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此文是試圖將『我是誰?』這個問題可能的答案大略描繪出來,或許我們找不到一個完美的說法來回答此題,但至少我們能知道有哪些選項可供我們選擇、或作為個人答案的素材,使我們對於自我的認識更臻完善。
※本文中『意識』和『意識經驗』兩詞會交雜混用,所指概念類似
要討論『我是誰?』這個問題首先要把『我』的框架圈出來,這裡將『我』的定義概分為兩種大方向:
(其實許多主張是難以全然放進某種方向中的,所以舉的例子可能都屬模糊地帶)
一、自我伴隨意識經驗
在思考的那個東西就是我或我的一部分,心物二元論、心腦同一論皆屬之
二、自我不伴隨意識經驗
我不包含意識,而是某種更背後的東西。某些宗教或靈性導師會主張『我』是不伴隨感覺知覺的純粹意識,莊子的寓言《渾沌之死》也隱含此種寓意。而這裡要討論的框架是第一種『伴隨意識經驗的我』。之所以選擇討論這種定義是因為它是比較符合我們生活經驗的素樸看法,討論起來相對容易,但這並不代表後者較不具討論價值。
接著我們開始討論『伴隨意識經驗的我』是由什麼構成。顧名思義,『伴隨意識經驗的我』就代表我是由『意識經驗』和『其他東西』兩者構成,所以我們在這裡把它拆成兩個問題:
Q1『意識』是由什麼構成?
Q2『其他東西』是由什麼構成? (此題在本文不詳述)
首先要有個客觀世界(這裡先預設客觀世界存在),接著要有個能接收客觀世界訊息的物存在(這個物可以想成是身體或其他物質、非物質的東西),物接收訊息後產生主觀的感質,現象意識(最簡單的意識)於焉誕生。
客觀世界 + 訊息接受者 → 感質 → 意識
上面是很粗糙的圖示,可能的問題有:
一、會不會『沒客觀世界』但『有訊息接受者』卻能產生意識呢?
這狀況下意識產生的充分條件會是訊息接受者,例如大腦或靈魂之類,
而一旦客觀世界不復存在我們也將開始懷疑他人是否只是自我意識所創造出來的假想對象,和問題四所面臨的難題類似。
二、會不會『有客觀世界』但『沒訊息接受者』卻能產生意識呢?
那我們會是一團瀰漫在廣茅宇宙中的意識,這種狀況下我的意識或許就成了客觀世界的意識。在這裡也可能會出現個有趣的現象——
如果意識不再存於某個定點座標上;而是所有意識流毫無阻礙的交集、觸碰,那所有人的意識都將無所隱瞞的直接正面衝突及對話。
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裡的反派便是希望將全體人類間的心靈、肉體藩籬打破,以期人類能進化成更美好的物種。國籍、種族、膚色、外貌、性別、性傾向、經濟、社會地位等標籤往往成了人心隔閡的因素,若能捨棄這些,從零開始認識彼此,是否就能達成他所期望的美好世界呢? 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三、會不會『有客觀世界』也『有訊息接受者』卻不產生意識呢?
如果訊息接受者機能受損(部分植物人)或本身不具產生意識的條件(部分非生物)便會有此種狀況。
目前人類普遍認為只有生物能產生意識,其中有些人認為部分動物是不具意識的,若認同此種觀點(部分動物不具意識),或能推導出意識是源於基因的現象。因為所有生物皆是使用ATCG四種核苷酸來進行基因編碼,若只是因為基因排序的差別進而導致生物物質組成的差別,而造成意識的有無,那我們就能說意識是由物質組成。當然,要說只有人類被某種非物質的東西或全知全能的神賦予意識也無不妥,只是稍嫌人類沙文主義。
這個問題也近似於在問哲學喪屍(一種有接收、反應能力卻沒感質、意識的假想人)存不存在?是不是需要某種非物質的東西參與作用?
四、會不會『沒客觀世界』也『沒訊息接受者』卻能產生意識呢?
部分主觀唯心論者會認為意識是最根本的存在,而我們所認知的世界一旦脫離了意識便不復存在。
如果接受了上述的說法,那意識產生的必要條件會是 :
1.客觀世界 或 2.訊息接受者 或 3.其他(可能是上帝或任何非物質的東西)
我們可以從中任選幾種來作為個人答案。
但這裡要注意的是,我們可以、也可以不要認為意識是個不可化約的突現產物,
意即只有意識這個終產物屬於我,其他必要條件並不包含在意識之內,也就不包含在我之內了。
『其他東西』包含的範圍基本就和上題相同,
除了意識本身外都可以包含進去:1.客觀世界 或 2.訊息接受者 或 3.其他
一樣從中任選幾種或都不選。
所以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在討論『客觀世界』、『訊息接受者』、『其他』是由什麼構成,單看個人想將自我化約到哪種層次而討論到哪裡,由於此題要討論的對象範圍過於龐大,所以就在此點到為止。
後話:
找到自我定位對許多人來說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或許在尋求解答的途中,原先的信念不斷受到挑戰、懷疑、摧毀,感到茫然而不知道可以相信什麼,但即使我們至終仍得不著答案;在這尋求自我途中所付出的努力卻是無可抹滅的,而那即是自我存在過的證明。
(此文寫於2017.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