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用筆者多說,大家也會感受到香港近來腥風血雨,經常出現持司襲擊事件,甚至導致死亡悲劇。
以下是香港2023年發生的持刀襲擊事件;
6月23日:屯門大欖涌一名40歲男子胸口中司,死亡;
6月20日:秀茂坪一對情侶正在球場打架,一位陌生男子要求加入被拒,這陌生男子隨後持司襲擊兩;
6月20日:大埔廣福邨發生圍毆事件,部份參與者持着尖刀;
6月19日:尖沙咀重慶大廈兩位男子發生打鬥,當中有人持刀恐嚇;
6月18日:西環一間麥當勞當值經理被下屬刺傷,情況一度危殆;
6月8日:牛池灣一位女士被一位男子以菜刀攻擊,情況嚴重;
6月2日:荷里活廣場一位為精神失常男子,利用魚生司刺殺兩名陌生女子;
除了上述導致人命傷亡襲擊事件,還有很多市民報告發現可疑持司人士,雖然沒有導致人命傷亡,但都導致當事人虛驚一場;
6月20日:有將軍澳居民表示街上發現持刀男人,擔心命案發生,報警求助;
6月14日:火炭一座工廠大廈一位男租客在保安巡邏期間揮動着司,幸好保安冷靜處理;
6月10日:油塘一間商場中,一位男子手持着117厘米長的生果司,路人報警處理;
6月5日:荃灣一位男士懷疑在街市講價不遂,利用菜刀指向菜檔職員;
6月3日: 一位24歲男子在美孚新邨大廈手持兩把刀,最後被警員拘捕;
為什麼香港忽然好像亂了很多呢?真的嗎,我們生活的地方真的比以前危險嗎?還是背後有其他原因呢?筆者認為,這些利器襲擊事件一直都有,只是傳媒報道導致將這些事件浮上水面,引起大家注意而矣。當然,針對荷里活廣場事件,這樣極端和殘忍的事件,當然甚少發生,但更多利器襲擊事件,其實一直也沒有停止過,只是傳媒沒有報道。大家有沒有發覺,當一陣子經常發生自殺事件時,各傳媒報道的自殺事件就會接二連三地發生,好像無法停止的樣子。外國有本著名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故事講述主人翁愛上一位已婚之婦,最後不得要領,吞槍自殺身亡。這本書推出後大受歡迎,受歡迎的除了是故事情節,這小說更加意外將自殺風氣傳播開去。在這本小說推出後的一段時間,英國各地自殺案件接二連三地發生,調查發現當事人都是受到這小說影響,心理學家稱這為維特效應。研究人員發現維特效應之所以能夠成功,傳媒應記一功。當我們在大眾媒介看見一些負面事情,不少人不單止不會警惕,更會羨慕當事人,感恩他們已經獲得解脫,漸漸思想變得越來越偏激,最後自己也會踏上不歸路,形成惡性循環。在某些國家,政府會禁止記者報導關於小朋友自殺案件,就是為了避免形成維特效應。
記者的存在對於社會健康來說十分重要,他們能夠讓我們知道社會正在發生的事情,但畢竟記者也是人,他們也會有主觀觀點,正所謂「我筆寫我心」,他們能夠決定各類題材報道的數量。當然,報道的主題是否能夠吸引讀者,也是記者取材重點。尤其現今互聯網發達時代,讀者很多都變成了「標題黨」,如果記者不能夠瞬間吸引讀者眼球,自己辛苦撰寫的文章便無人閱讀,所以他們只能投其所好,針對讀者喜愛的東西撰寫文章。打個比方,香港人現在對於持刀襲擊事件人人自危,我們都十分關心事情走向,記者知道只要是關乎這類型報道必定能吸引讀者,這也成為他們重點報道題材。大家需要知道,報道內容是需要發掘的,記者重點發掘某方面題材,自然會獲得較多這方面內容,結果在社會上形成一個共同議題,這能解釋為什麼自殺事件會接二連三地發生,謀殺事件也會接二連三地出現,其實這些事件每天都發生着,只是傳媒有沒有深入發掘和報道。相信現在大家都明白,記者其實都是故事家,他們能夠為我們城市編寫他們心中所想的故事,因為筆在他們手上,他們能夠重點寫他們關心的議題,反之亦然,讀者只能默默接受。
從正面角度來看,記者重點發掘某方面議題,的確可以引起人們的注意,包括政府,適時做出一些針對性的策略。例如在荷里活事件後,政府決定投放更多資源於精神病患者身上,人們對於街上其他路人行為加以警惕,遇到一些持着武器的陌生人,他們會主動報警作出預防式防衛。從負面角度看,社會人人自危,失去對別人的信任,甚至認為社會已經變得更危險。「平衡」兩個字在這議題上十分重要,我們不要盲目相信眼前看到的東西,我們要明白任何資訊來源都有偏頗可能,我們要不就是不妄下判斷,要不就盡量增加自己接收來源的渠道,正反兩方面訊息都加以吸收,減低偏頗機會。
更多文章: