年做對了幾件事:
1️⃣.給孩子的買書預算,沒有上限
2️⃣做支應學費的後盾,閱讀為樂
閱讀,有時像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更打破了以往教育形塑我們的框架,尤其在「財務思維」上。
■【『用心於不交易』的財經秘訣】
傳統教育,理財,是相對欠缺的一塊,以往我們被教導「財不露白」、「講錢俗氣」….但現在的我認為「理財盡早坦白」、「講錢實際」….
我曾也是股市小白,只會傻傻定存和儲蓄險,直到,讀懂了一些財務經典後,才意識到過往財務思維的偏誤。
從巴菲特的《#雪球》意識到股市價值,吸收查理蒙格《#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追溯了先鋒基金ETF創辦人約翰.伯格的理念,更體驗林茂昌《#用心於不交易》操練下的堅定,看了《#人生路引》後,也讓我從台股0050,跨出世界VTI VNQ VNQI…,更認知到原來在房地產買賣外,還有REITS的選項。
別永遠在股票裡玩你輸我贏的「零和」僥倖,得知道:投資規則中有長期複利的「正和」遊戲。
用金錢的餘裕,換取選擇的自由。
■【獨善其身(自利)到兼善天下(利他)的閱讀層次】
斯棓醫生是我看過最會用創意思維與商業行銷觀念,推廣「閱讀」的翹楚。
從每月徵文的創意獎勵(里程數/水果箱到政治人物的限量背心等等…)到讓演講報名秒殺的行銷策略,與「引書店」的合作互利,總是閱讀推行中異想不到的學習範例。
使追隨者用「時間」和「專注力」成本,藉由輸入知識,產出心得,使能力增值複利,從一人到一群,從利己走向利他,從一個點子促發,到全盤的轉變,
確實是一場,潛移默化的閱讀革命,所以回到起初所說,這不只是一本書,而是一場社會革新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