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刀的書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精緻,這是我對這本書的第一印象,也是讀得相當慢的原因:裝幀設計與金句摘要的封面及扉頁設計,都表現出這一本小書內的文學語言世界之大,安妮・艾諾所思考的,所能帶給讀者的啟發,不是誰能三言兩語推薦即可涵括,乾脆由她自己說,創作數十年的心路。

獲得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安妮・艾諾,台灣出版社隨即重出過去曾出版過的作品《嫉妒所未知的空白》、《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沉淪》、《位置》共四本,我讀得少,只讀完一兩本,就硬著頭皮先讀了這一本她談及創作本質與意義的內在探討。

讀完之後,誠心說,若你跟我一樣還沒開始讀起她作品的話,先從《如刀的書寫》開始會更好。

因為我必須坦承,我很害怕看自傳類型的小說,這也是我遲遲沒有閱讀的原因。

她的作品介紹,都充滿了自傳色彩、回憶錄、家族史等個人色彩強烈的書寫性質字眼,她甚至更酷的自我形容是「自我的社會學式傳記」。我害怕的是,這些自我,作為一個讀者未必同意創作者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時,這樣赤裸裸的自身經驗素材,對讀者來說是否有義務畫分出創作與生活是截然不同的,又或者必須再次的確認這兩者個無法切割,要接受創作者一整個人設,閱讀的重量包含了創作者所選擇的一整個人生,承接作者的自我,是讀者應該要承接的嗎?

而且,假設我不欣賞這樣的人,我怎麼可能喜歡她所創作的作品?

舉一個直白的例子,若以自身外遇當作創作題材,你能夠喜歡這個作品,完全不在意作者品德嗎?若演員是性騷擾慣犯,你能夠欣賞著他的演技而毫不聯想起他的低劣人品嗎?

再者,若選擇自傳體裁的小說,不免會有許多充滿自我內在探索的意識流之語,這些自我探索與讀者之間真的有關係嗎?

再舉一個直白的例子,我們常會批評一些作品「自爽」,無視讀者觀眾,甚至低估讀者觀眾的品味,甚至根本不在乎是否有讀者觀眾,我們還需要欣賞這樣的作品嗎?

回到我還沒了解的安妮・艾諾。她完全明白我這樣一個讀者所討厭的是何物,而她雖然選擇了我最害怕的創作形式,但沒想到她卻是這樣看待自己與創作的

我很少會把自己當作一個獨特的個體,至少不是絕對單一的,而是無數的經驗,以及社會、歷史、性別和語言羈絆的總和,並且持續地和整個社會對話(過去與現在)。是的,這一切必然會形塑出一個獨特的主體,我從這個主觀的自身出發,挖掘、揭示更普遍的、集體的機制和現象。

對她來說,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但是書寫卻是以普遍性的視角,思考他人的腦海與生活,因此書寫從來不是只有自我,而是不停的對話與感受,與讀者產生生命的交集。

書寫的態度排除了虛構,因為所有創作的素材都來自於生活,所以公眾與私密緊密相連,外部與內部都是現實,書寫如刀,記憶是史料,創作就是施工現場。

她將記憶視為創作爬梳的史料,日記單純為自己而寫,創作則是為他人而作,因此與其擔心她所有創作都來自於個人生命經驗,不如關注她所在意的書寫形式背後的危險意圖:顛覆體裁、乃至文學本質的意圖,造就了選擇自傳式敘事方式的原因。

寫「介於文學、社會學和歷史之間」的東西是我十五年前的期許,至今仍是我追求的基本信念。

讀到這裡我才比較放下心的,因為她接著講對精神分析的看法,她是沒有興趣探索生命裡幽暗未明的那些時刻(好險!我最害怕喃喃自語的想分析自己的小說,雖然在後記裡她反悔了這樣的自信,但她所說的是對自我的探尋沒有一天止盡),書寫並不是停留在挖掘內心深處,期待書寫能夠解決自身的問題,書寫是「把自己投射到整個世界」:

穿透表面,把我所有的知識、文化和記憶等全數投入產出文字,呈現給他人,這件事絕非「自我探索」。

太好了!可以放心讀了!安妮・艾諾看待創作如同一種贖罪,以書寫揭露對社會的現實的意識,從自我記憶挖掘施工,不是自溺,而是這些形塑她存在的社會結構就存在於自身身上。揀選的記憶裡,以挑戰社會道德的情慾書寫,挑動社會輿論與性別論述的敏感神經,於她而言也是一種尋求解決之道的歷程,書寫於她,是參與政治、顯出現實最好的方法。

書寫是一種政治行為。幫助揭露並改變世界,或者反過來鞏固現有的社會與道德秩序。

這本收錄了2001-2002年安妮・艾諾與費德里克ㄧ伊夫・吉奈的書信訪談,2011年再次回看,她仍維持一貫的文學信念,一字未改,甚至在這二十年間也多了許多作品問世,讓讀者可以重新查看她對信念的實踐與成果,而她不停地告訴讀者:

寫作是無法與社會和政治脫節的。

如刀的書寫,我才真正明白隱含其中的批判性,是一個作品是否經得起歲月蹂躪的自我期許,也是與讀者一同推動世界的自我期許,而這也是文學,乃至於諾貝爾文學獎所希望鼓勵的溫柔革命吧,我願意相信這樣的節奏,可以帶領人們往更好的世界走去。

書寫的力量很強很大,而這是唯一可說是與生俱來的武器,特別是擁有特定位置的人,所以把力氣用在正確的價值上,很重要,畢竟生命只能活一次,時間有限。

要準備一起進入安妮・艾諾世界了嗎,我應該準備好了,你呢?

推薦指數:❤❤❤❤❤❤

好讀指數:❤❤❤❤

如刀的書寫|安妮·艾諾 | 啟明出版|2023

raw-image


avatar-img
37會員
134內容數
單純閱讀,馬力的私房景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馬力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舒逸推理的魅力在什麼地方? 我想是生活感吧,主角的日常生活與偵探活動並存的部分。 讀書會固定成員陸陸續續走進店裡,彼此出聲招呼,坐進熟悉的座位;吧檯裡的咖啡機熱氣蒸騰,一杯杯剛煮好的咖啡端上桌,讀書會就要開始了,咦?怎麼開始聊起各種八卦,完全沒有要聊今天讀書會的選書啊,不知不覺就到深夜了啊...
無條件崇拜金寶英。如果科幻小說都像這樣,我絕對可以愛上。 這本中篇小說選雖然只有兩篇小說(或許也可以看成三篇小說),但沒有想過, 「渺小一生,也值得擁有一生一世的靈魂之重」,可以美得這麼肝腸寸斷,幻得這麼如痴如夢,韓國科幻小說難怪被書評冠上了「暖科幻」的分類,「暖」真的用得精準到位,也突破讀者對科
我彷彿看過這個故事很多很多遍,關於多元族群在國族敘事內永遠是他者,因此追尋認同與成功的故事,關於一個黑人如何在白人殖民母國裡出人頭地的故事,關於移民血汗史烙印在每一代而不可忘祖的故事 。
這是一本很難很難寫出感想的小說,我們當是小說,但這是香港人的集體記憶;但又不是集體記憶才值得一讀,反倒是因為這麼多個人記憶指向集體,香港時代重新被記憶與繼續,有賴於文學保存下的個人經驗,而透過書寫才能指向:「我的回憶就是我的,誰也不能搶走佔有。」 陳慧是香港重要當代小說家,這部新作在她移居台灣後於
永遠不要忘記,你所消費的是你所創造的未來。 這個生命原則,我自己是到了三十歲才慢慢有感,而不是模仿同儕或鎂光燈下的潮流(現在可能是絕世網紅了),開始意識到每人一杯手搖飲不是自己想要喝的,每人一雙布希鞋不是自己想穿的,而開始發覺自己有更想支持的品牌,源自於品牌創辦人的生命故事,源自於他的品牌理念是保
前幾年非常流行一個丹麥文Hygge,從英國紅到台灣,出現在許多標榜與嚮往丹麥式幸福的書名裡。丹麥語Hygge字意為「溫暖舒適、幸福安心」延伸出北歐人的生活哲學style,從丹麥的Hygge ,延伸出我們對其他國家幸福詞彙的認識,包括荷蘭的Niksen(無所事事)以及瑞典的Lagom(剛剛好的)。
舒逸推理的魅力在什麼地方? 我想是生活感吧,主角的日常生活與偵探活動並存的部分。 讀書會固定成員陸陸續續走進店裡,彼此出聲招呼,坐進熟悉的座位;吧檯裡的咖啡機熱氣蒸騰,一杯杯剛煮好的咖啡端上桌,讀書會就要開始了,咦?怎麼開始聊起各種八卦,完全沒有要聊今天讀書會的選書啊,不知不覺就到深夜了啊...
無條件崇拜金寶英。如果科幻小說都像這樣,我絕對可以愛上。 這本中篇小說選雖然只有兩篇小說(或許也可以看成三篇小說),但沒有想過, 「渺小一生,也值得擁有一生一世的靈魂之重」,可以美得這麼肝腸寸斷,幻得這麼如痴如夢,韓國科幻小說難怪被書評冠上了「暖科幻」的分類,「暖」真的用得精準到位,也突破讀者對科
我彷彿看過這個故事很多很多遍,關於多元族群在國族敘事內永遠是他者,因此追尋認同與成功的故事,關於一個黑人如何在白人殖民母國裡出人頭地的故事,關於移民血汗史烙印在每一代而不可忘祖的故事 。
這是一本很難很難寫出感想的小說,我們當是小說,但這是香港人的集體記憶;但又不是集體記憶才值得一讀,反倒是因為這麼多個人記憶指向集體,香港時代重新被記憶與繼續,有賴於文學保存下的個人經驗,而透過書寫才能指向:「我的回憶就是我的,誰也不能搶走佔有。」 陳慧是香港重要當代小說家,這部新作在她移居台灣後於
永遠不要忘記,你所消費的是你所創造的未來。 這個生命原則,我自己是到了三十歲才慢慢有感,而不是模仿同儕或鎂光燈下的潮流(現在可能是絕世網紅了),開始意識到每人一杯手搖飲不是自己想要喝的,每人一雙布希鞋不是自己想穿的,而開始發覺自己有更想支持的品牌,源自於品牌創辦人的生命故事,源自於他的品牌理念是保
前幾年非常流行一個丹麥文Hygge,從英國紅到台灣,出現在許多標榜與嚮往丹麥式幸福的書名裡。丹麥語Hygge字意為「溫暖舒適、幸福安心」延伸出北歐人的生活哲學style,從丹麥的Hygge ,延伸出我們對其他國家幸福詞彙的認識,包括荷蘭的Niksen(無所事事)以及瑞典的Lagom(剛剛好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本小說探討了文學創作中的文化對立和衝突,尤其著重於異文化之間的衝突和書寫華人文化的困境。大量涉及作家和文化之間的矛盾,以及對自我定位和對作品批判性反思的情感體驗。
Thumbnail
歷史不僅會審判我們總統的作為,更會評判我們是否讓種族主義政黨執政。 -83歲女作家,安妮·艾諾
Thumbnail
作為個人第十篇安妮·艾諾之文章,期待於中文世界,提供第一時間之即時探討,作為洪席耶提出「感性分享」(partage du sensible)之一種實踐-以民間自發話語,對抗菁英語言結構。
Thumbnail
法國小說家安妮·艾諾(Annie Ernaux),於2022年獲得諾貝爾獎之前,小說即被改編成戲劇作品,展現一種社會階級的處境。
Thumbnail
縱觀整部作品格局和社會性可能不夠,但作者無限的想像和敏感的心思,使文字有種他人學不來的獨特,清淡不失細膩。尤其他特別會說故事,不須駭人鬼怪,單用人性即可反映驚悚,絕望中又能留有一絲純凈,這大概是種天分吧。
Thumbnail
「她一直在向危險靠近,而她追求的,卻是隱身其中的,召喚絕對不可能出現的,愛的可能。」 ——陳雪〈我身上有你看了會害怕的東西〉,《維納斯》 大多數作品為長篇小說的陳雪,今年初推出一本時間跨度很長的短篇小說集《維納斯》。她最近一本短篇小說集已經是十六年前的《她睡著時他最愛她》,銳利如刀,切割下來一塊塊
將個人存在過的世界梳理,總是一件太遲的事。吊詭在於,如果沒有後見之明的眼光,也無法將事物安頓。安頓不僅是空間的歸位,也是時間的。必須以遲來者的姿態,接收來自於過去投向未來的眼光,才能明白當年眼底所見到的可能風景。這樣的程序,我喜歡以一個平凡的詞彙命名:認識。 認識永遠是重新認識,是真正的認識。總在
Thumbnail
前段時間,我打開了這本來自作家安妮·艾諾的作品...... 本文在撰寫有提到一些劇情內容,介意的格友先別點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本小說探討了文學創作中的文化對立和衝突,尤其著重於異文化之間的衝突和書寫華人文化的困境。大量涉及作家和文化之間的矛盾,以及對自我定位和對作品批判性反思的情感體驗。
Thumbnail
歷史不僅會審判我們總統的作為,更會評判我們是否讓種族主義政黨執政。 -83歲女作家,安妮·艾諾
Thumbnail
作為個人第十篇安妮·艾諾之文章,期待於中文世界,提供第一時間之即時探討,作為洪席耶提出「感性分享」(partage du sensible)之一種實踐-以民間自發話語,對抗菁英語言結構。
Thumbnail
法國小說家安妮·艾諾(Annie Ernaux),於2022年獲得諾貝爾獎之前,小說即被改編成戲劇作品,展現一種社會階級的處境。
Thumbnail
縱觀整部作品格局和社會性可能不夠,但作者無限的想像和敏感的心思,使文字有種他人學不來的獨特,清淡不失細膩。尤其他特別會說故事,不須駭人鬼怪,單用人性即可反映驚悚,絕望中又能留有一絲純凈,這大概是種天分吧。
Thumbnail
「她一直在向危險靠近,而她追求的,卻是隱身其中的,召喚絕對不可能出現的,愛的可能。」 ——陳雪〈我身上有你看了會害怕的東西〉,《維納斯》 大多數作品為長篇小說的陳雪,今年初推出一本時間跨度很長的短篇小說集《維納斯》。她最近一本短篇小說集已經是十六年前的《她睡著時他最愛她》,銳利如刀,切割下來一塊塊
將個人存在過的世界梳理,總是一件太遲的事。吊詭在於,如果沒有後見之明的眼光,也無法將事物安頓。安頓不僅是空間的歸位,也是時間的。必須以遲來者的姿態,接收來自於過去投向未來的眼光,才能明白當年眼底所見到的可能風景。這樣的程序,我喜歡以一個平凡的詞彙命名:認識。 認識永遠是重新認識,是真正的認識。總在
Thumbnail
前段時間,我打開了這本來自作家安妮·艾諾的作品...... 本文在撰寫有提到一些劇情內容,介意的格友先別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