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能在台灣看見的韓國科幻文學越來越多彩,對讀者來說是福氣。
《潛水:深海的記憶》是丹陽初試啼聲即受到注目的作品,丹陽目前是以神秘新銳作家出道,無法得知丹陽的性別、年齡、成長背景,因此也無從進一步介紹作者,但是我覺得,這本小說很適合青少年,以及家有青少年的大人讀者呢。
這是一部透過青少年的眼睛,探討倫理議題的作品,從年輕的生命裡,探討生死的權利,適合想要接觸韓國科幻文學/推想小說/青少年奇幻等類型的讀者,潛進書裡一探究竟。
故事透過推想設定了一個未來:首爾已被洪水淹沒,倖存的居民紛紛搬遷至更高的山上,或是更高的大樓頂部。倖存的居民只能潛入水底,打撈有價值的物品。
作為科幻小說,貫穿整部小說最重要的設定就是:未來有錢的人們可以將死亡後的親友,以機器人之姿喚醒,記憶將會全數移植儲存在機器人內,或選擇性的儲存下來,運用科技,死而復生。
Icontrols 使用最新的神經位元掃描科技,能完整重現已逝親友的記憶與意識。歡迎透過購買方案,使您再次擁抱親愛的孩子,訴說未完的話語。Icontrols.newcomer.com
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有很多驚心動魄的親情驚悚橋段,父母與子女是相愛相殺的關係,從傳統養兒防老的觀念變成拚教養的失速年代,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已經不可尋常的激昂。隨著資源環境都上一代還要好的現代父母,卻擁有比上一代更高的親職教養焦慮,也隨著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的競爭關係,教養的焦慮不僅是跟鄰里親族間的比拚,更是和全世界搶競爭力。無獨有偶,同處中華文化圈的韓國,中產階級可能也擁有相似的教養焦慮,父母對孩子的掌控與照顧更加無微不至。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作為子女的我們不可任意毀傷自己的身體,這是孝順的開宗明義;但是,作為父母,是否能任意處置子女的身體髮膚,把死去的子女作成機器人永遠留在自己身邊?(除非電池沒電)
因為不捨子女離開人世,所以為子女續命,但死而復生的不是靜止不動的記憶,而是隨著時間而不斷成長進化的生命,這樣的生命,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死嗎?
丹陽花了很多力氣構築了一個荒誕的設定:未來的世界裡,醫療發達,可能更折磨著該活著的人與該死去的人,延遲了自然,不能選擇死亡,甚至可能無法死透(只要電腦程式沒有毀壞的話)。當死亡的權利也沒有,生命更顯得毫無意義。
誕生在這個世界並非孩子的自由意志,而未來,甚至無法選擇自己的死亡,這樣的親子關係,難道不令人毛骨悚然?父母期待復活的究竟是原本的孩子,還是從轉生設定而更好操控的機器,期待復活的本意,究竟是愛,還是執念,讀著讀著就心酸了:
活生生地被強制重新開始,被迫面對人生的我,該怎麼做。
人類的功能、女兒的功能、機器人的功能,哪一個功能是被迫留下來的「我」應該要有的功能?若記憶可以任意刪減,這樣的存在還是完整的「我」嗎?
而「我」又要如何看待非全然為我的「我」呢?
這是故事裡最重要的主線,對於自我的探問,對於生死的探問,也由不同生離死別的對照組來表現:選擇留下來的弟弟與選擇沉入的姊姊;選擇死去的過去與選擇活下去的現在。生命的意義不在他人,而是原諒自己與肯定自己,身上背負的苦痛,若選擇永遠不捨忘,只是讓自己無法離開,困住了自己,時間無法治癒任何傷痛;但如果可以選擇原諒與放下,生命的一切都會是全新的開始。
時間在這裡,只是延續傷痛,記憶在這裡,經歷了時間的磨才可能有全新的體認,而科技只是輔助啊,而非依賴了科技的智能卻忽視了人類最珍貴的記憶與實體經驗的價值,直到末日來臨,才懊悔莫及啊。(趕快去把手機裡珍貴的相片洗出來吧)
還好,故事的主角是孩子,是擁有大把青春歲月可以搞懂人生的孩子們啊,這些孩子們歷經了城市的大劫難,倖存下來,又在許多大人選擇自我毀滅時,遺留下來。這些在末日裡活著的生命,過去淹沒海底,只剩下了每日每日的當下,在這樣的全然失去社會意義的時間裡,體驗活著的意義,體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重新建構出新的秩序,而非依賴著科技智慧的輔助,忘卻了更本質的感受。
於是故事的最後,是由一群沒有任何父母長輩所約束制約的孩子們,存活在這個世界的末日紀錄,感傷卻無哀傷,因為海面波光粼粼,感受這一切就已經心滿意足。
最後,讓我再多引述卡里.紀伯倫(Kahlil Gibran)的最重要的詩作〈孩子On Children〉,送給未來世界的父母: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
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的房子可以供他們安身,但無法讓他們的靈魂安住,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
那裡你去不了,哪怕是在夢中。
你可以勉強自己變得像他們,但不要想讓他們變得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倒退,也不會駐足於昨日。
推薦指數:❤❤❤
好讀指數:❤❤❤❤❤
潛水:深海的記憶|丹陽 | 大樹林|2023
延伸閱讀: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藍佩嘉|春山出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