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到1990,台灣指數最光輝的一段歲月。經濟的高速成長,加上台幣強烈的升值預期,造成海外的熱錢大量流入台灣,造就了「台灣錢,淹腳目」的局面,房地產在短時間內就翻了兩翻,中間雖然經歷過1987年的全球股災,崩跌程度高達50%;以及1988年時,財政部長郭婉容在中秋節前夕宣佈開徵證所稅,造成指數連續19天跌停板的奇景,台股指數依然從1985年的低點636點,瘋狂上漲到12682點,差距將近20倍,當時市場樂觀的情緒瀰漫,大家普遍認為股價會上漲到15000點以上。
這個時代的股市已經不再是理論上那種,讓大眾一同分擔企業投資風險,並共享企業獲利成果的所在,而是一個巨大的賭場,在那段時間中,任何人都可以輕鬆達到一年數十%的報酬率,要是運用丙種資金,年報酬翻上數倍都不是稀奇的事。
高額的報酬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參與股市,全民瘋股票的結果,成交量甚至曾經達到東京和紐約證交所兩者的總和,高額的成交量代表的是高市值以及高週轉率,絕大多數的交易都是由散戶所貢獻。當時的號子門口是車水馬龍,店內是人山人海,營業櫃台永遠都擠滿人,即使開了冷氣依舊像鍋爐,下單買賣股票的人,要是擠不到櫃台,甚至得用竿子將單子吊給櫃檯的人。
當時的股票薄薄一張,卻像是用黃金打造的一樣,金融與資產股百元以上毫不稀奇,多得是500元以上甚至突破千元的個股,其中又以1972元的國泰最為膾炙人口,一張股票就足以在台北買下一間房子,股價稱王將近十年之久。台股的本益比衝上了100倍,榮登全球最昂貴股市的寶座。
要支持如此瘋狂的多頭市場,必然要有一些理由,以下就是幾個當時最流行的多頭邏輯:
由於持續多年的高儲蓄率、貿易順差和熱錢湧入,使得台灣的資金供給大量膨脹,且由於這些資金可以投資的管道有限,只能湧入股市,而這種流動性過剩的狀況,短時間內都不會消失。
台灣的上市公司,在資產負債表上有大量被低估的資產,例如土地或其他上市公司的股票,若將這些資產的價值重估,現今的股價仍舊處於合理水準。
市場上的作手會一直支持市場,因為如果崩盤,他們也會受到損失;政府也不會讓股市泡沫破裂,他們害怕失去選民的支持。
上面的說法,即使挪到現在來用,是不是都還有些熟悉?這場台股史上最大的多頭盛宴,終於在1990波灣戰爭開始後劃下了句點,指數從年初的12682點,狂洩到2485點,在泡沫行情當中看來實際存在的資產,終究也如同泡沫一般消逝,那些在多頭中堅持買進,因此獲致巨富的人,多半也在狂跌之後回到原點,甚至因為運用融資而負債累累,當時叱吒風雲的四大作手,也逐漸的從市場淡出。
1990年代,股市的主流逐漸從金融、資產股,移轉到了電子股,由於新科技的快速發展,讓以電腦相關代工為主的台灣電子業獲利也跟著節節高升,金融資產股則走入了十年長空,華碩在85年的時候以108元掛牌,短短幾個月就漲到890元,成為新一代股王。這個年代的股王變動較快,88年廣達最高850元,89年威盛最高629元,90年的禾伸堂999元,只差1元就可以突破千元大關。
在新一波的狂潮當中,「新經濟」取代了「舊經濟」,網際網路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世界經濟的運作模式,衡量公司價值不再靠「本益比」,而是「本夢比」,只要畫出來的餅夠大,即使公司沒賺到什麼錢,一樣可以漲到天外天。那個時代的台灣經濟,似乎看不到一點烏雲,理財雜誌宣傳的都是樂觀的願景:
「買錸德3年賺10倍」 「買華碩5年30倍」 「聯電五合一企圖超越台積電」 「威盛稱霸全球晶片組市場」
那時每個月都可以看到個股營收又創新高,大家覺得這次的榮景有實際獲利支撐,和過去的泡沫不一樣;電子股的合理本益比是25到35倍,理財大師出書宣傳「隨便買、隨時買、不要賣」,這種榮景似乎可以持續到永遠;登上萬點時,散戶群聚在號子裡開香檳慶祝,討論的是未來究竟是上看12000還是15000。
當時看長空可是會被嘲笑甚至圍剿的,可是就從沒有人想到的地方,台股開始一洩千里,從4月的10328,一路殺到年底的4555。殺到8000點時,大家還覺得只是多頭段中的回檔,但之後瘋狂的下挫,卻讓所有人都笑不出來了;有人在300喊進錸德,腰斬搶進,再腰斬瘋狂搶進,直到錸德被斬到剩下腳踝,那個人才從討論區消失。我也聽過身邊的人,在威盛「回檔」到500元的時候融資買滿。
斷頭賣壓就跟雪球一樣,滾也滾不完。為了拯救災民,政府可說什麼方法都用盡了,首先限制漲跌幅,結果每天照樣跌停,現貨撐不住改撐期貨市場,尾盤把價格從跌停拉到漲停,隔天繼續跌停;四大甚至國安基金護盤的結果,只是把納稅人的血汗錢繼續往深淵裡面丟,順便造就了張松允的傳奇。
恐怖的空頭似乎無止無盡,低迷的行情持續了近兩年,融資餘額從高檔的5000億以上,減少到最低點的1092億。然而促使下一波多頭形成的,卻是兩架撞上雙子星的飛機,大家都認為世界經濟會隨著恐怖活動一同沉淪,股市從911前的4300點,在短短兩個星期內跌到3411,但隨後卻是3000點的大漲。
2003年的SARS則是另外一個恐慌造就低點的例子,和平醫院隔離讓全國陷入恐慌,大家都不敢出門,室內幾乎人人戴口罩,N95口罩瘋狂大缺貨。當時我還在唸書,出入宿舍都要量體溫,一有人發燒就是全寢隔離,新聞一片愁雲慘霧,但這卻造就了另外一次3000點的大漲。
幾年過去了,不一樣的時空背景,卻是差不多的故事。2006年,太陽能的風潮興起,在作手和投信的聯合加持下,茂迪從2004年的70元上下,衝到了最高價的985元,雖然挑戰千元未果,但卻澤惠隨後上市的益通,讓其衝到了1205元的天價。作手張天福靠著茂迪獲利4億多元,也因此遭到檢調調查,但一審無罪收場,因為法官認為他大量買進後在高檔賣出,是「個人合理投資判斷」。
從2007年中開始,台股幾度試圖突破萬點,在投機氣氛達到高潮時,做賭博機的伍豐,成為了新股王,股價突破了千元大關。眾多的市場專家宣稱政黨二度輪替後,由於兩岸政治情勢的不安定因素消失,台股會直上12000甚至20000點,報章雜誌中充滿「長期投資賺大錢」的例子,新興市場、精品基金、原物料基金瘋狂熱賣。
群眾們再度在一片樂觀之中投入股市,完全忘記數年前的教訓,許多人甚至賭身家、押房子,反應在盤面上便是融資暴增,成交天量。結果卻和八年前的政黨輪替如出一轍,新總統上任沒兩天,散戶們就得開始面對如同自由落體般的下跌,世界的金融體系也在下跌當中不斷發出警訊,次級房貸危機、衍生性商品風暴、百年老店雷曼倒閉、恐慌指數VIX創下歷史新高……
在一連串的利空之中,到2008年底台股指數已經跌了超過50%,融資再度開始滾雪球,從3000多億的高點跌落到剩下1000億出頭,許多先進國家的股市甚至跌回了十年前的水準。民眾在這個時候才發現,那些曾經擁有的財富不過是紙上雲煙,沒賺到錢不說,最慘的是連自己辛勤工作賺來的血汗錢都賠進去了。而在金融市場市場似乎要解體的那時,新一波的多頭正在悄悄醞釀著……
翻開歷史線圖,把近十年來的底部圈起來,簡單的觀察一下價與量,再回憶一下當時的新聞跟市場氣氛,過去的波段低點,似乎總伴隨著災難的發生,台海飛彈危機、兩國論、921、911、SARS……多空不斷循環,每一段故事都有不同的主角,主角會變,但是大盤訴說的故事其實都差不多。
「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歡欣鼓舞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