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刀的書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精緻,這是我對這本書的第一印象,也是讀得相當慢的原因:裝幀設計與金句摘要的封面及扉頁設計,都表現出這一本小書內的文學語言世界之大,安妮・艾諾所思考的,所能帶給讀者的啟發,不是誰能三言兩語推薦即可涵括,乾脆由她自己說,創作數十年的心路。

獲得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安妮・艾諾,台灣出版社隨即重出過去曾出版過的作品《嫉妒所未知的空白》、《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沉淪》、《位置》共四本,我讀得少,只讀完一兩本,就硬著頭皮先讀了這一本她談及創作本質與意義的內在探討。

讀完之後,誠心說,若你跟我一樣還沒開始讀起她作品的話,先從《如刀的書寫》開始會更好。

因為我必須坦承,我很害怕看自傳類型的小說,這也是我遲遲沒有閱讀的原因。

她的作品介紹,都充滿了自傳色彩、回憶錄、家族史等個人色彩強烈的書寫性質字眼,她甚至更酷的自我形容是「自我的社會學式傳記」。我害怕的是,這些自我,作為一個讀者未必同意創作者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時,這樣赤裸裸的自身經驗素材,對讀者來說是否有義務畫分出創作與生活是截然不同的,又或者必須再次的確認這兩者個無法切割,要接受創作者一整個人設,閱讀的重量包含了創作者所選擇的一整個人生,承接作者的自我,是讀者應該要承接的嗎?

而且,假設我不欣賞這樣的人,我怎麼可能喜歡她所創作的作品?

舉一個直白的例子,若以自身外遇當作創作題材,你能夠喜歡這個作品,完全不在意作者品德嗎?若演員是性騷擾慣犯,你能夠欣賞著他的演技而毫不聯想起他的低劣人品嗎?

再者,若選擇自傳體裁的小說,不免會有許多充滿自我內在探索的意識流之語,這些自我探索與讀者之間真的有關係嗎?

再舉一個直白的例子,我們常會批評一些作品「自爽」,無視讀者觀眾,甚至低估讀者觀眾的品味,甚至根本不在乎是否有讀者觀眾,我們還需要欣賞這樣的作品嗎?

回到我還沒了解的安妮・艾諾。她完全明白我這樣一個讀者所討厭的是何物,而她雖然選擇了我最害怕的創作形式,但沒想到她卻是這樣看待自己與創作的

我很少會把自己當作一個獨特的個體,至少不是絕對單一的,而是無數的經驗,以及社會、歷史、性別和語言羈絆的總和,並且持續地和整個社會對話(過去與現在)。是的,這一切必然會形塑出一個獨特的主體,我從這個主觀的自身出發,挖掘、揭示更普遍的、集體的機制和現象。

對她來說,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但是書寫卻是以普遍性的視角,思考他人的腦海與生活,因此書寫從來不是只有自我,而是不停的對話與感受,與讀者產生生命的交集。

書寫的態度排除了虛構,因為所有創作的素材都來自於生活,所以公眾與私密緊密相連,外部與內部都是現實,書寫如刀,記憶是史料,創作就是施工現場。

她將記憶視為創作爬梳的史料,日記單純為自己而寫,創作則是為他人而作,因此與其擔心她所有創作都來自於個人生命經驗,不如關注她所在意的書寫形式背後的危險意圖:顛覆體裁、乃至文學本質的意圖,造就了選擇自傳式敘事方式的原因。

寫「介於文學、社會學和歷史之間」的東西是我十五年前的期許,至今仍是我追求的基本信念。

讀到這裡我才比較放下心的,因為她接著講對精神分析的看法,她是沒有興趣探索生命裡幽暗未明的那些時刻(好險!我最害怕喃喃自語的想分析自己的小說,雖然在後記裡她反悔了這樣的自信,但她所說的是對自我的探尋沒有一天止盡),書寫並不是停留在挖掘內心深處,期待書寫能夠解決自身的問題,書寫是「把自己投射到整個世界」:

