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很好奇大家怎麼看待25歲的,我有時候會在想,跟我差不多年齡的人到底是怎麼樣的一代人,之前跟同年齡層的朋友聊到邁入25歲這話題時,通常都是帶著「年近三十」的焦慮。
人好像都難免會只關注自己失去的,25歲想念18歲的自己、30歲羨慕25歲的自己、40歲又會緬懷30歲的自己...,然後人生就在無限的嘆息中過去了。但其實對長遠宏觀的生命歷程來看,25歲其實是個正要綻放的年紀吧,有些朋友褪去學生時代的稚氣與單純,經歷過剛出社會最血淋淋、最衝擊的頭幾年,稍微摸透社會的規則紋路,逐漸磨礪出圓滑的樣貌、開始妥協和放下,形塑出自己的生存策略。但好像也有朋友仍眼中有光,還沒被成為異化的工作機器,他們不知是從哪裡投射出的熱情,帶著最珍貴也最麻煩的稜角在現實中受挫和掙扎,或是稍有成就與滿足。
雖然累積的社會經驗不多,但出社會兩三年的大家都開始長程自己對人生的見解,對家人、感情、生活有更深刻、成熟的體悟(或是也有人沒有體悟),朋友們在社會工作生活情感的壓力、挫折、瓶頸、失敗、錯誤、低潮、不甘心和不情願中(或是也有人一路順遂),盡情憂鬱、焦慮、孤獨、傷心、憤怒,之後轉向網路社群上用力發洩。數位空間乘載這代年輕人的巨量的負面情緒。最深刻的、最表象的,全部都在網路上,我們沒有手機網路活不下去,是真正意義上的活不下去。現實生活,全部投注在非現實的生活裡。
社群成癮,我早上張開眼睛的第一件是滑手機,我在等電梯、坐捷運、走路、吃飯、上廁所,無時無刻,無意識,無知無覺,永遠的滑手機。手機把我馴化了,25歲的我是手機的奴隸,這其實是很可悲的狀況。最近意識到最害怕的是,ig、臉書開始出現(大多數made in china)幾秒鐘的無腦短片,那是我最害怕的東西,因為好奇點開來,好好看,好有趣,好快樂(我常常在想像中國砲彈飛來的那一天,全台灣大概有超過一半的人在滑短影音科科笑吧,包括我)。手機藍光無形之中就消耗掉我對真摯事物的感知能力、對文字的耐心和電影留白中幽微情感的理解力。
我還是非常喜歡閱讀、音樂、電影、藝術的細緻,雖然有些人覺得濫情做作,但我很珍惜、自信而且自豪這樣的自己。對世界充滿無用又多餘的情緒和感慨,這種感覺就好像,我在跳舞,只是大家沒聽到音樂,看起來像個陶醉瘋子,但此刻是最美的一支舞。我對社會世界的共感焦慮也是如此,有人因為戰爭家破人亡,有人因為威權受壓迫,有人因為結構被擊碎,我總是有訴說的焦慮,但好像沒有人想聽,然後就會心虛的自我審查,「沒人在意呀」,反身質疑自己的濫情或「安逸」,即便惴惴不安、字句斟酌在網路上打下自己想論述的議題,最後也像是在獨舞,沒人看懂,突然能理解現代舞者的心情,看起來像是在胡鬧吧,但那是最自由、強烈的肢體表現呀。這個年代大家的意見、品味、興趣都非常分眾,在網路上很難真正的交流,所以分享的音樂、發的文,除了原本就信任、認同彼此品味的同溫層,還真的有人會點開來聽/看嗎,能達到交流的目的嗎?還是只是留下一個比灰塵還小的網路足跡?
形式上的虛長一歲,但其實成長(或變老)也不是一瞬間的事情,在社會普遍定義的身份下我是一名學生,振筆疾書(當然其實是用電腦打字)傾訴出了這麼多湧動在我腦海裡的思緒,但最後,我還是要回到「現實」,是啊,論文要先寫出來啊,要先養活自己啊,不然一切都是巧言令色,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