穿透表面,把我所有的知識、文化和記憶等全數投入產出文字,呈現給他人,這件事絕非「自我探索」。

太好了!可以放心讀了!安妮・艾諾看待創作如同一種贖罪,以書寫揭露對社會的現實的意識,從自我記憶挖掘施工,不是自溺,而是這些形塑她存在的社會結構就存在於自身身上。揀選的記憶裡,以挑戰社會道德的情慾書寫,挑動社會輿論與性別論述的敏感神經,於她而言也是一種尋求解決之道的歷程,書寫於她,是參與政治、顯出現實最好的方法。

書寫是一種政治行為。幫助揭露並改變世界,或者反過來鞏固現有的社會與道德秩序。

這本收錄了2001-2002年安妮・艾諾與費德里克ㄧ伊夫・吉奈的書信訪談,2011年再次回看,她仍維持一貫的文學信念,一字未改,甚至在這二十年間也多了許多作品問世,讓讀者可以重新查看她對信念的實踐與成果,而她不停地告訴讀者:

寫作是無法與社會和政治脫節的。

如刀的書寫,我才真正明白隱含其中的批判性,是一個作品是否經得起歲月蹂躪的自我期許,也是與讀者一同推動世界的自我期許,而這也是文學,乃至於諾貝爾文學獎所希望鼓勵的溫柔革命吧,我願意相信這樣的節奏,可以帶領人們往更好的世界走去。

書寫的力量很強很大,而這是唯一可說是與生俱來的武器,特別是擁有特定位置的人,所以把力氣用在正確的價值上,很重要,畢竟生命只能活一次,時間有限。

要準備一起進入安妮・艾諾世界了嗎,我應該準備好了,你呢?

推薦指數:❤❤❤❤❤❤

好讀指數:❤❤❤❤

如刀的書寫|安妮·艾諾 | 啟明出版|2023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馬力的沙龍
38會員
153內容數
單純閱讀,馬力的私房景點
馬力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進烤箱的好日子》是李佳穎繼《小碎肉末》十六年後的新作,獲得多項大獎並售出多國版權,探討創作與真實的關係。小說以女主角阿丹的回憶錄創作歷程為主線,用幽默的方式反思創作中真實性的議題。
Thumbnail
2025/04/28
《進烤箱的好日子》是李佳穎繼《小碎肉末》十六年後的新作,獲得多項大獎並售出多國版權,探討創作與真實的關係。小說以女主角阿丹的回憶錄創作歷程為主線,用幽默的方式反思創作中真實性的議題。
Thumbnail
2024/12/06
本篇文章聊聊艾蜜莉.孟德爾三部作品《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玻璃飯店》和《寧靜海的旅人》。孟德爾的風格如同一場詩意的旅程,喚醒讀者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Thumbnail
2024/12/06
本篇文章聊聊艾蜜莉.孟德爾三部作品《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玻璃飯店》和《寧靜海的旅人》。孟德爾的風格如同一場詩意的旅程,喚醒讀者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Thumbnail
2024/10/30
這是一本厭惡自我成長類書籍的前書店老闆所寫的自我成長書。
Thumbnail
2024/10/30
這是一本厭惡自我成長類書籍的前書店老闆所寫的自我成長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氣味、記憶與愛欲》 An Alchemy of Mind 艾克曼的大腦詩篇 Diane Ackerman 黛安.艾克曼著  莊安祺譯 沉寂許久的書摘園地,目前試試重新開園,文字的芬芳只有我聞到著實可惜,但評論並非個人專長,一本書閱讀完之後有下一本再等候,在閱讀的同時我已經盡興。僅分享每一
Thumbnail
《氣味、記憶與愛欲》 An Alchemy of Mind 艾克曼的大腦詩篇 Diane Ackerman 黛安.艾克曼著  莊安祺譯 沉寂許久的書摘園地,目前試試重新開園,文字的芬芳只有我聞到著實可惜,但評論並非個人專長,一本書閱讀完之後有下一本再等候,在閱讀的同時我已經盡興。僅分享每一
Thumbnail
精緻,這是我對這本書的第一印象,也是讀得相當慢的原因:裝幀設計與金句摘要的封面及扉頁設計,都表現出這一本小書內的文學語言世界之大,安妮・艾諾所思考的,所能帶給讀者的啟發,不是誰能三言兩語推薦即可涵括,乾脆由她自己說,創作數十年的心路。 獲得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安妮・艾諾,台灣出版社隨即重出過去
Thumbnail
精緻,這是我對這本書的第一印象,也是讀得相當慢的原因:裝幀設計與金句摘要的封面及扉頁設計,都表現出這一本小書內的文學語言世界之大,安妮・艾諾所思考的,所能帶給讀者的啟發,不是誰能三言兩語推薦即可涵括,乾脆由她自己說,創作數十年的心路。 獲得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安妮・艾諾,台灣出版社隨即重出過去
Thumbnail
  這篇是2021年曾經發表在巴哈姆特的文章。   現在看來依然頗有感觸。   當時加過不少創作者相關的群組和社團。   某次加入一個都是出書作家的群,由於大家不熟,一開始是自我介紹環節。
Thumbnail
  這篇是2021年曾經發表在巴哈姆特的文章。   現在看來依然頗有感觸。   當時加過不少創作者相關的群組和社團。   某次加入一個都是出書作家的群,由於大家不熟,一開始是自我介紹環節。
Thumbnail
書寫這件事,若非協助揭露並改變世界,就是反過來鞏固現有的社會與道德秩序。
Thumbnail
書寫這件事,若非協助揭露並改變世界,就是反過來鞏固現有的社會與道德秩序。
Thumbnail
面對法國文學風起雲湧、瞬息萬變的蓬勃生態,個人計畫撰寫指標性作品的導引書評,不僅需要對內深入閱讀原文文本,更要向外連結國家文化現象與國際產業動態,理出一條法國文學生存大道,希冀作為一種通向華文世界的媒介,作為跨國界、跨文化的溝通、借鏡、流通的橋樑。
Thumbnail
面對法國文學風起雲湧、瞬息萬變的蓬勃生態,個人計畫撰寫指標性作品的導引書評,不僅需要對內深入閱讀原文文本,更要向外連結國家文化現象與國際產業動態,理出一條法國文學生存大道,希冀作為一種通向華文世界的媒介,作為跨國界、跨文化的溝通、借鏡、流通的橋樑。
Thumbnail
最近發現對文字有不一樣的感覺。 以前唸文學作品會因為讀不懂而感到焦慮,擔心自己是否理解力比不上別人,為何別人說的「經典」我卻讀不下去。昨天逛誠品,翻閱《湖濱散記》新譯本、海明威的散文、洛夫的詩集,突然發現這樣的焦慮消失了。
Thumbnail
最近發現對文字有不一樣的感覺。 以前唸文學作品會因為讀不懂而感到焦慮,擔心自己是否理解力比不上別人,為何別人說的「經典」我卻讀不下去。昨天逛誠品,翻閱《湖濱散記》新譯本、海明威的散文、洛夫的詩集,突然發現這樣的焦慮消失了。
Thumbnail
寫作也是種創作,創作是指創造與眾不同的事物,當沒有可參考或參照物時,創作者往往對自己的作品感到不安與懷疑,真的夠好嗎? 事實上,作品的誕生,就代表創作者克服從眾的眼光,創作出屬於自己的作品,並願意接納內心的不安,將作品展示在眾人眼前——這就是作品的意義與價值,是創作者的成長歷程。
Thumbnail
寫作也是種創作,創作是指創造與眾不同的事物,當沒有可參考或參照物時,創作者往往對自己的作品感到不安與懷疑,真的夠好嗎? 事實上,作品的誕生,就代表創作者克服從眾的眼光,創作出屬於自己的作品,並願意接納內心的不安,將作品展示在眾人眼前——這就是作品的意義與價值,是創作者的成長歷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